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生活时尚旅游华夏览胜梨园旧踪

梨园旧踪

梨园旧踪

定 价:¥12.70

作 者: 徐城北著
出版社: 江西教育出版社
丛编项: 旧踪丛书
标 签: 暂缺

ISBN: 9787539234489 出版时间: 2000-0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21×17cm 页数: 158 字数:  

内容简介

  前言本书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图是老伶工的照片,文就是我的文章了。出版社说,要写一些梨园有趣味的轶闻。我说好,对之恰恰也有些想法。听戏当然都是从现实的台下开始。不管您什么年代进入戏园子,都是中老年胜过青少年。是前者的技艺一定强似后者么?未必。但中老年身上多一样东西——轶闻。这就如同汤里的味精,能够提味儿。它必须听着就“好玩儿”,就让人神往,同时也能让你对伶人的技艺体会更深。它是能帮助观众去“听戏”的一种奇妙的东西。当然,味精并不能包办代替整个的“吃饭(艺术审美)过程”,同时提味儿也还有一个层次的问题。40多年过去我从少年时代在台下听戏,变成在舞台后与伶人朝夕共处。这时从前听到的轶闻,有些已不再能使我激动,另有一些则使我加倍激动——我对轶闻的认识就有了飞跃。不能光顾“好玩儿”了,更要追寻它与京剧规律的联系。京剧规律很多,有表演的规律,有审美的规律,有选择和培养人才的规律,还有京剧环境如何形成的规律。如果让轶闻与规律挂上钩,这轶闻就有分量了,也就值得咀嚼了。因此,我希望自己在这本书中写的文章,多少上一点层次,力求让读者寻思一下京剧规律。还有一点必须交代清楚,我是1942年生人。这岁数儿不能算老,但也不算小了。轶闻向来是有代沟的,我努力旧中见新。这包含两点意思:第一,要力求站在新时代思想感情的高度上,不去重复“人云亦云”的东西。即使偶然涉及,也要说出些“新意”。第二,我在中国京剧院工作了15年,曾与老伶工有广泛接触。在去外地演出的后半夜中,经常听他们聊及身世和学艺的感悟。所以我写的轶闻,很有些出自第一手资料。当然限于我的年纪,这些伶人在“老”的程度上,赶不上梨园中的“三皇五帝”。我想也好,前人已经写了前人眼中的轶闻,那么晚生如我,就主要去写自己亲身感受到的——就让二者相互比较和补充吧。关于书中文章如何安排,我费了些脑筋。梨园一向尊老,就把年纪大的名伶向前摆。遇到生辰一样的名伶,就不去“抠”出生月份儿了,因为资料时常不准。我就按照生旦净丑的顺序排列。估计这样做,也大家无话。关于书中图片和文章的比例,也采取了“平均主义”——每位伶人一图一文,个别文章配两张图。但这样弄不好会“天女散花”,三思之后,我打算这样处置轶闻的内容——最重要的名伶,直接写他们的贡献;稍逊一筹的,写他们和头牌的联系;再差一些的,则写他们对于名伶的辅佐。在集中描绘名伶之外,我还要添加几位学者作家,以及琴师、鼓师和戏班管事。因为他们对于“梨园旧踪”的形成,也有莫大的功劳。作者1999年3月20日

作者简介

暂缺《梨园旧踪》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目录

前言

程长庚·“键户特室”

徐小香·“斗心眼”上的代沟

孙菊仙·“两面性格”

黄润甫·“心象雏形”

谭鑫培·升华“六合刀”

王长林·主动辞班

陈德霖·“时代风标

陈彦衡·“大烟嗓子”

尚和玉·“两个奇怪”

齐如山·编排《嫦娥奔月》

杨小楼·“掐手指头”

萧长华·午夜挑灯修史剧

王瑶卿·“一字评”

郝寿臣·“洒收适度”

盖叫天·海派脸谱

金少山·“花鸟养我”

余叔岩 吊嗓子之程序

言菊朋·挑班碰壁

高庆奎·“再现”刘鸿声

陈寅恪·温馨一梦

胡 放·“三段式”

侯喜瑞·“研究生活”

梅兰芳·“借景”

张彭春·第一位导演

周信芳·提倡“念做打唱”

刘海粟·彩笔绘流派

张伯驹·智取余叔岩

老 舍·“妹妹”了的张飞

扬宝忠·珍惜“老胡琴”

许姬传·爱吊嗓子

尚小云·父母生来子女奴

荀慧生一门花树

马连良·热衷“泡澡”

芙蓉草·晚年反串

俞振飞·周瑜舞剑

程砚秋·三次“打对台”

谭富英·“天生老实”

孟小冬·“社会贡献

阿 甲·洋乐队的功能

杨宝森·“痕迹”略探

奚啸伯·修改《范进中举》

新艳秋·“偷戏”漫想

翁偶虹·“他中有我”

李万春·好胜斗狠

叶盛章·面对“惩治教学”

孙盛武·“泥缝儿”的高手

叶盛兰·“把子说话”

裘盛戎·铜锤演架子

袁世海·难忘“烤肉宛

范钧宏·1十1=1却又>2

李少春·两度“左右开弓”

张云溪·“南方的东西北方化

张君秋·四季漫谈

李世芳·“小梅兰芳”

厉慧良·再造《钟馗嫁妹》

张春华·翻新念旧《三岔口》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