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文学艺术文学散文随笔中国近/现/当代散文随笔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 插图珍藏本

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 插图珍藏本

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 插图珍藏本

定 价:¥35.00

作 者: 陈平原著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侠义小说

ISBN: 9787800058097 出版时间: 2002-09-01 包装: 胶版纸
开本: 23cm 页数: 292 字数:  

内容简介

  游侠精神之值得关注,与武侠小说的发展前景,二者并不完全等同。金庸的成功,既是武侠小说的光荣,也给后来者提出巨大的挑战:武侠小说能否再往前走?文学家史家及金庸本人均承诺,大作家的出现,可以提升一个文学类型的品位。这自然没错,可还必须添上一句:能否继续发展,取决于文类的潜力及预留空间的大小。从<<三侠五义>>到<<笑傲江湖>>,一百多年间,武侠小说迅速走向成熟。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称“侠义小说之在清,正接宋人话本正脉,固平民文学之历七百余年而再兴者也”。或许,下个世纪武侠小说的出路,取决于新文学家的介入,以及传统游侠诗文境界的吸取。在某种意义上,金庸已经这么做了,但我以为,步子可以迈得更大些。毕竟,对于史家与文人来说,游侠精神,是个极具挑战性且充满诱惑力的“永恒的话题”。

作者简介

  陈平原,1987年于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92年起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曾先后在日本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1993-1994)、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97)、德国海德堡大学(2000)、英国伦敦大学(2001)讲学和研究。主要研究领域是:1980年代着重“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而后逐渐将目光延伸至古代中国小说与中国散文;1990年代初开始关注现代中国学术史,近年兼及现代中国教育史。曾被国家教委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获全国高校一、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995,1998)、第四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1999,合作)和第五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2001,合作)等。主要著作有《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中》(1987)、《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1988)、《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合著,1988)、《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1989)、《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1992)、《小说史:理论与实践》(1993)、《学者的人间情怀》(1995)、《陈平原小说史论集》(1997)、《陈平原学术自选集》(1997)、《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1998)、《老北大的故事》(1998)、《中华文化通志·散文小说志》(1998)、《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1999)、《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主编,1999)、《北大精神及其他》(2000)、《图像晚清》(合著,2001)、《中国大学十讲》(2002)等。治学之余,撰写随笔,借以关注现实人生,并保持心境的洒脱与性情的温润。结集有《书里书外》、《大书小书》、《书生意气》、《阅读日本》、《漫卷诗书》、《游心与游目》、《掬水集》、《茱萸集》等。出于学术民间化的追求,1991——2000年间与友人合作主编人文研究集刊《学人》。现主编《现代中国》集刊及“学术史丛书”、“二十世纪中国学术文丛”、“二十世纪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丛书”等。

图书目录

    我与武侠小说(代序)
   第一章千古文人侠客梦
    侠的观念之形成——历史记载与文学想像的融合——侠作为一种精神风度与行为方式——人物类型自身演进的内驱力——读者大众的心理需求——“乱世天教重侠游”——“一萧一剑平生意”——“豪气一洗儒生酸”——当代视界与文类特征的融合——游侠的英雄化倾向——不同艺术形式中的侠
   第二章唐宋豪侠小说
    游侠文学三阶段——从实录、抒情到幻设——游侠重归文明社会的途径——仗义、报恩与比武——游侠与刺客的互相转化——古侠不一定会技击——由“纵死侠骨香”到“少年学剑术”——诗歌中的长剑与小说中的匕首——技击、道术与药物——“世人”与“剑侠”相对立的虚拟世界——侠客的职业化与神秘化——选择平凡的“世人”作为视角人物
   第三章清代侠义小说
    从游侠故事到武侠小说类型——“侠义公案小说”概念之失误——是“分化”而不是“合流”——公案小说专集的列行与侠义小说家的结构意识——英雄与游侠的区别——有家数有规矩的打斗——侠客之“看破绿林无好”——“值世间方饱于妖异之说,脂粉之谈”——侠客何以不风流——从“女人祸水”到“妻子有用”——“儿女”与“英雄”结合的趋势
   第四章20世纪武侠小说
    旧派武侠小说与新派武侠小说——武侠小说作为一种通俗文学形式——可读性与娱乐性——为报刊连载写作的长篇小说——商品味与书卷气之间的矛盾及调适——江湖世界与桃源梦——“剑”中岂能没有“书”——谈佛说道的文化意义——武侠小说家的艺术追求——从性禁忌到“侠而情”——悲欢离合与人物性格——“只有‘人性’才是小说中不可缺少的”
   第五章仗剑行侠
    以武行使观念的形成——打斗能力的发展及其蕴含的文化意义——剑乃兵家之祖——宝剑斩金切工与宝剑除妖辟邪——注重观赏价值而非实战效果的“舞剑”——打斗手段的伦理化——用毒与暗器伤人的负面价值——何以宝剑为正暗器为负——因注重内功而贬低利器——将以力相拼的“武功”提高到作为一种精神境界的“武学”——打斗中的庄禅境界——“武戏文唱”与武侠小说的日渐文人化
   第六章快意恩仇
    “侠是灵魂,武是躯壳”——“义非侠不立,侠非义不成”——行使主题三变——善恶是非二元对立的大简化思路——从平不平到立功名——清官在叙事中的功能——侠客形象的合法化与合理化——中国文化中“报”的观念——由报恩到复仇——恩仇内涵的扩展——武侠小说的风行与中国人的法律意识——复仇之所以“快意”——鉴赏杀戮的文化心理——嗜血欲望的道德审视
   第七章笑傲江湖
    侠客只能驰骋于江湖——“江湖”概念的演变——从地理名词到文化符号——“江湖”与“山林”——“江湖”与“绿林”——江湖世界的虚拟色彩——侠客从不为生计发愁——两个世界两套规矩——讲义气并非主持正义——美化江湖与重建桃源——典型场景的文学功能——悬崖山洞、大漠荒原与寺院道观——“于无所希望中得救”——切断欣赏者的思维惯性——草泽英雄的美感——佛法无边对刀光剑影的超越
   第八章浪迹天涯
    游侠之“游”——从不乐业不安居到不守法——“侠客重周游”——漫游的叙事功能——为报恩仇而“负剑远行游”——漫游之于侠客心灵的启悟——孤独的漫游——参悟人生的必要途径——祈求得到敌手——“大丈夫正当独往独来”——不正不邪亦正亦邪——重振古侠雄风——“任侠”与“使气”——独立不羁的生命形态——侠客的名士化倾向
   第九章作为一种小说类型的武侠小说
    从类型学角度考察——什么是真正的艺术独创性——寻找文学成规——“恒定因素”与“主要手法”——叙述对象与叙述方式——现代类型学的总趋向——开掘基本叙事语法的文学及文化意义——移动中的主导因素——从通俗文学角度考察——武侠小说之所以“可读”——理解而不是埋怨“表现程式”——发现“无意识内容”——“侠”作为一种文化精神——拯救他人与拯救自我——游侠精神的感召力
   附录一 武侠小说与中国文化
   附录二 类型等级与武侠小说
   附录三 武侠小说中的“剑”
   附录四 超越雅俗
    ——金庸的成功及武侠小说的出路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我与武侠小说研究(新版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