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农业科学农作物棉花育种学:当代科技重要著作·农业领域

棉花育种学:当代科技重要著作·农业领域

棉花育种学:当代科技重要著作·农业领域

定 价:¥62.00

作 者: 潘家驹主编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棉花

ISBN: 9787109052062 出版时间: 1998-08-01 包装: 精装
开本: 21cm 页数: 485 字数:  

内容简介

  内容提要本书是“主要农作物育种学”系列书之一,中华农业科教基金资助图书。全书共13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3章),主要阐述我国棉花品种工作概况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棉花育种工作密切相关的棉花性状遗传、种质资源及育种基础知识。第二部分(4~9章),是本书的主体部分,论述不同目标育种的基础理论与育种方法。第三部分(10~12章),介绍棉花育种的特殊手段,包括杂种优势利用、雄性不育性的利用,以及生物科学高新技术,如基因工程育种、分子标记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第四部分(13章),阐述了棉花良种繁育的有关问题。本书引用了大量新颖材料,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是广大棉花科技工作者不可多得的一本棉花育种专著。片断:但是,这两个棉种的纤维粗短,不适合机械纺织的要求。19世纪70年代,由于适应纺织工业兴起的要求,开始从美国引种高产、优质、适于机器纺织的陆地棉(G.hirsutum)品种。曾经先后引进脱字棉(Trice)、爱字棉(Acala)、隆字棉(Lones-tar)、金字棉(King)、德字棉(Delfose)、斯字棉(Stonevile)、珂字棉(Coker)、岱字棉(Deltapine)等数十个品种种植。金字棉在辽河流域棉区、斯字棉在黄河流域棉区、德字棉在长江流域棉区表现较好,增产比较明显。但是,由于缺乏良种繁育制度,品种混杂退化现象十分严重。另外,引进品种时,由于缺乏严格的病、虫害检疫制度,随着引种带来了棉花的枯萎病(Fusariumoxysporium)和黄萎病(Verticilliumdahliae)。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于1950年开始有计划地引入岱字棉15、斯字棉2B、斯字棉5A等品种,取代了以往种植的亚洲棉和退化陆地棉,并设立棉花良种管理区,继而设立各省及全国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确定推广地区,相对集中繁殖,并逐渐向各所在棉区推广。由于实行良种繁育制度,加强棉花品种防杂保纯工作,岱字棉15推广遍及长江、黄河流域各主要棉区,种植时间长达30余年之久。另外,还从前苏联引进108φ、KK1543、C3173等品种,主要在新疆部分地区种植。进入60年代以后,我国陆续培育了水平较高、更适宜于我国的耕作种植制度的品种,在各棉区逐渐取代了国外引进品种,棉花品种不断依靠从国外引进的历史从此结束了。5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棉区已进行六次大规模的品种更换,每次更换,都使产量有较大幅度提高,纤维品质也有一定改进。第一次换种(1950~1955)主要以引进的陆地棉品种取代长期种植的亚洲棉和退化陆地棉。根据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和试种结果,斯字棉在黄河流域、岱字棉在长江流域推广,这两个品种的种植面积占当时推广良种面积的80%以上。从前苏联引进的C3173品种在新疆种植。以后历次换种都是扩大引进良种的面积,逐步以更适宜的自育良种取代引进品种。推广抗病、优质丰产的棉花新品种,使产量、抗性和品质不断有所提高和改进。自50年代起,我国开始重视棉花育种工作,40年间取得重大成就。据孙济中(1996)介绍,我国自行育成推广面积百万公顷以上的棉花品种51个,10万~100万hm2的129个。50年代到60年代,较多地采用在原有推广品种中进行系统选育的方法,从原有品种群体的变异中进行选择,而以提高产量和纤维长度为主要目标,育成一些高产良种,如洞庭1号、沪棉204、徐州209、徐州142、徐州1818、中棉所3号等。进入70年代,较多地采用品种间杂交育种,育成一些高产品种,如鲁棉1号、泗棉2号、鄂沙28等,虽然丰产性好,但纤维品质,尤其强度不能适合纺织工业的要求,已逐渐被以后育成的丰产、质优的品种如徐州514、豫棉1号、冀棉8号、鲁棉6号、鄂荆92、鄂荆1号、泗棉3号等品种所取代。随着我国棉区枯、黄萎病的发生和蔓延,开展了棉花抗病育种工作。50年代选出了我国第一个枯萎病抗源52-128,及耐黄萎病品种辽棉1号。60年代先后育成了陕棉4号、陕1155、中棉所9号及86-1等抗病品种。到了80年代育成了兼抗枯、黄萎病、高产、早熟中等纤维品质的中棉所12及兼抗、丰产、中上等纤维品质的86-6、冀棉14等品种。我国在棉花抗病育种上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为适应粮棉两熟的需要,在黄淮棉区及部分长江流域棉区育成适合麦棉套种的夏播早熟短季棉品种,如中棉所10号,晋棉6号、鄂565、中棉所14等。70年代初开展了低酚棉品种选育,现已育成中棉所13、豫棉2号、湘棉11及新陆中1号等品种。自70年代以来,在新疆建立了我国的长绒棉基地,育成了军海1号、新海3号、新海5号等品种。本书前言前言随着我国纺织工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棉花科技工作者面临新的任务和要求,广大棉农迫切要求产量、品质、抗性、熟期等能达到一定标准的新品种,棉花育种工作者则要求既能提供一定基础理论,又能结合当前生物科技迅猛发展新形势的育种及良种繁育的理论和方法。针对这样的新形势,我们在中国农业出版社有关同志的热情支持下,发挥集体力量,完成了这本书的初稿。本书共13章,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包含3章:第一章,我国棉花品种工作现状及前瞻;第二章,棉花育种的种质资源;第三章,棉花育种的遗传学基础。这一部分阐述我国棉花品种工作概况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棉花育种工作有密切关系的棉花性状遗传和种质资源。这部分还概括地介绍了从事棉花育种工作必需的基础知识。第二部分包括6章:第四章,产量育种;第五章,品质育种;第六章,棉花枯黄萎病抗病育种;第七章,低酚棉育种;第八章,短季棉育种;第九章,抗虫育种。这一部分阐述不同目标育种的基础理论与具体方法,是本书的主体部分,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撰写。第三部分包括3章:第十章,远缘杂交育种;第十一章,杂种优势利用;第十二章,高新技术育种。这一部分包括棉花育种的特殊手段。尤其棉花杂种优势利用,雄性不育性的利用,日益受到重视;随着世纪之交生物科学高新科技的发展,像基因工程、分子标记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成为生物科技发展的一个新热点,棉花育种工作上迫切需要有关的新知识和技术。在这部分的有关章节中尽可能作了简要的介绍。第四部分只包含1章,即第十三章,良种繁育。品种育成以后,种性的保持与提高,尽可能延长品种使用的年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这一问题,从棉花的生物学特性来看,尤其有迫切的需要。本章就有关问题作了概述。上述各章的撰写,尽可能收集较新颖的材料,达到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要求,为广大棉花科技工作者提供参考。但编写者学识与经验有限,书中讹误与不妥之处在所难免,广大读者如能不吝赐教,随时提出修改意见,是编者竭诚欢迎和期望的。本书初稿完成后,承浙江农业大学季道藩教授热情支持,认真审核,并逐章提出了修改意见,使许多讹误和不妥之处得以及时更正,我们表示十分诚挚和由衷的感激之情。国内前此已有不少有关棉花遗传育种的书籍出版,珠玉在先,给本书编者以极大的帮助。此外,本书内容中,引用了南京农业大学农学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已毕业的研究生蒯本科、王学德、胡保民、张海洋、冯义军、王谧、郭小平、李卫华、毛新平、肖松华、陈予和等同志的部分研究结果;南京农业大学棉花遗传育种研究室的闵留芳、周兆华、刘康、朱协飞、孙敬、易成新及社会学专业的朱玉琴等同志对本书的编写也都给以极大的关注与帮助,充分发挥了集体力量,才有此初步成果,并此致意不尽!潘家驹1997年8月

作者简介

暂缺《棉花育种学:当代科技重要著作·农业领域》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我国棉花品种工作现状及前瞻
    第一节 棉花生产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一、我国棉产在世界棉产中的地位
    二、我国棉产发展概况
    三、我国棉纺织品对出口创汇的重要贡献
    第二节 我国棉花品种工作的发展
    第三节 棉花育种方法及成果
    一、引种
    二、系统育种法
    三、杂交育种法
    四、其他育种方法
    第四节 我国棉花育种工作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一、转基因抗虫棉的培育
    二、纤维品质的改进
    三、抗性持久性的培育
   第二章 棉花育种的种质资源
    第一节 棉属的分类
    一、根据形态特征分类
    二、根据染色体数目分类
    三、根据染色体组分类
    四、棉属分类进展
    第二节 棉属的起源与进化
    一 二倍体棉种的起源与进化
    二、二倍体栽培种的进化
    三、异源四倍体棉的起源
    第三节 种质资源的类别及其利用价值
    一、类别
    二、利用价值
    第四节 种质资源的收集 保存及育种利用研究
    一、收集、保存
    二、棉属野生种的繁殖与保存技术研究
    三、育种利用研究
   第三章 棉花育种的遗传学基础
    第一节 质量性状遗传
    一、遗传研究简史
    二、质量性状遗传研究方法
    三、主要性状的遗传
    第二节 数量性状的遗传
    一、棉花数量性状遗传变异的特点
    二、遗传率及其应用
    三、基因作用方式
    四、性状间相关
    五、聚类分析及其应用
    六、数量性状遗传研究的发展
    第三节 细胞遗传学
    一、棉种的染色体
    二、棉花的单倍体
    三、非整倍体
    四、染色体的结构变异
   第四章 产量育种
    第一节 产量及其相关性状
    一、与棉花严量有关的性状
    二、产量结构模式
    三、产量与其构成因素的相关关系
    第二节 产量育种的生理和遗传基础
    一、生理基础
    二、遗传基础
    第三节 提高产量遗传潜力的可能性及其技术途径
    一、提高产量遗传潜力的可能性
    二、育种技术
   第五章 棉花品质育种
    第一节 棉纤维的形成
    一、棉纤维的形态
    二、棉纤维的化学组成
    三、棉纤维的发育
    四、棉纤维的超分子结构
    第二节 棉纤维品质性状
    一、棉纤维品质指标
    二、棉花纤维品质的测定
    三、纤维品质性状间的相关
    四、棉花高纤维强度的形成机制
    五、纤维强度与成纱品质相关
    六、长度整齐度与成纱品质相关
    第三节 纺纱线质量与纤维指标的关系
    一、纤维长度与纱线质量的关系
    二、纤维细度与成纱品质的关系
    三、纤维成熟度与成纱质量
    四、不同质量原棉的类型、品质和主要用途
    第四节 我国棉花品质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棉花品种纤维品质特点及存在问题
    二 品质育种目标
    三 纺织工业发展对棉纤维品质要求
    第五节 棉花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
    一、纤维品质性状的基因效应
    二、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率
    三、纤维品质性状与产量性状间的相关
    第六节 纤维品质育种方法
    一、高强度种质创新
    二、亲本杂交及杂种后代处理方法
    三、不同纤维品质性状的选择方法
   第六章 棉花枯、黄萎病抗病育种
    第一节 枯、黄萎病抗病育种进展概况
    第二节 枯萎病抗性的遗传
    第三节 黄萎病抗性的遗传
    一、黄萎病抗性遗传试验
    二、黄萎病抗性与其它性状的遗传相关性
    第四节 黄萎病的抗源及抗性的鉴定方法
    一、抗源的开发和利用
    二、棉花黄萎病抗性鉴定方法
    第五节 枯、黄萎病抗病育种方法及经验
    一、育种方法
    二、中棉所12选育的主要经验
    三、泗棉3号选育的主要经验
   第七章 低酚棉育种
    第一节 低酚棉育种的意义
    一、低酚棉的概念
    二、低酚棉种子的利用
    第二节 腺体的形态学和生物化学
    一、腺体的形态特征
    二、腺体的生物化学研究
    三、腺体密度与棉酚含量的关系
    第三节 腺体性状遗传
    一、质量性状遗传假说
    二、棉花色素腺体延缓形成性状
    三、数量性状遗传假说
    第四节 显性低酚棉种质资源的利用前景
    第五节 低酚棉育种方法
    一、隐性低酚棉种质资源
    二 低酚棉育种概况
    第六节 低酚棉品种的良种繁育
    第七节 低酚棉研究和应用展望
    一、育种继续以高产、优质、抗病作为主要目标
    二、低酚棉育种与抗虫育种相结合
    三、充分利用显性低酚棉种质资源
    四、加强低酚棉籽的综合利用研究
    五、低酚棉须集中连片种植
    六、注意防治病、虫、鼠害
   第八章 短季棉育种
    第一节 短季棉在棉花生产中的作用与地位
    一、短季棉的涵义
    二、短季棉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三、短季棉的现状与前景
    第二节 早熟性及其遗传
    一、早熟性的形态 生理生化特征及其测定方法
    二、早熟性的遗传
    三、早熟性与主要经济性状的相关性
    第三节 短季棉育种技术
    一、早熟种质资源的收集与利用
    二、育种技术
   第九章 棉花抗虫育种
    第一节 棉花抗虫育种进展
    第二节 棉花抗虫机制
    一、形态抗虫性状
    二、生化抗虫性状
    第三节 棉花抗虫育种
    一、抗棉蚜育种
    二、抗红铃虫育种
    三、抗螨育种
    第四节 转基因抗虫棉的遗传与育种
    一、转基因抗虫棉的抗性表现
    二 转基因抗虫棉的遗传
    三、转基因抗虫棉的育种
    四、转基因抗虫棉的存在问题
   第十章 远缘杂交育种
    第一节 远缘杂交育种的障碍
    一 种间杂交的不亲和性及其克服
    二、种间杂种F1的不育性及其克服
    三、杂种后代的疯狂分离及其克服
    第二节 远缘杂交育种的其它策略
    一、三元杂种技术
    二、附加系(非整倍体)的创造与利用
    三、染色体片段的转移技术
    四、细胞质趋异性的应用
    五、体细胞杂交等生物技术的应用
    第三节 棉花远缘杂交育种的成就与展望
    一、远缘杂交研究的进展
    二、远缘杂交育种的成就
    三、展望
   第十一章 杂种优势利用
    第一节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简史及现状
    一、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简史
    二 杂种优势利用概况
    第二节 杂种优势的表现及遗传基础
    一、杂种优势表现的评价标准
    二、杂种优势的表现及其遗传基础
    第三节 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和方法
    一、人工去雄授粉法
    二、雄性不育制种法
    三、化学杀雄
    四、应用指示性状制种
    五、其它途径
    第四节 雄性不育杂交种的选育
    一 棉花雄性不育研究的概况
    二、雄性不育发生的生理生化基础
    三、雄性不育发生的细胞学基础
    四、核雄性不育的利用
    五、胞质雄性不育三系的选育
    六、雄性不育系昆虫传粉制种
    第五节 杂种棉组合选配
    一、育种目标的确定
    二、亲本选配的原则
    三、杂种棉的筛选
   第十二章 高新技术育种
    第一节 细胞、组织、原生质体培养与棉花育种
    一、棉花的组织培养技术及其在育种上的应用
    二、胚珠和胚培养
    三、原生质体培养
    四、花药培养
    五、茎尖腋芽培养
    第二节 基因工程
    一、遗传转化方法
    二、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第三节 分子标记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一 植物中分子标记的类型及其遗传特性
    二 RFLP分子标记的应用
    三 RAPD分子标记的应用
    四、AFLP技术的应用
    五、ISH技术与BAC文库结合标定棉花的物理图谱
    六、棉花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展望
    第四节 半配生殖与单倍体育种
   第十三章 良种繁育
    第一节 棉花良种繁育的意义和任务
    一、品种在棉花生产系统中的地位
    二、良种繁育的意义和任务
    第二节 棉花品种退化的现象与实质
    一、品种退化的表现
    二、品种退化的特点
    三、品种退化的原因
    第三节 原种生产方法
    一 “三圃制”原种生产程序
    二 “自交混繁”法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