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科普读物其他科普知识问题

问题

问题

定 价:¥35.00

作 者: 余虹,杨恒达,杨慧林主编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社会科学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300049649 出版时间: 2003-01-01 包装: 胶版纸
开本: 24cm 页数: 331页 字数:  

内容简介

  有问,是人区别于他者的根本标志,而生存亦可简约为回答。作为思与说的存在,人是问题。有问必答是人的命运,有问而未必有答同样是人的命运,甚至是根本的命运。也许问比答更古老也更为久远。德里达在区分“弥赛亚主义”和“弥赛亚性”时,谈到解构的限度和动力。据说形形色色的弥赛亚主义是可解构的,弥赛亚性不仅不可解构,相反,它正是解构形形色色弥赛亚主义的动力。我们可以放弃种种弥赛亚主义的信仰,但我们无法抹掉自身的有限性和由此而来的问题:救助何在?解答的历史可以生生灭灭,而问题永在。永在的问题必在解答的历史中沉浮吗?问与答的历史就是迄今为止的思想学术史吗?也许对这一历史还可作另一番描述,即它展示为问题学科化和学科问题化之间的张力冲突。问题学科化指的是:迄今为止的思想学术主要以(广义的)学科化的方式来提出问题、确立问题、展开问题、回答问题,形成分门别类的知识与启示,也形成分门别类的问题(问题瓜分?问题垄断?)。学科问题化指的是对问题学科化的质疑,对学科化知识与启示的片面性、遮蔽性、荒谬性和有限性的揭示,对问题之学科化界限的摧毁。现代性进程一方面加速完成了问题学科化的知识建构,另一方面又激发了对学科问题化的反思性怀疑与批判。不过,问题学科化和学科问题化之间的张力冲突几无平衡,历史总是向一方倾斜。大而言之,20世纪以前的思想学术多偏于问题的学科化,学科的问题化则显为“异端”;20世纪以来的思想学术多偏于学科的问题化,而问题的学科化则嫌“保守”。了然的是:今天我们面临和谈论的问题:全球化、后殖民、现代性、生态危机、技术理性、性别、大众媒体、权力等等已很难说是属于哪一学科的问题,也没有哪一学科能提供回答这些问题的全部概念和逻辑。此外,过去以学科方式回答过的“自然”、“社会”、“历史”、“现实”、“真理”、“科学”、“进步”、“自我”、“神”等等问题又成了新的问题,并以非学科和跨学科的方式重新问题化。这是一个新问题不断涌现、旧问题相继复活的时代,又是一个没有先行允诺和预定答案的时代。人在歧路或四顾无路,耳边只有问题的召唤。这大概是本刊的初衷:面对问题本身。面对问题本身,并不意味着非历史地置身虚无,已有的问题史及学科化的知识必是我们进入问题的入口,但它并非命定的出口。也许只有当我们学会并真正找到新的出口,人生才别有一番天地。面对问题本身,也意味着本刊不仅强调问题意识,更强调问题化的尝试,即在既有的问题套路之外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尝试,尤其是对切身的生存经验进行问题化的尝试。为此,《问题》拟探索一种非学科化的办刊方式,每辑集中讨论3~4个专题,由专题论文,专题译文、专题笔谈、专题访谈、专题书评等组成。入选专题没有学科限制,而首看其问题性价值。此外《问题》坚持匿名评审制度,以保证学术质量与公正。面对问题本身亦即回到真正的问题空间,《问题》对所有真诚探讨问题的思想与言路敞开,而无需雅俗古今中西主义圈子门牌等标签。

作者简介

暂缺《问题》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1 视觉文化(主持人:周宪)
视线的文化意义
漂浮的空间:90年代之后的成都茶楼
《英雄》中“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学及其视觉文化
看的实践:形象、权力和政治
2 中国的先锋艺术(主持人:蒋原伦)
通向现代的想象:侧设我们掉入了现代性的视觉陷阱?
中国当代艺术中的策划人  
先锋派三论  
艺术和文化中的后社会主义:视觉艺术  
3 新一代西方批判理论(主持人:金元浦)
转向:处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兼论贝斯特、凯尔纳的《后现代转向》  
法兰克福学派与英国文化研究的错位 
鲍德里亚:一个新麦克卢汉? 
网络民主:互联网与公共空间 
4 当代神学的世俗关注(主持人:杨慧林)
“笑”的颠覆性与神学逻辑——《玫瑰之名》的神学批判 
解构巴别塔:后现代神学的建筑语式  
关于上帝与世界的对话  
全球化对教会的挑战  
当代世界的精神状态 
拟声唱法与“说方言”——对爵士乐、五旬派和非洲神秘主义的一种后现代分析 
《问题》征稿启事及要求
《问题》第3辑专题预告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