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政治中国政治“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疑难解析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疑难解析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疑难解析

定 价:¥28.00

作 者: 高放,李景治,蒲国良主编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研究生公共政治理论课教研参考丛书
标 签: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ISBN: 9787300058528 出版时间: 2004-11-01 包装: 胶版纸
开本: 23cm 页数: 347 字数:  

内容简介

  序言我们主编的《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三版),自2003年1月出版以来,因为体系新、内容新、视角新、见解新、资料新,而广受各用书单位和读者的欢迎,一年之内印刷了三次。为了与这本教材相配套,我们又编写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疑难解析》一书,以帮助这门学科的学习者开阔视野,扩充新知,加深了解,释疑解难。本书仍由我与李景治、蒲国良三人主编。首先由蒲国良草拟出需要解析的疑难问题,再由我略加补充后敲定写作提纲,随后由蒲国良组织力量撰写。参加本书写作的,除《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三版)一书的原作者外,又根据具体情况增加了几位新的作者。初稿写出后,先由蒲国良作了初步编辑,并对个别条目作了增删,然后由我细心统修两遍,作了较多删改和补充,最后由我和李景治、蒲国良审阅、定稿。本书是本着以下三个原则来撰稿和统修的:第一,本书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三版)的补充读物。在正书中已经写得较为充分的内容,本书就不再重复。本书立题与内容一定是正书欠缺或语焉不详的,这样才能为读者在阅读正书基础上扩大视野,补充新知。为此,我在第二遍统修中又对照正书,忍痛割爱,删去了内容大同小异或新意不多的20多个问题,还有几个问题内容半同半异的,我也删去了雷同的部分。对此,只好敬请原作者谅解。总体看来,这本书的内容是全新的。第二,本书的立题和内容必须是属于科学社会主义这门学科理论体系和现实实践中要求给予明确回答的,而且在回答中不能墨守成规、囿于旧说,力求写出自己研究的或综合别人研究的新成果。我在统稿中凡是发现原稿新意不多或者写得不够周全的,我都尽力加以修补。例如,传统观念总是把托洛茨基派看作是极左派。本书在“如何评价托洛茨基的社会主义建设方案”这个问题中,原稿只列举了托洛茨基的一系列过左的主张,并且从中得出结论:“托洛茨基的这一方案如果付诸实施,正像后来斯大林的准托洛茨基方案的实践所证明的那样,它会造成社会的畸形发展,留下很大的后遗症。”我在统修中另加了一大段托洛茨基就社会主义建设提出的不少较为正确的主张,同时指明:斯大林出于权力斗争的需要于1927年把托洛茨基开除出党后,反而采取比托洛茨基更“左”的路线,实践证明,这造成社会的畸形发展,并留下了很大的后遗症。我以为这样才是对那一段历史的较为公正的新评价,这样才写出了较为全面的新见解。第三,纠“左”防右,力求对科学社会主义作出较为准确的新解析。邓小平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总结党的历史经验时曾经语重心长地指出:“现在,有右的东西影响我们,也有‘左’的东西影响我们,但根深蒂固的还是‘左’的东西。”“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邓小平文选》,1版,第3卷,37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事隔十多年之后,我看在科学社会主义领域,理论界的情况大体上也还是如此。因此,在对疑难问题进行解析时,我们主要也是努力纠正“左”的观念,同时防止右的侵袭。我在统修中更是本着此精神对原稿进行了删改和补充,以便突出纠“左”防右的宗旨。例如,“如何评价斯大林的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这个问题,原稿对这一理论是全面肯定其内容和积极意义的。我则补充指出了其不足与局限,而且点明:1991年苏联的解体和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覆亡最终表明托洛茨基当年的预见是正确的。托洛茨基预见到苏联面临的最巨大、最直接的威胁是更廉价的资本主义商品,而斯大林却只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军事威胁。当然,并非托洛茨基全对、斯大林全错,对他们的是非功过要以实践的检验为依据客观、公正地进行评价。对赫鲁晓夫的改革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我也都补充了新看法,目的也是要尽力纠“左”防右。总之,我本着以上三个原则对本书大部分问题的初稿都作了重要删改和补充。有的只改动几个字或几句话,含义就有所不同,甚至大不一样了。例如,“如何评价列宁的建党思想”这一问题,原稿说:“民主集中制这一概念是列宁1905年提出的”,我修改为“是列宁于1905年表示赞同的”,因为民主集中制这一概念最先是孟什维克于1905年11月提出的,列宁于12月表示赞同。再例如,对斯大林模式形成的条件加上“斯大林模式带有斯大林个人思想作风浓重的特点。如果列宁晚死20年(列宁1924年逝世时才54岁),在同样的国内外环境中绝不会形成斯大林这种过度集权的模式。列宁从1917至1923年头六年领导执政的实践足以证明这一点”。由于本书的作者较多,每个作者所承担的问题又比较分散,因此我们采取了在每个问题之后注明作者姓名的办法。有些内容改动较大或增补较多的问题,则附署上我的姓名,以示文责由我来负。对全书各个问题凡是修改不当之处,概由我负全责。我的观点可能有很多纰缪之处,恭请专家和读者不吝赐教。恩格斯早在1874写的《德国农民战争》再版序言中就已鲜明指出:“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做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必须以高度的热情把由此获得的日益明确的意识传布到工人群众中去,必须日益加强团结党组织和工会组织。”《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2卷,63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这几句至理名言主要是针对当时的德国工人和德国社会民主党讲的,所以特别强调要把科学社会主义传布到群众中去。当今我们不仅要把它传布到工农大众中去,而且首要之点是要传布到大学生和研究生中去,还要传布到广大党政干部中去,因为他们是目前和未来带领我国广大人民群众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而奋斗的骨干和中坚力量。要求人们把科学社会主义当做科学看待,要求人们研究科学社会主义,就不能仅限于要完整、准确地理解这门科学的基本原理,而且还要依据近100多年来丰富的实践经验向前去发展这门科学。要发展任何一门科学,尤其是社会主义学这样的科学,首先需要科学工作者下功夫脚踏实地地加强研究,尤其是要研究新情况和新问题,不能只在旧文献中寻章摘句;其次需要科学工作者勇于突破,善于创新,不能只限于为旧的经典著作和新的领导人的言论作注释;最后还需要科学工作者善于听取别人的见解,善于开展理论争鸣,共同探求真理。当前我国理论界处于思想活跃、屡有创新的新时期、新环境。因此,我们衷心竭诚地希望:凡是不同意本书各个观点者都能摆事实、讲道理,提出另外的见解,指出我们的差误所在。让我们平等、友好地存同求异、存同争异,共同推动讨论的深化和学科的健康发展,共同为我国社会科学的繁荣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以耄耋之年病弱之躯,花了近两个月时间断续统修完全部书稿之后,我稍感轻松。可以负责任地告诉读者:本书绝不是充满陈词“左”调、粗制滥造的次品,而是新见迭出、较为精致的正品。然而,由于我们水平有限,时间短促,差错难免,万祈匡正。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尚有不少疑难问题来不及执笔解析,只好留待将来再版时增补了。高?放2004年3月12日于北京寓所顶斋

作者简介

暂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疑难解析》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第一篇?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如何科学评价空想社会主义?
2.马克思是如何认识全球化现象的?
3.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重视党代表大会的?
4.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主张共产党的代表大会要实行年会制?
5.如何理解1848年欧洲革命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6.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和“两种资本扬弃方式”的思想?
7.如何理解马克思的社会革命观?
8.如何认识巴黎公社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9.如何理解马克思的议行合一思想?
10.如何理解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
11.如何理解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书导言》一文中的基本思想?
12.如何认识19世纪末经典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与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现象?
第二篇? 从经典科学社会主义到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
13.如何评价列宁关于帝国主义是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的观点?
14.如何理解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可能在不发达国家首先胜利的理论?
15.如何理解列宁的暴力革命理论?
16.如何评价列宁的建党思想?
17.俄共(布)是怎样遵循政党政治特性而成为执政党的?
18.列宁是怎样在沙皇专制统治下开辟党内民主之路的?
19.列宁领导执政时期如何发展、探索党内民主?
20.列宁是如何实行党代表大会年会制的?
21.如何理解十月革命前后列宁对苏维埃民主模式的设计及其嬗变?
22.如何理解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
23.如何评价托洛茨基的社会主义建设方案?
24.如何评价布哈林的社会主义建设方案?
25.如何评价斯大林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
26.如何评价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27.如何理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个人崇拜现象?
28.斯大林执政时期苏共党内民主为何能够被破坏殆尽?
29.斯大林执政时期苏共党内民主如何被破坏殆尽?
30.如何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
31.如何评价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社会稳定?
32.如何评价安德罗波夫的改革?
33.如何评价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34.如何分析苏联剧变?
35.苏联社会有哪三大矛盾?苏共中央采取哪三种错误对策?
36.苏共是怎样逐步背离政党政治的特性而亡党亡国的?
37.苏共怎样取得而又丧失执政的合法性?
38.叶利钦怎样当上总统、迫使苏联解体?究竟谁是苏联的掘墓人?
39.苏联如何在国际上强制推行自己的社会主义模式?
40.怎样评价中国对苏联模式的选择?
41.如何评价南斯拉夫模式和匈牙利模式?
42.如何在总体上全面评价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的几次改革浪潮?
43.如何看待东欧剧变?
44.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经验与教训?
45.红色高棉的社会主义政权是如何失败的?
第三篇? 当今社会主义国家对各具本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
46.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对当代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47.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党代会年会制、常任制的发展历程?
48.为什么党章和宪法中要增加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内容?
49.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提法?
50.如何评价格瓦拉主义?
51.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建设的主要经验教训?
5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53.如何看待中国现阶段的民营经济?
54.为何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加强社区建设?
55.如何认识中共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56.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第四篇? 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主要社会主义政党的新变化与新探索
57.如何理解全球化与当代资本主义的关系?
58.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
59.如何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工人阶级的变化?
60.如何认识摩尔多瓦共产党的崛起?
61.尼共(联合马列)的一度执政是怎么回事?
62.如何理解民主社会主义向社会民主主义的转向?
63.如何评价“瑞典模式”?
64.如何认识生态社会主义思潮与运动?
65.如何理解市场社会主义思潮?
66.如何认识以色列的基布兹社会主义?
67.如何评价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第三条道路”的理论与实践?
第五篇? 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世界的命运
68.当今时代要怎样以宽广的目光通览社会主义?
69.当今时代要怎样以深邃的目光透视社会主义?
70.如何理解当今时代的主题?
71.如何认识新科技革命对社会主义的影响?
72.如何理解全球化浪潮给社会主义国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