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教育/教材/教辅外语英语词汇/语法/阅读少年维特的烦恼

少年维特的烦恼

少年维特的烦恼

定 价:¥11.90

作 者: (德)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著;刘维成译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丛编项: 世界著名中篇小说系列 英汉对照
标 签: 小说

ISBN: 9787560011257 出版时间: 1998-10-01 包装: 胶版纸
开本: 18cm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少年维特的烦恼》一书,情节十分简单。主人公维特爱上了少女绿蒂,但绿蒂已与另一青年订婚,情感要求他爱,理智不允许他爱,在万般无奈的痛苦中,维特选择了自杀之路。这部小说并非完全虚构,它凝聚着歌德的人生体验。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一部书信体小说。主人公维特是一个出身市民阶层的青年,向往自由、平等的生活,希望从事有益的实际工作,但周围的社会却充满等级的偏见和鄙陋习气。保守腐败的官场、庸俗屈从的市民、势利傲慢的贵族,使他和周围的现实不断发生冲突,他自己又陷入毫无希望的爱情之中,这使得多愁善感、愤世嫉俗的主人公为理想的破灭而悲伤哭泣,愤而自杀,以示抗议。小说揭露和批判了当时德国社会许多不合理现象,并表达了觉醒的德意志青年一代的革命情绪,因此一发表就在欧洲产生了强烈反响,流传各国,成为一部产生重大国际影响的作品。 《少年维特的烦恼》是德国当时方兴未艾的“狂飙运动”最丰硕的果实。小说体现了运动中所提倡的“返归自然”,“自然”也成了年轻的主人公检验一切的准绳,发出了对不自然的封建社会的抗议呐喊。维特形象也有消极的一面,他不想进行社会改革,只求个性的自由抒发,他与封建社会格格不入,然而只停留于孤独的感伤和愤慨中,乃至自杀,这些都反映了“狂飙运动”本身的弱点。

作者简介

  约翰·沃尔夫冈·歌德(1749~1832),是德国伟大的古典作家、德意志文化的优秀代表,他在漫长的一生里,为人类创造了极其丰富的精神财富。可以说歌德同但丁和莎士比亚一样,都是西方文化的集大成者。他16岁就读于莱比锡大学,后因病辍学,病愈后到斯特拉斯堡继续求学并获法学博士学位。。1749年8月28日生于莱因河畔的法兰克福,他的父亲是法学博士,得到皇家参议的头衔,母亲是市议会会长的女儿。1765年他去莱比锡大学攻读法律,1768年因病辍学。1770年进斯特拉斯堡大学继续攻读,次年获法学博士学位。他在1773年写了一部戏剧《铁手骑士葛兹·封·伯里欣根》,蜚声德国文坛。1774年发表了《少年维特之烦恼》,更使他声名大噪。1775年他应邀到魏玛,次年被任命为魏玛公国的枢密顾问。在随后直到1786年这段时期里,他成了魏玛公国的重臣,曾在一段时间里主持公国大政,力图进行一些改革。然而随着各方面阻力的增强,加上他对科学研究与文学创作的爱好,他陷入一种矛盾的痛苦之中,这导致他在1786年秋不辞而别,化名潜往意大利,直到1788年6月才返回魏玛。回到魏玛之后,他辞去重要的政治职务,只负责文化艺术方面的工作。此后直到1794年这段时间,他先后完成了戏剧《哀格蒙特》、《托夸多·塔索》,并着手写第一部《浮士德》;他还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工作,1790年发现了人的胯间骨。1794年歌德开始与席勒合作,他俩以各自的创作,把德国文学推向历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歌德先后创作了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年代》、叙事诗《赫尔曼与窦绿苔》(1797),重新写《浮士德》第一部。席勒在1805年的逝世标志着从1786年开始的德国古典文学时代的结束。在此后的近30年中,是歌德创作上的鼎盛时期。他完成了小说《亲和力》(1809),诗集《西东合集》(1819),《威廉·迈斯特的漫游年代》(1829),自传性著作《诗与真》(1831),《意大利游记》以及耗尽他毕生心血的巨著《浮士德》第二部(1831)。1832年3月22日,歌德在魏玛逝世。

图书目录

暂缺《少年维特的烦恼》目录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