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教育/教材/教辅教育教育学理论教育人类学教程

教育人类学教程

教育人类学教程

定 价:¥33.60

作 者: 冯增俊
出版社: 人民教育
丛编项: 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标 签: 教育理论与研究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107187032 出版时间: 2005-08-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 页数: 437 字数:  

内容简介

  本教材的主要编写结构是,全书由四大部分构成,即学科发展研究;教育与人的生成研究,教育进化与人类进化、与民族发展、与个体文化适应及生物适应的研究;学校教育人类学研究;以及教育人类学的未来发展。首先,第一至第三章探讨学科发展和学科体系问题。其中,第一章作为导论,是研究学科发展的导引,第二章探讨西方教育人类学发展的历程,第三章研究教育人类学的理论体系,对各种不同的理论分析框架作了探讨。第四章专章研究教育人种志研究方法。其次,第二到第十章探讨教育人类学中的基本问题,其中又可看成两个不同的研究层面,一个层面是第五章研究教育与人的一般生成原理,这是教育人类学对人及人的本质生成的关键性研究,决定着教育人类学的全部研究的出发点和基本研究路线。另一层面从第六至第十章研究文化与教育进化、教育与人类进化、民族发展和文化演进、个体文化适应及人的生物演进的问题,这是从宏观和中观的角度研究人的生成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探求教育的内在本性,寻找现代教育发展规律和发展模式,力图突破把教育作为“上所施下所效”、“养子使作善”的狭隘认识,展示现代教育的全面功能,强化发展教育的自觉性。再次,第十一至第十四章研究学校中的教育问题,从较为具体的微观层面上对学校中、课程和课堂教学中以及班级、学生、教师文化进行分析研究。最后,第十五章是对教育人类学未来发展的展望。教学中可以依据情况对一些内容进行适当的安排,部分可以在自学的基础上研计学习。

作者简介

  冯增俊,1952年生,海南琼海市人。中山大学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教育学院教科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比较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评审专家组成员等职务。长期从事比较教育学和教育理论研究.在教育现代化、教育人类学、学校道德教育、高等教育等领域有所建树。近年来承担十余项全国及省级重点科研课题.发表论文230余篇;出版著作30多部:成果获全国及省级奖励多项。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教育人类学的学科意义
一、探寻教育生成与人类发展的内在规律
二、推动教育研究模式的转型
三、发挥教育人类学的决策功能
四、建立中国教育人类学
第二节 教育人类学韵研究对象与学科主题
一、教育人类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历史发展特征
三、当代教育人类学学科的主题建构
第三节 教育人类学的学科体系
一、教育人类学的学科概念
二、教育人类学的学科领域
三、教育人类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 教育人类学的发生发展
第一节 人类学与教育人类学
一、人类学产生及其作用
二、人类学走向教育的必然
三、人类学与教育学的学科联姻基础
四、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形成
第二节 文化教育人类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启蒙阶段
二、应用性学科阶段
三、形成独立的学术性学科阶段
第三节 哲学教育人类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草创时期
二、形成探索性学科时期
三、形成独立的学术性学科时期
第三章 教育人类学理论体系
第一节 教育人类学理论分析框架(上)
一、对理论分析框架的探讨
二、本质生成模式
三、工具主义模式
四、互动传递模式
第二节 教育人类学理论分析框架(下)
五、系统共生模式
六、信息系统论模式
七、生态学模式
八、进化论模式
九、简要评价
第三节 教育人类学研究特性
一、教育人类学研究目的
二、教育人类学研究方法特点
三、教育人类学的方法论原则
第四章 教育人种志研究方法及其运用
第一节 人种志与教育人种志
一、人种志概念及其意义
二、教育人种志概念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教育人种志研究的特性
一、教育人种志研究的类型
二、教育人种志的世界观特征
三、优秀学校教育人种志标准
第三节 教育人种志研究程序及策略
一、教育人种志研究方案的选定
二、田野工作开展
三、教育参与观察
四、深度访谈
五、口述历史研究法
六、教育人种志研究的资料工作
第四节 学校教育人种志研究实例
一、黄瑞琴《幼稚园园长的教室观点之研究》(1991)
二、张芬芬《师范生教育实习中潜在课程之人种志研究》(199:
三、齐学红《师生互动关系中的学生自主性问题研究》(200
第五节 成为一名人类学者意味着什么
一、建立文化洞察力
二、田野工作的专业素养
三、坚持培训与实践相结合
第五章 教育与人的生成
第一节 人与教育
一、人与人的本质
二、教育人类学的人性观
第二节 人的未特定化与教育特性
一、未特定化与人的生成
二、人的可塑性与可教育性
第三节 教育与人的自我定义
一、人与人的自我定义
二、作用人的自我定义的因素
三、教育在人咱我定义中的作用
第四节 人的生成与教育的作用
一、人的生成特征
二、人的生成之教育作用
三、人的生成与教育本体
第六章 教育与人类进化
第一节 文化进化与教育起源
一、文化进化理论概述
二、教育起源研究概要
三、人类诞生与教育起源
四、人类教育的本质特性
第二节 教育进化模式与人类文化适应机制
一、教育进化的文化模式
二、人类社会文化适应性
三、教育进化的文化性与教育定义
第三节 教育演进与人类发展
一、教育演进时代与人类进步
二、教育进化与人类的教育意识
三、教育进化的基本特征
第七章 教育与民族发展
第一节 文化模式与民族
一、文化模式与民族形成
二、文化模式与民族生存
三、民族文化模式与教育
第二节 民族发展中的教育演变
第八章 教育与文化演进
第九章 教育与个体文化过程
第十章 教育与人的生物适应性
第十一章 学校教育人类学研究
第十二章 学校课堂人种志研究
第十三章 班级生活与学生文化
第十四章 老师文化人类学研究
第十五章 教育人类学未来展望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