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中国知青史:初澜

中国知青史:初澜

中国知青史:初澜

定 价:¥38.00

作 者: 定宜庄 著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纪实文学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801707833 出版时间: 2009-02-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326 字数:  

内容简介

  《中国知青史:初澜(1953-1968)》是《中国知青史》的前半部分,迄止时间为1953年到1968年。根据官方文献档案与当时的公开出版物,分析和叙述了“文革”前知青上山下乡作为一项正式的国家安置政策出台、演变和形成的过程。作者明确指出了以下三点:第一,知青上山下乡政策的出台.不仅出于政治与意识形态层面的考虑,而且与建国后几乎每一项政治、经济、教育制度紧密相关,是各种政策施行造成的结果。不能脱离特定的历史背景,尤其是计划经济的背景来看待知青上山下乡的问题。第二,“文革”前的知青上山下乡是国家劳动力调配工作的重要一环.旨在为无法在城市升学就业的青年开辟新的就业道路。但无论作为一项安置工作,还是以后发展成为一场运动,从指导思想和具体运行机制上,都具有明显的延续性,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更不能采取肯定前者否定后者的做法。第三,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明确区分知青。并对他们作出分别研究。狭义的知青特指1962年知青安置成为国家一项专门工作后从大中城市下乡的中学毕业生,其中“文革”期间毕业的“老三届”及其以后陆续从中学毕业的城市青年,通常被人们看作是知青的主体。但从广义来说,知青还应包括家在农村、毕业后又回乡参加农业生产的“回乡青年”。他们才是知青上山下乡的先行者,也是人数最多、付出代价最大的一批人,因此《中国知青史:初澜(1953-1968)》用大量篇幅,列举大量事实,阐述了回乡知青群体与他们的经历。

作者简介

  定宜庄,女,满族,北京市人。1968年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插队.1974年回城。先后从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获史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专业为清史、满族史。著有《中国知青事典》(与刘小萌、史卫民、何岚合著)、《清代八旗驻防研究》、《满族的妇女生活与婚姻制度研究》、《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等。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第一个回合
一 从头说起
二 动员家在农村的中小学毕业生回乡参加农业生产
三 榜样的力量
四 一条可行的道路
第二章 向荒地进军
一 对苏联“共青团城”的向往
二 “北京庄”和“共青社”
三 随移民大潮迁往边疆的青年垦荒队员们
四 经验和教训
第三章 不平常的夏天
— 年的升学就业形势
二 城市中的待业青年
三 统筹兼顾的原则
四 社会的反响
五 改造的历程
第四章 一条崭新的就业道路
一 先行者
二 “摸着石头过河”
三 下乡以后
四 创办青年农场
 五 回乡的知识青年们
 六 “大跃进”前夕
第五章 难忘一九五八
 一 把边疆建设成美丽的花园
 二 各地垦殖场的知识青年
 三 半工(农)半读,培育共产主义新人
第六章 大办农业大办粮食
 一 城市精简人口
 二 邢燕子,好榜样
 三 城市知识青年的精简下乡
 四 到国营农场去
 五 江西共大与青年农业生产建设队
 六 问题和特点
第七章 到农村去安家落户
 — 年的安置规划
 二 决策出台前的探索
 三 教训和经验
 四 动员和安置模式的正式形成
 五 从集体插队到“集体户”
 六 为农村基层组织树立的典型
第八章 知青群体的形成
 一 先进典型与先进知青代表会议
 二 青春无悔
 三 城市知识青年队伍的构成
 四 “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
第九章 走在与农民结合的道路上
 一 谁改造谁?
二 靠什么来保护自己?
 三 回乡知青的处境
第十章 这条路能够走到底吗?
 一 “两种教育制度”
 二 有了准备再下乡
 三 当农民以后
 四 生产建设兵团的组建
 五 军垦战歌
第十一章 第一次返城风
 一 余波
 二 返城风潮
 三 反对经济主义
 四 “坚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正确方向”
 五 返城风的平息
 六 先驱者
第十二章 从红卫兵到知青
 一 十七年的教育
 二 真诚的探索者
 三 从天安门起步
 四 吹响上山下乡运动的号角
 五 最初的实践
 六 殊途同归
附录
再版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