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教育/教材/教辅教育各级教育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范式研究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范式研究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范式研究

定 价:¥28.00

作 者: 史秋衡,陈蕾 著
出版社: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中国教育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36141858 出版时间: 2011-12-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194 字数:  

内容简介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中,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应该既是国家对高等教育进行宏观管理、指导与调控的主要手段,也是社会对高等教育进行选择的有效途径,又是高校内部进行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的重要方式。在此假设前提下,《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范式研究》由史秋衡、陈蕾所著,本书运用文献研究和比较分析的方法,以政府、社会、高校和学生四类监控主体为分析基础,首先以辨析高等教育质量观和质量管理理念的变迁作为指导思想,再以考察西方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制度若干典型范式的形成过程、基本特点及发展趋势作为经验借鉴作者简介:史秋衡,教育学博士,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副主,任,国家“985工程”创新基地副主任。兼任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协作组秘书长、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及学术委员会委员等。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两次担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重点课题首席专家。获教育部二等奖等省部级政府科研优秀成果奖5次。陈蕾,女,1982年生。200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获教育学、文学双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厦门大学

作者简介

暂缺《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范式研究》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际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与保障模式
    二、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主体
    三、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与保障体系
 第三节 研究架构及方法
    一、研究架构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基本理念
 第一节 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内涵及相关概念辨析
   一、高等教育质量
   二、高等教育质量评估
   三、主体
   四、范式
 第二节 高等教育质量观的演进与质量管理理念的变革
    一、“合规定性”质量观与旨在“管理”的“质量控制”观
    二、“合需要性”质量观与旨在“服务”的“质量评估”观
    三、“合发展性”质量观与旨在“改进”的“质量保障”观
 第三节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质量评估视野中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一、发展性——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历史起点
    二、多样性——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时代起点
    三、整体性——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全局起点
    四、适应性——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主体起点
第二章 高等教育质量评估范式的分析基础
  第一节 高等教育系统的“三角协调”力量
    一、国家权力
    二、学术权威
    三、市场
  第二节 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新兴权力主体
    一、历史渊源
    二、思想意识
    三、主观条件
    四、客观要求
 第三节 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主体价值取向
    一、政府——“外适性”质量观下的资源效率评估取向
    二、社会——“绩效”质量观下的人才素质评估取向
    三、高校——“内适性”质量观下的学术知识评估取向
    四、学生——“个适性”质量观下的消费回报评估取向
第三章 国际视野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权力分配范式
 第一节 法国——政府控制型范式
    一、法国高等教育集权式质量评估体系
    二、以法国为代表的政府控制型范式的特征与评价
 第二节 美国——社会主导型范式
    一、美国高等教育市场化质量评估体系
    二、以美国为代表的社会主导型范式的特征与评价
 第三节 英国——从院校自主型到政校合作型范式
    一、英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传统的院校自主型范式
    二、英国高等教育现行的共治式质量评估体系
    三、以英国为代表的政校合作型范式的特征与评价
 第四节 大势所趋——多元平衡型范式
    一、各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范式的共同特征与趋势
    二、成型中的多元平衡型高等教育质量评估范式
第四章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现实反思
第五章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理想建构
第六章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权威基石
第七章 教育评估中介结构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沟通要素
第八章 学生参与
    ——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新兴力量
结语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