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文学艺术文学文学评论与研究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诗学多元解释思想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诗学多元解释思想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诗学多元解释思想研究

定 价:¥65.00

作 者: 李有光 著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丛编项: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标 签: 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020104789 出版时间: 2014-1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403 字数:  

内容简介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诗学多元解释思想研究》以“诗无达诂”为纲领,从解释学的角度,系统梳理和分析中国诗学中多元阐释的思想和特点。上编分析跟多元解释形成的四个前提条件,即文本、读者、哲学、美学的规定性;中编辨析“诗无达诂”命题形成过程,下编总结有关多元解释的三大特征即审美主义、神秘主义、体验主义。全书史料坚实丰富,逻辑严密有力。

作者简介

  李有光,1968年生,河南信阳人,2009年博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为湖北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专注于中西文论比较研究,已在《社会科学》《中州学刊》《福建论坛》《中国文化研究》《深圳大学学报》《河南大学学报》《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所发论文先后被《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文艺理论》、《文化研究》、《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等摘录或全文转载10余篇次。并有专著、译著和国家级规划教材多部,主持、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多项

图书目录

引论 中国经学解释学与诗学解释学基本解释祈向之比较
一、 中西解释学意义观和理解观的异质同构
二、 中国经学解释学的基本解释取向——原意观
三、 中国诗学解释学的基本解释取向——多元论
四、 中国诗学多元解释话语的纲领和代表——诗无达诂
上篇 中国诗学“诗无达诂”多元解释取向的必然性研究
第一章 文本的规定性
第一节 以少总多——中国诗歌文本的特质对多元理解的决定性
一、片言可以明百意——诗歌语言的多义性与多元理解
二、 意在言外——古典诗歌创作取向与多元理解的关联
三、 悬象见义——诗歌意象之于接受和理解
第二节 律诗之妙 全在无字处——古典诗歌文本的空白与未定性
第三节 无一字无来处——诗歌的互文与摹拟对原意观的放逐
第二章 读者的规定性
第一节 人各有心 不能皆合——理解的同一性与差异性
第二节 观听殊好 爱憎难同——经验的有限性与开放性
第三节 世万其人 人万其心——前理解结构与理解的创造性
第三章 哲学的规定性
第一节 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道家语言哲学对多元理解的影响
第二节 西方哲学解释学的理解本体论之启示
一、 作者有时 看者有时——理解的历史性与时间距离
二、 诗之用在我——自我理解与视域融合
第四章 美学的规定性
第一节 读者各以其情自得——以情为本与多元审美理解
第二节 读诗须知味外味——以味解诗与多元审美理解
第三节 兴起方是读诗——“比兴”说诗与多元审美理解
上篇部分小结
中篇 “诗无达诂”及其前理解史与效果历史研究
第五章 “《诗》无达诂”在西汉的历史性出场
第一节 “《诗》无达诂”及其出生时域和场域探赜
第二节 以《诗》为谏——“《诗》无达诂”话语生成的历史境遇
第三节 不任其辞——董子经学解释观对“《诗》无达诂”的意义
第四节 作为多元解释话语的“诗无达诂”的其他解释学命意
一、 应之有近远 系乎感之有浅深——“诗无达诂”的深度理解取向
二、 心所同然 千载如对——“诗无达诂”的对话理解取向
第五节 不离《诗》 亦不执《诗》——“从变从义”与合法诠释
第六章 “《诗》无达诂”的溯源——“《诗》无达诂”的前理解史
第一节 春秋“赋诗、引诗”与《诗》无达诂
第二节 《易传》“见仁见知”与《诗》无达诂
第三节 孔子“诗可以兴”、“述而不作”与《诗》无达诂
第四节 “以意逆志”、“善为《诗》者不说”与《诗》无达诂
第七章 从“《诗》无达诂”到“诗无达诂”——“《诗》无达诂”的效果历史
第一节 音实难知——六朝多元解释思想与诗无达诂
第二节 诗无定鹄——宋代诗学多元解释话语与诗无达诂
第三节 诗为活物——明代诗学多元解释话语与诗无达诂
第四节 诗无定解——清代诗学多元解释话语与诗无达诂
中篇部分小结
下篇 中国诗学多元理解与阐释的民族特征研究
第八章 中国诗学审美主义多元解释特征
第一节 中国诗学审美主义多元解释方式的构成
第二节 中国诗学审美主义多元解释的特征与成因
第九章 中国诗学神秘主义多元解释特征
第一节 中国诗学神秘主义解释话语的哲学缘起
第二节 中国诗学神秘主义解释话语的主要构成与作用
第十章 中国诗学体验主义多元解释特征
第一节 中国诗学体验主义理解与阐释话语的构成
第二节 中国诗学体验主义理解与阐释的特征及其哲学缘起
下篇部分小结
结语 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的构建与“诗无达诂”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本书内容已经发表的论文目录辑览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