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文学艺术文学文学评论与研究《三国演义》的现代误读

《三国演义》的现代误读

《三国演义》的现代误读

定 价:¥52.00

作 者: 鲁小俊 著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丛编项: 珞珈语言文学丛书
标 签: 文学 文学评论与鉴赏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16156308 出版时间: 2015-03-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231 字数:  

内容简介

在古典小说名著的传播、接受和学术研究当中,“误读”是一个普遍现象。《三国演义》之容易被误读,又有其独特的原因。《珞珈语言文学丛书:《三国演义》的现代误读》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历史题材、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特别大的社会影响力,可概括为“历史·文本·社会”,这也是《珞珈语言文学丛书:《三国演义》的现代误读》探讨《三国演义》误读现象的主要切入点。第一章“历史·小说:‘史蕴诗心’与‘话语体系’”讨论因纠缠于“历史”和“小说”而导致的若干误读现象;第二章“文本·社会:‘前现代’说的‘洞见’与‘不见’”分析《三国演义》的“前现代”问题;第三章“作者·文本·读者:误读的内在理路和外围因素”侧重于对《三国演义》误读现象本身的“了解之同情”。

作者简介

鲁小俊,文学博士。曾任教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现为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访问学者。在《北京大学学报》、《武汉大学学报》、《中国典籍与文化》、《民族文学研究》、《中国小说论丛》(韩国)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著有《贡举志五种》(合注)、《中国文学编年史。清前中期卷》(合著)、《汗青浊酒:三国演义与民俗文化》、《三国演义:英雄人生》(合著)、《且向长河看落日:儒林外史》(合著)。目前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文学史视野中的清代书院课艺研究”。

图书目录

引言
《三国演义》“研究之研究”——“误读”是一个突破口——“汉寿亭侯”的笑话——知识类问题的正误对立——新历史主义的理论意义——读者诠释的多种可能——“误读”的多重含义——历史·文本·社会——作者·文本(小说)·读者

第一章 历史·小说:“史蕴诗心”与“话语体系”
第一节 “史笔”与“诗心”
《三国演义》具有“教科书”的功能——“教科书”招致的非议——《长恨歌》的公案——“诗具史笔”和“史蕴诗心”——“历史小说”的“诗心”——很多误读缘于忽略“诗心”
第二节 史家立场与演义趣味
“落凤坡吊庞士元”的掌故一一史家笔下“事实”面和“意义”面——《三国演义》于“事实”之外有“意义”在——演义的“意义”较之于史书的“意义”更具哲学意蕴——诸如虚实问题的争论常常出于对演义趣味的隔膜
第三节 “泛谋略化”与“去诗心化”
《三国》谋略学著作数量很多,但地位不高——“应用研究”的学术价值——《三国演义》不以成败论英雄——刘备伐吴的“玄远”之处——“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第四节 封建迷信、浪漫主义或现实主义
“精华”和“糟粕”——作为“糟粕”的“封建迷信”与那些“精华”实生于同样的土壤——诸葛亮的“迷信”不是一个突兀的存在——《三国演义》不能没有“封建迷信”的内容——“科学性”的解读属于“现代话语”——“封建迷信”不是“浪漫主义”也不是“现实主义”
第五节 循环与进化
历史循环论与“唯心主义历史观”——朝代循环论与历史进化论——天命观与循环论——“局限性”与“进步性”——《三国演义》的悲剧感和超越感
第六节 小说间的比赛
“排行榜”的魅力——“小说审定会”排出的等级和座次——游戏趣味与严肃之旨——比赛的项目和规则——“善读”与“不善读”的问题是“项目”和“规则”无法规定的——文学或艺术作品之间的比赛实在是个难题
第七节 名著的“高下”
“喜欢”或“不喜欢”只是情感取向而非学理判断——标准的多少与高下的判断——《三国演义》与《红楼梦》——《三国演义》与《西游记》——名著之间不宜以某些方面的差异而判别整体高下

第二章 文本·社会:“前现代”说的“洞见”与“不见”
第一节 刘备“吃人”与“人的文学”
刘备“吃人”——《狂人日记》与“中国人尚是食人民
族”——“习得性食人”——“我们的心灵麻木到了什么程
度”——“人的文学”——“反人性”和“反文明”——刘备能算
仁慈君主吗——“仁君”是个相对概念——“仁君”的理想性
质——《三国演义》里的“人”的立场
第二节 “弱势群体”与“乱世英雄”
关注“弱势群体”反映出一种进步的观念——残暴的张飞能否算英雄——说张飞好不是说他一切皆好——英雄们对“弱势群体”到底有没有关爱和怜悯——“内心的本质”相对于复杂的人物形象或历史现象显然过于单一——围绕“火烧新野”和“携民渡江”的争议
第三节 “非事实中”如何“觅出事实”
貂蝉和连环计——“我们这个民族究竟出了什么问题”——合理与趣味——“人民称快”与“看客”——“英雄”与“奴隶”——现代性的陷阱——我们对传统的理解远没有“五
四”启蒙者那样感同身受——“非事实”自身的本质容易被我们忽略
第四节 赤子之心与英雄情结
刘璋的“仁义”与刘备的“爱民”——刘谌的“血气之勇”与刘禅的“人性胜仗”——“人”与“非人”——以为小说只有一种爱憎鲜明的立场的看法不符合实际
第五节 以《红楼》之眼看《三国》
贾宝玉可做“大总统”——赤子之心——刘璋和刘禅若在《红楼梦》里会怎样——《三国演义》比《红楼梦》离人的灵魂远——关注“事功”能否成为“经典”——历史的洞见未必是文学的洞见——《隆中对》与北伐——诸葛亮的“愚”
第六节 社会影响:历史主义与普遍主义
小说“入人深”、“行世远”——影响的有限性——影响与原著——影响与读者——小说写“善人”、“善事”会不会有“消极影响”——“桃园结义”和“义释华容”——“《三国演义》一游民文化”——“《三国演义》一暴力美学”——胡适和钱玄同关于《三国演义》的不同意见——“历史主义”和“普遍主义”的矛盾

第三章 作者·文本·读者:误读的内在理路和外围因素
第一节 解读的前提与意义的阐发
“两个罗贯中”——我们的理解常常基于尚未确证的前提——对待曹、刘的态度与小说的成书时间 ——诸葛亮形象与神话人物夸父——意义的阐发是否合理不只取决于文本自身——“《三国演义》一游民文化”说的两个前提条件
第二节 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
关羽的性格弱点——无心使然与有意为之——胡适:“想写一个神武的关羽,然而关羽竞成了一个骄傲无谋的武夫。”
——夏志清:“罗贯中不是出于无心或草率而是有意采用了陈寿的观点。”——主观意图和客观效果是否一致与作品成就的高下
第三节 “对外宣传”与“衷心底蕴”
读者的困惑——《三国演义》的文本是否存在“表象”和“真实”的巨大分歧——政治人物言不由衷或者另有所虑是生活的常态——“拥刘反曹”与“明反曹,暗反刘”——“反讽”——罗贯中算不算思想家
第四节 关于“垮掉的一代”:读者的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
祢衡“炫耀自己、诋毁领导”的悲剧——“垮掉的一代”——“狂生”与“精神贵族”——祢衡之狂大有深意——“家训体”——“现实关怀”与“终极关怀”
第五节 “爱情”及其他:语言、文体与误读
关羽的“爱情”——“爱情”是个新名词——“爱情”成功地让关羽走下神坛——“文各有体,得体为佳”——“说狠话,下猛药”——语言的陷阱随处存在
第六节 俯仰之间:阅读的视角问题
“今不如古”与“古不如今”——“站得高,看得远”——“英雄史观”与“群众史观”——读《三国演义》经常会有“心理暗示”——“苛责古人”或“全盘肯定”实由“俯察”或“仰观”所致——理想的视角当为“平视”
第七节 “影响的焦虑”
唐诗的伟大成就是对宋人的“挑衅”——《三国演义》的后来者面临“挑衅”——学者和作家同样“焦虑”——“肖子肖孙”与“膏粱纨绔”——缘于故立“异论”的误读

结语
“论古必恕”——能“恕”方能有“公心”——关于“古”的辨正——“徇史以迁德”——“论古必恕”有别于“徇史以迁德”
附录1 《三国演义》与民俗文化初探
附录2 论“桃园结义”
附录3 天道的循环与人道的悲剧——《三国演义》的讲史基调
附录4 论“柴堆三国”——以《三国演义大辞典·传说故事》为例
参考文献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