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法律理论法学先秦犯罪学学说丛论

先秦犯罪学学说丛论

先秦犯罪学学说丛论

定 价:¥50.00

作 者: 刘志松,闫文博,冯志伟 著
出版社: 中国法制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09367230 出版时间: 2015-12-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罪的观念与意识是在人创造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作为一种现象也同时是一种观念,其本身就是一个辩证的过程。中国古代关于罪的观念的起源与发展与西方甚至东方的其他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和民族有着诸多的不同。然而从本源意义上而言,剥开具体形态的外衣之后的社会学和哲学意义上的关于罪的观念的本质和起源则是统一的。从这一本源意义上对罪的观念的起源进行梳理和探讨,对于研究人类关于罪的观念出现和发展的各种具体形态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中国古代犯罪学说史的考察主要还是对罪的观念考察,自然离不开对罪观念的起源这一问题的思考。本书旨在对中国先秦思想中所蕴含的犯罪学学说进行系统考察和梳理分析,尤其是对罪观念的起源问题、罪的训诂学考察、各学派关于犯罪问题的代表性学说进行考察。为我国犯罪学史的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简介

  刘志松(1980—),男,河北文安人,法学博士,天津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法律制度史、犯罪学史。冯志伟(1982—),男,河北唐山人,法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民族法制史、中国政治制度史。闫文博(1981年—),男,河南省项城市人,法学博士,河北工业大学人文与法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中国法律制度史、中国政治制度史。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罪观念的起源(代前言) 001
1.罪观念的社会起源 001
2.人创造世界:人类活动的客观化 003
3.制度的合理化论证 007
4.集体意识的内在化 010
5.形式之罪与实质之罪 013
6.罪真的是法定的吗? 015
7.罪的本质是什么? 020
8.罪是假设的而不是叙述的 025
9.西方早期关于人性的讨论 027
10.无知——苏格拉底论恶的起源 030
11.柏拉图:人皆无意为恶 034
12.亚里士多德:意志的重要性 040
13.西塞罗论自由意志 045
14.奥古斯丁对恶的认识从本体论向生存论的推进 048
15.中世纪以后西方对善恶问题讨论的庸俗化 054
16.中国早期的泛神观及对人性的无意识 055
17.对革命的合理性反思与个体意识的觉醒 056
18.从对神的敬到对人自身“德”的自觉 059
19.“以德配天”与善恶观念的起源 061
20.从“吉”、“凶”到“善”、“恶” 064
21.中国先秦人性论特质的继续思考 066
第二章 罪观念的训诂学考察 070
22.关于“罪”字的文献解释 070
23.“辠”字的解构性分析 073
24.训“自” 075
25.训“辛” 082
26.训“ ” 088
27.训“辜”、“辟” 089
28.训“ ”等 093
29.训“章” 101
30.训“罪” 103
第三章 《周易》对罪的认识 108
31.《周易》诸卦关于罪的学说脉络 109
32.《周易》诸卦关于犯罪问题的逻辑结构 112
33.《周易》对于治理犯罪问题的总体思想 119
第四章 先秦道家思想中的犯罪学学说 125
34.任自然——道家的主要学说 125
35.《老子》及其主要学说 127
36.贪欲与诈智——罪的人性原因 129
37.恶政与恶法——罪的政治原因 130
38.贫困与战争——罪的社会原因。 131
39.儒墨道德——罪的道德原因 132
40.禁贪欲,去诈智,除恶政,废恶法 132
41.庄子及其主要学说 134
42.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136
43.道家犯罪学学说余论 138
第五章 先秦儒家思想中的犯罪学学说 140
44.孔子及其主要学说 141
45.贫而无怨难 144
46.礼崩乐坏 145
47.身之私欲 146
48.德礼并济,使民知耻 150
49.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152
50.德主刑辅 154
51.伦理屈法 156
52.孟子及其主要学说 158
53.无恒产 160
54.上下交征利 161
55.无礼义,则上下乱 162
56.制民之产 164
57.德礼教化 167
58.诛不仁 169
59.不嗜杀人 171
60.教而后诛 172
61.生道杀民 173
62.荀子及其主要学说 174
63.寡则必争矣 176
64.上以无法使,下以无度行 178
65.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180
66.“富之”、“教之” 182
67.立君上之势以临之 184
68.正身、定伦、治国 185
69.礼义生而制法度 187
70.先教后诛 189
71.刑当罪则威,不当罪则侮 192
72.公义胜私欲 194
73.赏不欲僭,刑不欲滥 195
74.治世重,乱世轻 196
75.子思及其主要学说 198
76.子思的犯罪原因论 200
77.德礼为主,刑罚为辅 202
78.赏与刑,必由其道 203
79.刑不逮于君子,礼不逮于小人 205
80.儒家的犯罪原因论 207
81.儒家的犯罪防治论 208
82.儒法犯罪观之比较 212
第六章 先秦法家思想中的犯罪学学说 214
83.管仲及《管子》中的犯罪原因学说 215
84.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218
85.赏薄则民不利,禁轻则邪人不畏 219
86.礼义廉耻 220
87.重法令 221
88.有功必赏,有罪必诛 224
89.《管子》中的犯罪学学说余论 226
90.商鞅与《商君书》 228
91.商鞅犯罪原因论 234
92.商鞅的犯罪预防论 236
93.刑无等级 241
94.重刑止罪 242
95.重刑而连罪 243
96.商鞅惩治官吏犯罪的思想 244
97.商鞅犯罪学学说余论 246
98.韩非与《韩非子》 249
99.韩非的犯罪原因论 253
100.“明法”、“壹刑” 257
101.重点治吏 260
102.治民以法 261
103.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262
104.专防八奸 263
105.韩非“法术势”结合的社会控制思想 264
106.韩非犯罪学学说余论 269
107.李斯 272
108.李斯的犯罪学学说 275
109.李斯的犯罪学学说余论 280
第七章 墨家思想中的犯罪学学说 283
110.墨家及其学说 283
111.墨家对犯罪的认识 285
112.墨家对犯罪原因的认识 287
113.墨家对犯罪预防与惩治的学说 289
后 记 295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