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社会科学语言文字二语习得社会文化理论概论

二语习得社会文化理论概论

二语习得社会文化理论概论

定 价:¥56.00

作 者: 秦丽莉 著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系列知识读本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301276686 出版时间: 2017-04-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288 字数:  

内容简介

  社会文化理论是心理语言学家维果斯基毕生之年潜心研究的理论,但该理论虽然被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领域广泛引用,但是始终未在二语习得领域得到关注,直至二十世纪90年代,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James Lantolf教授带领的团队开始将其应用到二语习得领域,到了本世纪初二语习得领域的社会文化理论研究已经成为新的热点,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但在我国,该方向的研究不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应用方面都没有得到重视,相关的专著、教材等资料更是非常匮乏,至今尚未出现。《二语习得社会文化理论概论》以社会文化理论的哲学根源、历史沿革、核心理念、学科归属和分支理论内涵为出发点,进而对其研究方法进行详细的解读,并结合我国外语教学的现状,论证社会文化理论在中国本土的应用可行性。《二语习得社会文化理论概论》为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专业的博士生、研究生专业课教材。

作者简介

  秦丽莉,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语言学硕士,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学博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访问学者(师从国际知名学者、社会文化理论研究引领者James Lantolf教授)。已发表专著1部,社会文化理论方面核心期刊论文6篇。曾获教学成果奖等。

图书目录

第一章 源起 …………………………………………………… 1
1. 当代外语教学背景 ………………………………………………… 5
2. 亟待解决的问题 …………………………………………………… 14
3. 以社会文化理论为依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 15
第二章 SLA 领域社会文化理论研究的哲学根源、
学科属性、研究现状与理论内涵 …………………… 26
1. 社会文化理论及其分支理论 ……………………………………… 26
2. 本书的理论框架 …………………………………………………… 56
第三章 当前社会文化理论框架下的 SLA 热点研究 ……… 60
1. SCT 与 SLA 的关系 ………………………………………………… 60
2. SCT 与语言教学的关系 …………………………………………… 62
3.“生态”视域下的语言教学研究 …………………………………… 71
4. 学习者学习动机、LA、能动性、身份以及学习环境给养之
间的相关性 ………………………………………………………… 75
5. SCT 框架下 L2 学习动机研究综述 ………………………………… 79
6. SCT 框架下学习者自主能力研究综述 …………………………… 87
7. SCT 框架下 L2 学习者能动性研究综述 …………………………… 95
8. SCT 框架下 L2 语言学习环境给养状况研究综述 ……………… 104
9. 与 SCT 框架下 SLA 研究相关的若干其他问题 ………………… 109
第四章 社会文化理论的研究方法与案例分析 …………… 118
1. 根据调查内容采用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 120
2. 实证案例 ………………………………………………………… 121
3. 研究对象 ………………………………………………………… 128
4. 教学设计 ………………………………………………………… 129
5. SCT 常用研究方法述介…………………………………………… 132
6. 实证案例分析采用的分析工具 ………………………………… 143
第五章 SCT 视角下中国大学英语学习状况实证数据
描述与解析 ………………………………………… 146
1. 大学英语口语环境给养现状 …………………………………… 146
2. 学生的口语水平变化 …………………………………………… 170
3. 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能动性、LA 和学生转化的给养状况变化 … 178
4. 口语成绩与英语学习动机、能动性、LA 和学生转化给养状况
的相关性 ………………………………………………………… 180
5. 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动性、LA 和学习环境的给养状况变化
的原因 …………………………………………………………… 189
第六章 结语 ………………………………………………… 216
1. 研究结论 ………………………………………………………… 216
2. 研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 223
3. 本书的局限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 226
参考文献 ……………………………………………………… 228
附录 …………………………………………………………………… 259
访谈问卷 1(教师/学生)……………………………………………… 259
访谈问卷 2(教师——前期)………………………………………… 259
访谈问卷 3(教师——后期)………………………………………… 259
访谈问卷 4(学生——前期)………………………………………… 260
访谈问卷 5(学生——后期)………………………………………… 264
调查问卷 …………………………………………………………… 266
后记 …………………………………………………………… 271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