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哲学中国哲学李锦全文集(第九卷)

李锦全文集(第九卷)

李锦全文集(第九卷)

定 价:¥68.00

作 者: 李锦全 著
出版社: 中山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306063328 出版时间: 2018-10-01 包装: 精装
开本: 16开 页数: 252 字数:  

内容简介

  《李锦全文集》第九卷收入《岭海千年第*相——张九龄》和《海瑞评传》两部论著。张九龄是较早开发影响岭南文化的人物。但他不是书斋学者,而是千秋金鉴、一代名臣,明代海南人邱浚写有《寄题张丞相祠》诗二首:“岭海千年第*人,一时功业迥无伦。江南入相从公始,衮衮诸贤继后尘。”邱浚对张九龄的历史定位,称他为岭海千年第*人。张九龄是唐朝开元年间的宰相,也是历史上岭南籍的第*个宰相,不但时间*早,而且他的道德、文章、才识都为后来岭南的名臣所不及。所以邱浚的第二首诗,说“谁知岭表千年后,公向中州出一头”,这样定位看来还是可以的*如果从先秦儒家内圣外王之道的标准来衡量,张九龄都应当得到高分,他在朝臣中表现出的道德操守是无可非议的,至于用人亦有失误并非为他个人的私利,比之朝廷大政用人的争议,如导致牛仙客误国,李林甫祸国,以至安禄山叛国的灾祸,都是由于玄宗不听九龄的劝谏而自尝苦果的。玄宗在位时不听这位贤相对国家大事的谏议,到避乱入蜀时才想起九龄的“先觉”,在“褒赠”诏书中称九龄为“辅相之臣,生则保其荣名,殁乃称其盛德”,“谠言定其社稷,先觉合于蓍策,永怀贤弼,可谓大臣”。这种表扬当然于事无补。据说当时玄宗还写下两句:“蜀道铃声,此际念公真晚矣;曲江风度,他年卜相孰如之!”当年拒谏,后日追思,确实有点“真晚矣”,但人世间是没有后悔药的,后人张维屏写的诗作:“若使早依《金鉴录》,*尊何至《雨淋铃》。”这不过是对玄宗入蜀时的狼狈相,徒增追忆而已。其实张九龄并不是专职谏官,他的定位应该是外王方面的经世致用的名臣,是务实的治国人才,他在职期间,推行选贤任能的用人政策,提出革新吏治的政治主张,推行仁德治国的王道信念,实施发展生产、便利交通的经济举措。九龄治事取得的效益并非为他的功名成就和个人私利,而是如王维在《献始兴公》诗中所说:“侧闻大君子,安问党与仇。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这里称赞他不计较个人恩仇,坚持按原则办事,一心为公,为人民谋利益,这才是大君子的形象。唐朝是个诗国,九龄也是个有成就的诗人。但由于他的政治家身份,匡时济世的政绩掩盖了诗名。他亦不以诗人自居,作诗只是副业。但他晚年提携王维、孟浩然两位诗人,所写诗作虽然不多,但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评说:“今观《感遇》诸作,神味超轶,可与陈子昂方驾,文笔宏博典实,有垂绅正笏气象,亦具见大雅之遗。”清人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陈子昂、张九龄“独能超出一格,为李(白)杜(甫)开先”。这些评价,正说明九龄在开盛唐一代新风中的积极作用。笔者在书中对九龄在内圣外王之道的人生成就中做了评述,还写了“天人关系的哲学沉思”和“人生感遇的诗国心声”,对他的哲思和诗艺做了研讨,这对他被列入历史文化名人,应是更符合实际,并期望得到读者的关注。本文集收入了另一部著作《海瑞评传》。海瑞和张九龄近似,都是属于政治实干家一流,所以将两人合在这一卷文集中。海瑞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清官,他与宋朝有名的清官包公相比,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声誉似稍逊于后者,但也享有“南包公”的称号。海瑞四岁丧父,母亲谢氏守节抚养,从小就对他灌输儒家的思想教育,口授《孝经》《大学》《中庸》等篇章,稍长大后还为他寻求明师,使他能成为明礼义的治国良臣,海瑞后来讲到母亲对他的影响,谓其“持家有纪法,教子有义方,律身以正义”。由于母亲的言传身教,海瑞在青少年时已很注意个人的身心修养。当他从私塾转到郡学读书,适逢郡学考试,他写了一篇《严师教戒》(也称《自警词》),自己在神前立誓,表明一辈子对人生的态度。他这篇《自警词》大意是:他认为人生在世上,不能白活着,而要按照圣人的教导来要求自己。人活着不需要中科举、做大官。比如做府、县官容易弄钱,还有华堂美女,对此是否动心?在金钱世界中,能否不受影响?做人是否言行一致,还是只说空话,不干实事?自己有没有趋炎附势或欺世盗名,有没有文过饰非和存在各种私心杂念?他认为人穷不值得羞愧,品德不好才是污点。上面那些只要沾上一条,既亏待自己,更有辱祖先。自己若是犯了任何一条,不如早死为好。像这种自说自话的神前发誓,有的人可能说过就忘了,但海瑞确是一生遵守这篇《自警词》。他不但自己不做坏事,还反对社会以至官场上的歪风邪气。他一生坚持正义,直道而行。如他初出仕任福建南平县教谕时,上司下来视察县学,两个训导在两边跪下迎接,但他却挺立在中间,只是拱手为礼。当时三个人中间站立,两旁跪下,很像个“山”字形的笔架,故世传“海笔架”先生。由于海瑞在接待视学官时不肯下跪,当场被责问行的是何等礼。他抗声答应说是“宪纲礼”。所谓“宪纲”,是《明会典》中定下的《学规》,有司官到儒学中,“学官无跪礼,惟揖请拜”。这一条规是明太祖洪武年间定下的,因为儒学是教官代表孔子施教的地方,应保有师道尊严,所以在明伦堂中,无论多大的官来视察,师生只是作揖迎接,并无跪礼。但这种规定在明中叶后,士风日坏,即使身为教职的学官,也是自贬士气,屈身随俗,也就是海瑞说的“舍礼以媚人”。海瑞这种刚直的作风,虽是有点惊世骇俗,由于他是一生按照儒家礼法行事的人,从不违背早前立下的誓言;但他又不是一个独善其身只求自保的人,他在少年时已立志“必为圣贤,不为乡原”。对这个污浊的世界要进行揭露和斗争,不做孟子所批评的那些“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德之贼”。他一生直道而行,在南平当教谕时不向视学官以至按院屈膝,任淳安知县却智斗权臣鄢懋卿,到京城当一个六品的主事官却敢于上书骂皇帝。在当时“自分必死”的情况下依然批评当时的朝政,说“今之医国者只一味甘草,处世者只两字乡愿,古治之盛,何由而见”。他认为当时朝臣中无人敢担当国政,只是随俗浮沉,而深表遗憾。由于海瑞不怕死,皇帝反而没有杀他,奏疏传出后,“一日而直声震天下”。他坐了10个月的监牢,老皇帝死了,新君将他释放复职,几年后当上应天巡抚御史。由于他为民请命,在摧折权贵的斗争中,因受到诬陷而被迫引退。海瑞居家候用16年,到72岁时才得以被起用为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又转为吏部右侍郎。由于南京是陪都,所任官只是闲职,并无实权。但由于海瑞的声望办了一些善政,继续发挥爱民的作用。上面只是概括讲述海瑞一生的精神风貌,也就是说的为人。但是,他的一生行事总是有他思想的支配,书中再分章剖析他的政治、教育和哲学思想。如培养立身行教的致用人才,主张人法兼资的立国政策,重本培元的重民意识,求真求实的认识方法,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都构成海瑞思想的系列特色,读者看过全书后可以多加评议。

作者简介

  李锦全,1926年生,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山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兼任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广东儒学研究会会长、广东岭南理学研究会会长、广东朱熹学会思想研究会会长等职。多年来,从事中国哲学思想史教学和研究工作。出版个人专著、合著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与萧萐父主编的全国高校统编教材《中国哲学史》获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别学术成就奖、中山大学第二届卓越服务奖,发行10多万册。与方克立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七五”“八五”重点规划课题“现代新儒学思潮研究”。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研究领域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图书目录

1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