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中国宏观调控体系的演变与改进

中国宏观调控体系的演变与改进

中国宏观调控体系的演变与改进

定 价:¥58.00

作 者: 郑涛,张义方,张洋,王文轲,李建平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010183015 出版时间: 2017-12-01 包装:
开本: 16开 页数: 280 字数:  

内容简介

  《中国宏观调控体系的演变与改进》尝试站在国家经济治理的高度,以改革开放后中国八轮大的宏观调控为线索,构建起一个囊括调控目标、调控手段、调控组织(包括决策、实施、监督)、调控绩效评价在内的宏观调控体系,并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结合多种测度指标,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以期实现以下几重目的:一是促进学界对西方宏观调控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批判吸收,二是回应国内调控“央地博弈”“政出多门”等现实问题,三是为中国宏观调控体系的本土化自信寻找证据支撑,四是为“新常态”下中国宏观调控体系的完善提供参考建议。

作者简介

  郑涛,1979年生,四川乐山人。四川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四川师范大学科研处处长助理。2005年于西南财经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2016年于四川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学、农村经济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等。近年来主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主持教育部项目1项,主持完成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项、四川省政务调研课题3项、成都市哲社项目1项,发表有影响学术论文十余篇,参与出版学术合著3部。多份调研报告入选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成果要报》及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重要成果专报》,并得到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软科学类)1次,四川省教学成果三等奖1次。张义方,1973年生,四川峨眉山市人。四川省工程咨询研究院总经济师,高级经济师。目前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产业经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和项目咨询等。近年主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完成多项省级课题研究和省市规划编制。在《经济体制改革》《软科学》《农村经济》等杂志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获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国家工程咨询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

图书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本书的立意
1.3 本书的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1.4 本书的主要创新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现状
2.1 宏观调控理论及其发展
2.1.1 西方宏观调控的理论基础
2.1.2 中国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
2.2 宏观调控体系的构成及其内涵
2.2.1 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2.2.2 宏观调控的作用机理
2.2.3 宏观调控的组织架构
2.3 宏观调控体系的相关研究现状
2.3.1 宏观调控的研究现状
2.3.2 宏观调控体系的研究现状
2.3.3 本书几个核心概念的界定
第3章 中国宏观调控体系调控目标的演变逻辑
3.1 中国式目标的演变过程(1978-2015)
3.1.1 官方表述的语义进路
3.1.2 调控实践的阶段划分
3.2 对中国式调控目标的再认识
3.2.1 调控目标的内容框定
3.2.2 调控目标的层次结构
3.2.3 调控目标的顺序排位
3.2.4 目标体系的建构理据
第4章 中国宏观调控体系政策工具的现实考察
4.1 中国调控的本土实践
4.1.1 历次调控的过程回顾
4.1.2 调控手段的阶段特征
4.1.3 手段特点的横向比较
4.1.4 政策工具的取舍组合
4.2 中国特色调控手段运用的典型例证
4.2.1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繁使用
4.2.2 公开市场业务中的一级交易商制度
4.2.3 短期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作用长期化
4.2.4 房价调控中的限购措施及土地政策
4.3 对中国宏观调控手段的再认识
4.3.1 手段多元的体制性基础
4.3.2 行政手段的阶段合理性
4.3.3 是政策化还是法律化
4.4 货币政策工具的数量与价格之争——基于SVAR模型的实证
4.4.1 指标的选择
4.4.2 模型的设计
4.4.3 样本选择与数据的处理
4.4.4 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对中间目标M2、LOAN的影响
4.4.5 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对最终目标CPI和GDP的影响
4.4.6 实证结论
第5章 中国宏观调控体系调控组织实施的博弈分析
5.1 调控组织架构的演化路径
5.2 “决策”中调控权力的横向配置
5.2.1 “三驾马车”的基本架构设计
5.2.2 其他权力主体的“时空性”介入
5.2.3 现行架构下调控权力冲突的根源
5.3 “运行”中调控权力的纵向延伸
5.3.1 基于利益的“央地关系”演进
5.3.2 “放权让利”政策的得与失
5.3.3 调控中地方政府功能异化的机理
5.4 “监督”的现实困境与制约因素
5.4.1 宏观调控监督的理论和现实必要
5.4.2 宏观调控监督的现行途径及不足
5.4.3 宏观调控监督机制完善的制约因素
5.5 宏观调控政策实施的博弈分析
5.5.1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的演化博弈
5.5.2 宏观调控政策与公众间的信息博弈
第6章 中国宏观调控体系演变中的绩效评价
6.1 宏观调控绩效的内容和特点
6.1.1 宏观调控绩效的分类
6.1.2 宏观调控绩效的特征
6.2 调控绩效的主要影响因素
6.2.1 体制转轨
6.2.2 权力主体
6.2.3 调控对象
6.2.4 调控目标
6.3 宏观调控绩效的评价原则
6.3.1 系统性原则
6.3.2 及时性原则
6.3.3 长短期兼顾原则
6.3.4 可操作性原则
6.4 宏观调控绩效评价分析
6.4.1 专项目标绩效评价
6.4.2 综合目标绩效评价
6.4.3 基于DSGE模型的货币政策绩效分析
第7章 宏观调控体系演变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
7.1 从美国经验看西方调控目标的历史嬗变
7.1.1 各个时期的经济背景与调控目标
7.1.2 对美国宏观调控目标的几点梳理
7.2 不同市场经济体的调控手段选择
7.2.1 经济高速增长期的日本
7.2.2 2008年金融危机中的美国
7.3 调控组织实施的一般性考察
7.3.1 机构设置与权能划分
7.3.2 权力理念及实现途径
7.4 决策过程的合理性比较
7.4.1 多学科视角下的宏观调控决策
7.4.2 发达经济体调控决策模式比较(美国、日本、欧盟)
7.5 决策、实施的监督与制约
7.5.1 司法监督
7.5.2 公众监督
第8章 中国宏观调控体系建设的成就、问题及改进建议
8.1 中国宏观调控体系建设的基本成就
8.1.1 目标内容不断丰富
8.1.2 手段体系稳中出新
8.1.3 组织架构逐渐强化
8.2 当前调控体系的主要问题
8.2.1 目标、手段体系的本土化自信不足
8.2.2 调控权力主体间协同配合不够
8.2.3 手段、工具整合运用不力
8.2.4 调控决策的封闭性强,开放性较低
8.2.5 宏观调控的法治化水平亟待提高
8.3 经济“新常态”对宏观调控的新要求
8.3.1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外部压力
8.3.2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部挑战
8.3.3 经济“新常态”对宏观调控的新要求
8.3.4 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关系处理
8.4 调控体系的改进方向与实现路径
8.4.1 加强部门协调,改良顶层设计
8.4.2 理顺央地关系,疏通中观传导
8.4.3 推进决策过程的多元表达与参与
参考文献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