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哲学哲学知识读物星占学与汉代社会研究

星占学与汉代社会研究

星占学与汉代社会研究

定 价:¥95.00

作 者: 甄尽忠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20333351 出版时间: 2018-10-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353 字数:  

内容简介

  汉代是我国古代星占学及其理论体系的成熟时期,并成为根深蒂固的民族心理和文化积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后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文化。《星占学与汉代社会研究/鼓楼史学丛书·区域与社会研究系列》基于天人感应思想,以天文星占为视角,通过总结汉代星占学理论体系和系统解析日食、彗星、流星、北斗、云气、五星等主要天象(尤其是异常天象)的星占占验及象征意义,重点探讨天文星占与汉代政治、祭祀礼仪、思想文化、社会风俗等方面的交互作用。并结合汉代社会的历史实际,对星占学本质、作用及文化内涵给以客观的分析和评价。

作者简介

  李景源,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教授,前任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有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师从夏甄陶先生并获得博士学位。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和研究专家。

图书目录

绪论
一 “观象授时”与“占候吉凶”:先秦两汉时期天文学的二重功能
二 学术史回顾与梳理
三 研究思路、方法和目标
第一章 汉代的天文机构、职责及星占学在汉代民间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 汉代的天文机构、职责及天文官员在政治中的作用
一 汉代天文机构的设置及历史演变
二 汉代天文机构及官员的工作职责
三 天文官员在两汉政治运作中的作用
第二节 天文星占在民间社会的发展
一 天文星占学在汉代民间社会发展的状况
二 政府选官政策的激励作用
三 天人感应思想的泛滥进一步促进了天文星占在民间的发展
第二章 汉代星占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在政治中的运用
第一节 十二次及二十八宿分野模式在汉代的发展及其在政治中的运用
一 十二次及二十八宿分野模式在汉代的发展与定型
二 汉代的分野占验与事应
三 十二次及二十八宿分野模式在汉代政治中的运用
第二节 汉代的星官体系及其政治作用
一 汉代的星官体系及其等级特征
二 星官占辞、含义及事应
三 汉代星官体系的政治功能
第三章 汉代的日食及其政治、社会影响
第一节 汉代的日食观测及占辞
一 汉代的日食观测与记录
二 日食占测及事应
第二节 日食发生后汉代帝王的修德、修政措施及禳救礼仪
一 日食与汉代帝王修德制度
二 日食发生后的修政举措
三 针对日食的禳救礼仪
第三节 日食与汉代的权力博弈
一 日食与汉成帝时期的权力斗争
二 日食与王莽重新回朝执政
三 日食与东汉时期反对外戚、宦官专权的斗争
四 借日食提出政治见解和改革建议
第四章 汉代彗星、流星星占及其政治影响
第一节 汉代彗星星占及其政治影响
一 汉代彗星出现的状况及时人的认知
二 汉代彗星星占的内涵及象征意义
三 彗星对汉代政治的影响
第二节 汉代流星星占及其政治、军事影响
一 汉代的流星观测与记录
二 流星星占及事应
三 流星的政治、军事影响
第五章 汉代的北斗信仰和云气占及其社会功能
第一节 汉代的北斗信仰
一 斗转星移,观象授时
二 主宰生杀,持人命籍
三 人君之象,德行所系
四 北斗所击,不可与敌
第二节 汉代的云气占及其政治功能
一 云气的分类
二 云气占辞与事应
三 汉代占候云气的机构和方术
四 云气占候在汉代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第六章 五星星占及其政治功能——以荧惑、太白星占为例
第一节 五星星占总论
一 五星失行
二 五星色变
三 五星合聚
四 五星失次对汉哀帝即位之初的政治影响
第二节 汉代“荧惑”星占及其政治功能
一 汉代对“荧惑”的占候与崇拜
二 重大“荧惑”失行天象的星占解读
三 荧惑星占对汉代政治运作的影响
第三节 汉代太白星占及其军事、政治影响
一 太白星占及其象征意义
二 重大太白“失行”天象的星占释读
三 太白星占对汉代军事决策、政治运作的影响
第七章 汉代的星神祭祀及其社会功能
第一节 “太一”祭祀
第二节 祭祀日、月、星辰
一 朝日夕月
二 星神祭祀
三 灵星祭祀
四 寿星祭祀
五 风伯、雨师祭祀
六 司命祭祀
第三节 汉代星神祭祀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涵
一 神化皇权,维护统治
二 祈福禳灾,迎吉纳祥
三 祈祷丰年,时和岁稔
第八章 星占学对汉代文学和社会风俗的影响
第一节 星占学对汉代文学的影响
一 汉赋中的天文星占意象
二 天文星占与汉代诗歌的生成
第二节 天文星占与汉代社会风俗
一 天文星占与汉代择日习俗
二 天文星占与汉代墓葬习俗
第九章 从“恪谨天命”到“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从先秦至两汉时期的嬗递演变
第一节 从“恪谨天命”到“天命靡常”
第二节 天事恒象
第三节 从“天人合策”到“天人合一”
第四节 两汉时期天人感应思想述评
一 天人感应思想的立足点是为了“民”
二 约束君权,缓和社会矛盾
三 天人感应思想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天人和谐
参考文献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