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哲学伦理学(道德学)伦理学基础

伦理学基础

伦理学基础

定 价:¥138.00

作 者: 黄正华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20136686 出版时间: 2018-12-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431 字数:  

内容简介

  在特定的情境中,人可选择做不同的行为。一个人实际所选择的行为至少在他自身看来是合理的,而他要做出合理行为,显然先要知道何种行为是合理的。人们可基于不同的理由来判定一行为是否合理。一行为基于某种理由是合理的,却可能因其他理由而不合理。如果行为基于不同理由而具有不同的合理性,那就可区分出不同类型的合理性。人们实际区分出了诸如法律合理性、宗教合理性、政治合理性、经济合理性与道德合理性等不同类型的合理性。法理学或法哲学主要关注法律合理性,政治哲学主要关注政治合理性,关注道德合理性的学问则是伦理学。在伦理学中,首先要提到的两个术语很可能是“道德”与“伦理”。“道德”与“伦理”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西方文化中,它们在词源上基本同义。这两个术语流传至今尽管已有两千多年,其含义却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词源上看,中文中“道德”与“伦理”所表达的事物并不相同,不过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中国现代文献一般也不太认真地区分它们。正是如此,尽管可对“道德”与“伦理”做出一些区分,而实际也有人有区别地使用它们,但此处并不准备这样做。不过为了表述的方便,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是有必要对它们略做一些技术上的区分。这里特别地把对道德合理性、道德行为等道德现象的研究称为伦理学,而不称为道德学。伦理学尽管研究道德现象,却不只如此,它还可能研究法律现象、政治现象等。就此而言,伦理判断不完全等同于道德判断,伦理现象也不完全等同于道德现象。对伦理学的研究与对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不同。一个物理学家或化学家通常会与其他物理学家或化学家一起,甚至会与普通大众一起,共同接受诸多共识或前提。如他们接受某些共有的语言表达系统,把实验所获得的结果当作事实,甚至坚信一些基本原理以及它们得以成立的信念,等等。正是如此,物理学家或化学家可直接从这些被广泛接受的前提开始进行研究,而不必从更为基础处开始。伦理学往往缺乏这样的前提。不仅伦理学家内部难以拥有被广泛接受的基本原则或理论,而且不同伦理学家从相同的道德现象中也可能获得不同的事实。在伦理学中,甚至不存在一个为众多伦理学家共同接受的语言表达系统。诸如此类的情形迫使伦理学家要从一些没有被广泛接受的甚至充满争议的前提开始。如此一来,一些人甚至怀疑能否从伦理学家那里获得有关对道德现象的可信了解。这种怀疑当然是难以获得同情的。一个人如果断言不能从伦理学家那里获得对道德现象的可信了解,那他很可能也难以从其他地方达到目的。不过,人们的确有理由提出,如果希望对伦理问题给出较为可信的解答,或希望对道德现象给出较为深入而系统的认识,与自然科学家相比,伦理学家更需要从基础处开始,更有必要对其研究赖以依靠的那些前提进行反思。

作者简介

  黄正华,哲学博士,教授,曾出版《科学技术哲学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人文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语言与知识》(人民出版社)等著作。

图书目录

绪 论
第一章 自由的根据
  第一节 自由与决定论
  第二节 个人的自由
  第三节 自由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他人的自由
  第五节 不同类型的自由
  第六节 自由与伦理学
第二章 伦理学方法
  第一节 伦理学中的心理主义
  第二节 语言分析方法的意义
  第三节 基于认识共同体的语言分析方法
  第四节 系统方法
  第五节 三种类型的伦理学
  第六节 伦理学中的心理语词
第三章 人生目的
  第一节 目的链条
  第二节 人生目的及其问题
  第三节 实际接受的人生目的
  第四节 应当接受的人生目的
第四章 伦理学中的规范
  第一节 目的与规范
  第二节 伦理学中的事实
  第三节 规范的基本特征
  第四节 规范的类型
第五章 美德伦理学与规范伦理学
  第一节 美德伦理学及其局限
  第二节 什么是品质
  第三节 对规范伦理学的批评
  第四节 以规范为基础的研究
第六章 评价词
  第一节 伦理语词与自然主义谬误
  第二节 “好”的含义
  第三节 评价词的基本特征
第七章 价值与价值语句
  第一节 什么是价值
  第二节 内在价值
  第三节 最高价值
  第四节 是与应该
  第五节 事实与价值的一般关系
  第六节 价值语句的真假
第八章 义务论与后果论
  第一节 传统的价值标准
  第二节 义务论
  第三节 后果论
第九章 社会规范的合理性
  第一节 相对主义的困境
  第二节 社会行为与社会规范
  第三节 社会规范的根据
第十章 社会团体与实有规范
  第一节 实践共同体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社会群体与社会团体
  第三节 实践共同体与社会团体
  第四节 实有规范
  第五节 规范系统
第十一章 道德规范的特征
  第一节 作为规范的道德
  第二节 伦理利他主义与伦理利己主义
  第三节 道德规范与社会规范
  第四节 道德规范的普遍性
第十二章 两种含义的道德规范
  第一节 个体道德
  第二节 社会公德
  第三节 个体道德与社会公德的关系
  第四节 区分的根据
第十三章 社会中的道德规范
  第一节 社会制度与道德规范的关联
  第二节 理想社会及其根据
  第三节 应当接受的理想社会
  第四节 民主社会中的道德规范
第十四章 社会公德的形成
  第一节 法律、行政与教育
  第二节 稀缺性目的
  第三节 非稀缺性目的
  第四节 社会公德的系统形成
  第五节 民主社会中社会公德的形成
第十五章 品德评价
  第一节 品德评价与知行不一
  第二节 品德评价中的运气
  第三节 误判及其消除
  第四节 美德的自主培养
  第五节 美德培养的社会环境
第十六章 安身立命
  第一节 人的自觉
  第二节 人生困境
  第三节 四种人生境界
  第四节 人生境界的确认
  第五节 高明境界的达到
  第六节 中庸之道
结 语 行如哲人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