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文学艺术文学文学评论与研究中国经验:多元化的非遗传承实践

中国经验:多元化的非遗传承实践

中国经验:多元化的非遗传承实践

定 价:¥105.00

作 者: 乔晓光
出版社: 江西美术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48065968 出版时间: 2018-11-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269 字数:  

内容简介

  在人类生存实践中,信仰的情感和生存心理需求都和人的实践行为紧密相连,民间文化即是生存实践的文化。人的口传方式与日常传习行为,是文化活态性的基本特征。围绕着信仰需求的习俗行为构成了日常生活传统,生活中常识的意义是在日常的实践中实现的。为生存的艺术,是民间艺术的基本功能。身与心、手与心的参与实践,成为民间艺术基本的实践方式。民间艺术也是一种包含着社会公共性的群体行为艺术,在不同民族节日的民俗活动中,艺术的各个门类都融合在了吉祥喜庆的仪式之中。身体的表演与表达,也是约定俗成的行为符号,是有时间过程的“动态图像”。民间艺术是身心情感的表达与实现,情感功利性的追求超过了单一的物质性,回到了生存与生命精神的基本诉求,生存与繁衍成为民间艺术经久不衰的文化主题。在民间日常生活中,信仰的力量源自生存群体内心的求祷与企盼。民谣里唱:“水有源头树有根,民歌无本句句真”,比喻的即是民间艺术来源于“心”的真切,“心”为歌的源头,“心”为手的依托,“心”又永远指向当下。我们民族的文化记忆与集体意识,正是在族群之人“心”的文化认同与文化禁忌中存活延续的。文化以人为本的深层,是以族群之人的文化之“心”为本。一个学科的实践同样如此,关于学科的梦想、信念、设想及目标,都需要通过实践的历程去探索完成。中央美术学院民问美术学科的生成与发展历史,即是一部持续七十多年的独特社会实践史。说其独特有两个原因:其一,学科的生成起因于特殊的抗战年代,延安鲁艺的办学方针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构成了学科最初向民间艺术学习的方向和价值观,这个土生土长从陕北农村和革命战争中开始实践的学科理想,始终保持着和农村、农民生活的紧密联系,保持着对民间艺术的田野采风和艺术创作的借鉴,“延安木刻艺术”即是这条道路上艺术实践的经典;其二,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过程中,每在时代转折的时候,这个学科的实践者总是以自身的敏感与坚定的信念,随时代去行动、去发出声音,坚持敬畏和认同中国多民族乡村民间艺术的文化价值,坚持不懈地把这个传统引入中围美术教育。新世纪以来,开拓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学科,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做贡献,成为学科发展的文化信念。中央美院民间美术的学科信念,始终秉承着前辈开创的文化价值观,立足于中国乡村农民群体所创造的民间艺术,认同和倡导文化人民性的价值观,尊重并推崇民间艺术的生命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贡献。回顾学科七十多年的发展历史,我们发现源于革命文艺传统的学科思想史中,一直贯穿着“文化人民性”这条坚韧顽强的思想主线,这条主线把学院和村庄持久地联系在一起,把艺术与生活连在了一起,把艺术的信念与本土本原的文化连在了一起。

作者简介

  BOOKAUTHOR

图书目录

DIRECTORY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