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人文社科政治行政管理治理的中心:边缘结构

治理的中心:边缘结构

治理的中心:边缘结构

定 价:¥68.00

作 者: 张桐 著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公共事务与国家治理研究丛书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305228322 出版时间: 2019-12-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234 字数:  

内容简介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套丛书,是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公共事务与国家治理”学科群主编的开放性系列文丛。《公共事务与国家治理研究丛书》旨在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问题做出学术探究,以呈现新问题、新视角和新材料为自己的特色,其出版得到南京大学学科建设和江苏省优势学科、重点学科建设经费的支持。由衷期待《公共事务与国家治理研究丛书》的出版能为政治学和公共管理的学术研究和交流增添一个新的平台。

作者简介

  张桐,男,宁夏彭阳人,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南京大学服务型政府研究所研究员,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社会治理与中心-边缘结构。在《中国行政管理》《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十余篇。与导师合著《世界的中心-边缘结构》。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部级课题。

图书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主题陈述
1.1.1 研究的缘起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选题的意义
1.2 相关研究与研究指向
1.2.1 治理结构:一种独特的视角
1.2.2 中心-边缘结构:一个多学科议题
1.3 关键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1.3.1 “治理”与“社会治理”
1.3.2 “社会治理体系”及其“结构”
1.3.3 “中心-边缘结构”及其概念的优越性
1.4 研究方案
1.4.1 基础框架:基于“工业社会”的三阶段划分
1.4.2 结构视角:不同于单元及其关系的分析层次
1.4.3 研究内容:三个分析维度的选取及其缺陷
1.4.4 篇章安排
第2章 前工业社会治理的立体结构
2.1 三种社会治理模式的解释框架
2.1.1 前工业社会的统治型社会治理
2.1.2 工业社会的管理型社会治理
2.1.3 生成中的服务型社会治理
2.2 前工业社会的混沌未分:一个被忽略的向度
2.2.1 “混权”:权力的混合状态
2.2.2 “混域”:领域未分化
2.2.3 “混元”:以“家”为基础的组织形态
2.3 前工业社会的治理结构:“立体结构”论
2.3.1 统治型社会治理的等级特征
2.3.2 混沌+等级一立体结构
2.3.3 从“立体结构”到“中心-边缘结构”
第3章 政府一社会的中心-边缘结构
3.1 政府与社会的分立
3.1.1 概念厘定:“政府-社会”与“国家-社会”
3.1.2 政府与社会的分立
3.2 政府与社会之争
3.2.1 政府主导vs社会主导:超越政体类型的视角
3.2.2 政府主导vs社会主导:理论与现实之别
3.2.3 政府与社会的强弱之争:一种不同的争论
3.3 政府-社会的中心-边缘结构
3.3.1 治理结构视角下的政府-社会
3.3.2 中心-边缘结构中的政府
3.3.3 中心-边缘结构中的社会
第4章 官僚制组织的中心-边缘结构
4.1 官僚制的概念与比喻
4.1.1 概念的窄化:从“官僚制”到“官僚制组织”
4.1.2 概念的回归:作为社会组织形态的官僚制
4.1.3 “金字塔”比喻:对层级节制的过度强调
4.2 官僚制组织的中心-边缘结构
4.2.1 以规则为中心
4.2.2 组织雇员中的中心与边缘
4.2.3 “边缘化感受”及其应对
4.3 官僚制中心-边缘结构的扩张
4.3.1 官僚制结构的弹性
4.3.2 显性扩张:对管理对象的吸纳与边缘化
4.3.3 隐性扩张:对非正式组织的边缘化
第5章 社会关系的中心-边缘结构
5.1 社会关系中的个体
5.1.1 身份与角色的变动
5.1.2 个体的碎片化
5.1.3 人的符号化
5.2 社会关系中的交往
5.2.1 从习俗到契约:社会交往之基础的变化
5.2.2 从互助到协作:社会交往之形式的变化
5.3 社会关系的中心-边缘结构
5.3.1 “社会分层”:纵向vs横向
5.3.2 中心-边缘结构:中心圈的生成
5.3.3 中心-边缘结构:边缘及其作用
第6章 综论:工业社会治理体系的中心-边缘结构
6.1 中心-边缘结构中的价值观念
6.1.1 对秩序的特别追求
6.1.2 对制度的信奉
6.1.3 对单一标准的依赖
6.2 中心-边缘结构的结构化特征:一个理想形态
6.2.1 中心-边缘结构的一个理想形态
6.2.2 复合结构
6.2.3 中心之间的媾和
6.2.4 内部分化不均
6.2.5 边缘之间的割裂
6.3 中心-边缘结构的内在机制
6.3.1 “依分而治”:中心对边缘的割裂与边缘的虚假联合
6.3.2 “竞相逐心”:边缘向标准和中心的进发
6.3.3 “有限宽容”:边缘的重要性以及中心对边缘的恩惠
6.4 中心-边缘结构的生成与扩张
6.4.1 中心-边缘结构的生成
6.4.2 中心-边缘结构的巩固
6.4.3 中心-边缘结构的扩散
6.5 中心-边缘结构的总体特征:一种分析视角
6.5.1 形式平等与实质不平等
6.5.2 整体性与差异性
6.5.3 位置的不平等性
6.5.4 结构化力量
6.5.5 中心-边缘结构视角的适用性
第7章 “处处是中心,无处是边缘”:后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变革思考
7.1 中心-边缘结构的弱化
7.1.1 中心-边缘结构的内在矛盾
7.1.2 中心-边缘结构弱化的现实与趋势
7.2 后工业化进程中治理变革的理论尝试及其批判
7.2.1 结构内的理论尝试:参与治理
7.2.2 结构外的理论尝试:多中心治理
7.2.3 不是“多中心”,而是“无中心”
7.3 后工业化进程中治理变革的再思考
7.3.1 迫切要求:打破“中心-边缘结构”
7.3.2 现实任务:关注“边缘”的价值
7.3.3 概念基础:让“社会治理”回归“社会”
7.3.4 未来想象:“处处是中心,无处是边缘”
参考文献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