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经济管理管理企业管理精益思维:超越对手的力量(升级版 传统制造业基业长青之道)

精益思维:超越对手的力量(升级版 传统制造业基业长青之道)

精益思维:超越对手的力量(升级版 传统制造业基业长青之道)

定 价:¥88.00

作 者: 刘承元 著
出版社: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60391151 出版时间: 2021-02-01 包装: 平装
开本: 16开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本书是笔者二十余年企业经营和咨询管理的经验总结。 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已经到了非常关键的时刻,除了加大硬件投入,更需要在管理能力建设方面有所作为,获取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因而,中国企业需要灵活运用精益思维,推动经营要素与管理机制的有机结合,推动企业管理向前发展。只有源于企业内部的内生力才能保证企业基业长青,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便是保持企业内生力的源泉。 本书以尊重人性的精益思想为切入点,分别从管理者的精益理念、精益思维、精益实践、精益中国制造等多个方面进行独到的分析。将可落地的理念与思想,结合本土案例,为制造企业管理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可实践的管理视角。

作者简介

  刘承元博士 现任合众资源·3A咨询集团董事长,精益管理案例库发起人,人称精益管理大师。 他数十年如一日,潜心研究,积极实践,持续创新,精心构筑了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原创“精益造物育人”机制理论。这套理论有原创思想,有系统架构,有落地方法,而且还在大量管理实践中得到有效验证,在帮助中国企业提升经营管理绩效方面效果显著,在国内掀起了中国精益管理革新风暴。 “精益造物育人”机制理论包括精益思维、超强经营力、全员精益以及大量管理论文等丰富内容。 已出版了《精益思维》、《比日本工厂更高效》(上中下三册)、《专家博士5S经》、《工厂全面改善TPM》、《企业卓越经营品质》、《解决问题的哲学》等多部管理专著,在权威管理杂志上发表管理论文100多篇,提出大量原创管理理念与思想。

图书目录

对比不同企业的精益改善后,我们发现,不同的企业,员工的参与程度不同,收获的改善成果也不同。员工的参与程度是员工改善变革之心的外在表现。因此,如何培养员工改善变革之心十分重要,是精益改善能否获得成功的关键。
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很难,改变一个团队的行为更是难上加难。关于促进改善和变革的思考有许多,下面对三种培养改善变革之心的思维进行对比分析,以便读者能够从中找出效的培养员工改善变革之心的办法。
(1)培训学习先行的思维
代表性的思维是这样的,即“管理培训→学习吸收→改善变革”,后收获成果。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绝大多数企业走的就是这条路。企业花钱请专家来培训,或者付费把员工送出去学习,做了大量的功课,为的是管理者和员工能够学以致用,并通过积极行动收获改善变革的成果。
但事实证明,通过管理培训和学习吸收,能够让管理者和员工拥有改善变革之心的情况少之又少,转化率很低。即使有少数员工因为管理培训获得了改善变革之心,甚至尝试采取改善变革行动,也会因为势单力薄、孤掌难鸣和各种阻碍而慢慢消沉下来。可见,这种做法投入大、成本高,收效甚微。
有一家企业,为了提升管理水平、促进变革,在公司内组建了高、中、低三个管理学习班,请了许多专家、教授讲课,花了不少经费。可是两年过去了,管理一切照旧,更不能奢望收获改善变革的成果,终企业高层找到了我们。我们的专家顾问通过调研发现,那些经历了两年管理培训的成员确实懂得了许多管理思想,知道了许多管理工具或方法,但是他们并没有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管理中。更可怕的是,他们还因为学到了许多高谈阔论的理论知识而倍感骄傲,非但没有反省自己不能学以致用的责任,还把矛头指向一线员工,认为管理不能提升的原因是员工素养不高,是员工的能力不高。
(2)目睹问题先行的思维
还有一种思维是“目睹问题→感受压力→改善变革”,然后收获改善变革的成果。显然,这种思维要比前一种思维更接地气,更有可能取得成果。通过把问题展示出来,让管理者和员工目睹问题,通常会唤起他们想改变现状或挑战目标的想法。只要引导得当,培养他们改善变革之心,促使他们采取改善变革行动是有可能的。
事实也是如此,我们看到有些企业把各种管理问题张贴在管理看板上,并要求相关责任人限期解决问题,只要高层领导力过硬,这些问题往往都会得到较快、较好的解决,收获一些改善变革的成果。还有一些企业领导人善于采用走动式管理,在各管理现场指出存在的问题,并且要求相关部门责任人记录并跟进问题的解决情况,也能得到相应的改善变革效果。
当然,这种一事一议的结果是,缺乏系统推进,改善变革效率较低,与企业领导的全情付出相比,显然“转化率”或“性价比”不高。当然,也有企业采取了更聪明的做法,聘请一批IE(Industrial Engineering,即工业工程)人才,要求他们每天到现场发现问题,并直接参与解决问题或督促相关责任人解决问题。正所谓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样既可以省去公司领导亲力亲为,还能够放大解决问题的规模,理应收获更多的改善变革成果。
但新的问题又来了,这种工作模式通常会让员工反感,甚至抵触,因为员工自己的问题每天被别人指指点点确实会有被冒犯的感觉,是十分不体面和伤自尊的事情(问题的所有权被侵犯)。
笔者就接触过这样一个案例。某企业的领导认为,现场改善变革速度不够快,为了加快步伐,从外部请了一位经验非常丰富的IE专家,授权他在全公司范围内找问题,并督促员工改善。因为他技术精湛,总能敏锐地看到各种浪费,又因为他十分敬业,对员工的督促毫不留情,一时间改善变革进度加快了。但是好景不长,有一天员工聚众罢工,问其缘由,答案是这位IE专家很厉害,干脆让他一个人把所有事情都做了。为了平息事态,CEO不得已忍痛割爱,把这位敬业的IE专家辞掉了。
类似的情况可能还在许许多多的企业里发生着。
变的愿望,更能培养员工改善变革之心。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