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南开大学孙卫国教授代表著作(修订版)

南开大学孙卫国教授代表著作(修订版)

南开大学孙卫国教授代表著作(修订版)

定 价:¥86.00

作 者: 孙卫国 著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丛编项: 王世贞史学研究"论世衡史"丛书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220121548 出版时间: 2021-05-01 包装: 精装
开本: 32开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中国历史上多元学术佼佼者王世贞,在私人修史之风大盛的明代,他的史学思想为何独树一帜?他的史学实践为何宏愿难成?他的史学影响为何影响至今? 本书以王世贞的仕途生涯与治史历程为考察线索,系统介绍了王世贞的史学理论、史学实践和史学成就,从学术发展史的角度爬梳王世贞所有著述的相关材料,客观公允地评价了王世贞的史学地位和史学影响,进而揭示出传统史学在传统社会末期的发展轨迹与困境。 《王世贞史学研究》(修订版)*面而翔实地研究了王世贞史学的诸方面:论述了王世贞的时代背景和他的仕途生涯,王世贞与当时诸首辅的关系是否影响他的史学著述历来有不同看法,作者正是通过探讨王世贞的仕途生涯,在有关章节中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系统介绍了王世贞的史学理论,包括他的史学思想、历史编纂学理论和史学批评思想;探讨了王世贞的史学实践,包括他的明代史学批评与考证、明史著述与研究;论述了王世贞史学的影响,包括对明清史家以及对朝鲜的影响。

作者简介

  孙卫国,湖南衡东人。先后就读于武汉大学历史系、南开大学历史所和历史系、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并获得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1998)、香港科技大学哲学博士学位(2001)。现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朝鲜史学会常务理事兼副会长、中国明史学会与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理事。自1994年以来,多次赴韩、日进修语言和访问研究。2001年7月到2002年元月,为韩国高丽大学客座研究员。2005年9月至2006年7月,为哈佛大学哈佛燕京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明清史,明清中朝关系史与海外中国学,在海内外发表论文六十余篇。

图书目录

序一/001
序二/004
绪论/001
一、王世贞年谱 006
二、研究王世贞史学的论著 007
三、研究王世贞的学位论文 009
 
章 王世贞生活的时代与生平/014
节 王世贞生活的时代背景/015
第二节 王世贞的生平与仕途生涯/029
一、王世贞与严嵩 033
二、王世贞与张居正 043
 
第二章 王世贞的史学理论/067
节 王世贞的史学思想/068
一、经史关系的探讨 068
二、历史是连续发展的 075
三、迥异于时的正统观 078
四、审时度势的人物评价标准 089
第二节 王世贞之历史编撰学理论与史学批评思想/096
一、史书重因循模拟 097
二、对史书体裁与范畴的意见 100
三、史书三分法与官私修撰 105
四、王世贞对中国历代史书的批评 107
第三章 王世贞之明代史学批评与考证/120
节 王世贞从事史学批评与考证的原因/122
一、学风之转变与时代的影响 123
二、王世贞朋友之间的影响 126
三、明代史书之状况与王世贞的心志 129
第二节 王世贞对明代诸史之批评与辨正/131
一、对明代“国史”之批评与辨正 131
二、对明代“野史”之批评与辨正 153
三、对“家乘”之批评与考订 183
第三节 王世贞史学考证的原则与方法/189
一、国史、野史、家乘参互比证 190
二、重视撰者心术与作史动机 196
三、比附前史者皆证其误 200
四、疑以存疑 202
第四节 《史乘考误》以外之考证/205
一、《弇山堂别集》中之诸《考》 205
二、《四部稿》及他书之考证 207
第五节 王世贞考证史学之评价/212
 
第四章 王世贞的明史著述与明史研究/219
节 王世贞的明史著述/220
一、王世贞明史著述的四大类别 221
二、《弇山堂别集》及其对《史记》的模拟 235
三、《嘉靖以来内阁首辅传》之内容与体例特点 251
四、王世贞计划中的明史与《弇州史料》 266
第二节 王世贞的明史研究/283
一、对明代政治制度史的研究 283
二、对宦官专权与宗藩膨胀问题的探讨 286
三、对明代政治与党争的研究 292
四、边疆问题的探讨 302
五、新掌故史料 306
第三节 王世贞明史研究的特点/308
 
第五章 王世贞明史学的影响/314
节 王世贞明史学对明清史家的影响/315
一、张萱与王世贞 316
二、沈德符与王世贞 319
三、谈迁与王世贞 326
四、钱谦益与王世贞 331
第二节 王世贞明史学对清官修《明史》与朝鲜的影响/349
一、清官修《明史》与王世贞 350
二、王世贞对朝鲜的影响 359
 
附录一 
王世贞著作目录表 366
附录二 
征引与参考文献目录 381
一、中文目录 381
二、外文目录 400
 
后 记/402
修订版后记/407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