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文学艺术艺术绘画清末民初风俗版画研究

清末民初风俗版画研究

清末民初风俗版画研究

定 价:¥98.00

作 者: 李秋实 著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丛编项: 西安美术学院优秀博士文丛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501065974 出版时间: 2021-07-01 包装: 平装
开本: 32开 页数: 244 字数:  

内容简介

  受清中期“西风东渐”的影响,中国美术开始接受西方“科学”的视角,民间也产生了以木刻手段和焦点透视相结合的木版年画,形成了“风俗版画”的早期萌芽。鸦片战争后,在“洋务运动”的推波助澜下,社会风尚迅速变化,“洋货”、“洋装”为人们青睐,书籍插图中也频频出现“火轮车”、“火轮船”等西洋新事物。这些“西洋景”作为新图像迅速在社会传播,被民间木刻家利用并与传统图像结合,创作出反映社会新风尚的木版年画,传统民间木刻画至此全面转型。戊戌变法后,在“先锋”意识的催动下,新潮的有志之士创办了画报、报刊等新媒体,此类通俗性宣传媒介在社会上广泛传播,开启了“民智”,普及了民众新知。伴随着新思潮的影响,“移风易俗”运动开展,民众的审美趣味随之转变。“风俗版画”的产生恰恰契合了这种变化的时代,满足了民众追求“时尚”的心理。在出版商和画师的共同参与下“风俗版画”得以快速地发展。民国成立后,为了政治宣教,国民政府提倡“改良年画”运动,为“风俗版画”提供了新的素材和创作方向。随着“机械印刷时代”开启,木刻“风俗版画”受其影响日渐式微。本书将清末民初时期“风俗版画”划分为战事题材、讽刺题材、市井生活题材、维新启蒙题材。以图像学的研究方法从其发展流变、风格样式、视觉建构、社会功能等角度对新风格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对其体现的时代艺术价值、民俗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等方面进行探究,梳理并还原这段被遗忘的“版画”历史。

作者简介

  李秋实,男,1980年生,辽宁沈阳人。2017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获得美术学博士学位。现为鲁迅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西俄勒冈大学、威尼斯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辽宁省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委员。研究领域为综合媒材当代创作实践及社会图像学理论。曾在美国、意大利等地举办个人展览,多幅作品被国内外画廊、美术馆等机构收藏;作品入选文旅部、中国美协举办的展览十余次,省级展览二十余次,共获得金奖2次,银奖5次。获得2016年国家艺术基金青年创作人才资助项目和2018年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出版专著两部,发表南京大学核心、北京大学核心学术论文十余篇。

图书目录

绪论
第一章 “风俗版画”的源生
第一节 “西画东渐”对传统木刻画的影响
第二节 “焦点透视”介入后民间木刻的改化
一 传入过程
二 对民间木刻版画的影响
第三节 书籍插图新内容的出现与传统木刻画题材的转变
一 滥觞于“官办”书籍中的新事物插图
二 传统木刻画题材向“风俗版画”内容转变
第二章 “风俗版画”的发展
第一节 社会整体结构改变及“移风易俗”的开展
一 社会整体结构改变
二 “移风易俗”运动
第二节 通俗美术的勃兴与“改良年画”运动
一 通俗美术
二 “改良年画”
第三节 制作群体、销售群体、地域性的影响
一 地域性因素
二 民间画师与“粉本”创作
三 画商
第四节 “机械印刷时代”开启与“风俗版画”式微
第三章 “风俗版画”的分类
第一节 战事题材
第二节 市井生活题材
第三节 维新启蒙题材
一 时事类
二 新吉祥寓意类
三 新仕女类
第四章 “风俗版画”的视觉建构及其功能
第一节 造型、透视、构图
一 造型分析——以“烟”为例
二 焦点透视在构图中的运用
第二节 平面性与空间感
第三节 技术、趣味与新风格的形成
一 技术性的变化与新风格的产生
二 大众“趣味性”转变与新风格的形成
第四节 大众审美及社会功能
一 社会历史情境记录功能
二 传播与宣教功能
三 引领大众审美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后记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