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出版图书科学技术医学妇产科学凌萝达头位难产学

凌萝达头位难产学

凌萝达头位难产学

定 价:¥190.00

作 者: 胡丽娜 主编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丛编项:
标 签: 暂缺

购买这本书可以去


ISBN: 9787229160517 出版时间: 2022-12-01 包装: 精装
开本: 16开 页数: 字数:  

内容简介

  20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著名妇产科大师凌萝达教授在收集中国女性骨盆临床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大量详实的临床数据和结果分析,针对难产问题开展深入细致研究,创立了头位分娩评分法、简易平行产程图表、分娩期综合评估法及枕横位中前不均倾位等“头位难产理论”。凌教授系列原创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风靡全国产科,并受卫生部委托举办全国难产学习班,培养了数代产科医生及专家。 《凌萝达头位难产学》以凌萝达教授提出的“头位难产理论”为核心理论支撑,由全国多位妇产科学专家、儿科学专家、麻醉学专家组成编写团队,结合最近20年产科学、儿科学、影像学、麻醉学及助产学的新进展和新规范指南编写而成。书中强调专业化的助产技术、分娩监控与有效的产房管理是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的关键环节之一,可在降低剖宫产率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对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落地的具体实践。 《凌萝达头位难产学》共十四章,包括:绪论、产道异常、胎儿异常、产力异常、精神因素与人文关怀、头位分娩评分法与头位难产诊断处理、枕先露分娩转机、围分娩期母儿监护、产后监护、胎婴儿相关并发症、产科镇痛与麻醉、头位难产各论、其他难产、解决难产手术。 《凌萝达头位难产学》是对凌萝达头位难产理论体系的继承和发展,是在相关研究中断近二十年后的首本聚焦“头位难产”实践研究的学科专著。该书系统阐述了“头位分娩评分法”、近10年我国胎儿生长发育变化情况、难产儿及时救治及规范随访的方式方法、孕产妇产房观察、分娩机制进展、人文关怀及产科服务模式在预防难产中的作用效果等知识技能要点,是一线助产医护人员的临床工作参考书。

作者简介

  名誉主编:凌萝达(1920—2021),浙江人,1945年于上海医学院本科毕业后,进入上海医学院附属医院工作,1958年“西迁”重庆,参与建设重庆医学院,先后在重庆医学院附属第一、第二医院工作。毕生精力奉献给妇产科事业,尤其精通难产业务。1978年带领团队对“头位难产”课题进行潜心研究,率先发表了“头位难产”系列论文。1980年及1986年进行了两次全国性难产流行病学调查,并受国家卫生部委托于1982—1987年举办了5期全国难产防治学习班。1995年,领衔的“头位难产”研究理论获得国家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编著出版《难产与围产》(科技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3年)、《头位难产》(重庆出版社,1990年)、《难产》(《头位难产》修订版,重庆出版社,2000年)、《难产理论与实践》(重庆出版社,2006年)。参编《实用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年)、《中华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年)。共发表相关论文32篇。2013年荣获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好医生·林巧稚杯”奖。顾美礼(1933—2014),浙江上虞人,1955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学系。毕业后在上海第一医学院妇产科医院工作,后“西迁”重庆,参与建设重庆医学院,先后在重庆医学院附属第一、第二医院妇产科工作。从事医疗、教学与科研工作四十余年,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协助凌萝达教授进行围产医学的研究。编著出版《头位难产》(重庆出版社,1990年)、《难产》(《头位难产》修订版,重庆出版社,2000年)。参编《妇产科学》(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妇产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实用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年)。共发表论文92篇。1995年,参与的“头位难产”研究理论获得国家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4年荣获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好医生·林巧稚杯”奖。主编:胡丽娜,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牵头重庆市危重孕产妇预警管理救治及转诊流程制定和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建设、汶川地震后再生育工程妇产科流程制定。主编《临床药物治疗学各论》《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妇产科学》《图表妇产科学》《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胡丽娜说女性健康管理》《孩子?孩子!》等14 部著作,参编20 余部著作。获国家专利 5 项。 副主编:常青,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庆西南医院)妇产科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中华医学会产科学组委员、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学分会委员,任《中华围产医学杂志》《实用妇产科杂志》《中国计划生育杂志》等杂志编委,发表论文90 余篇,主编专著4 部,参编专著15 部。丁依玲,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妇产科学学术带头人,首届中南大学“湘雅名医”。历任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产科主任,妇产科及妇产科教研室主任, 女性疾病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全国委员、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妇儿临床分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围产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省预防医学会妇幼健康促进专委会主委等。马润玫,昆明医科大学二级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产科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委员、云南省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促进自然分娩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20 余篇,SCI 收录30 余篇,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妇产科学》第9 版编委,参与并执笔中国产科指南的撰写和审编10 余部。冯玲,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产科主任。从事妇产科医教研37 年,在产科急危重症救治、出生缺陷防控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担任中华围产医学会委员、中华围产医学会重症学组副组长、中华围产医学会围产营养与代谢学组委员、中国妇幼保健协会母胎医学分会副主委、湖北省围产医学会主任委员、武汉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主任委员、国家产科专业质控中心专家委员会成员等,是三个杂志的编委,主编、主译专著2 部,参编、参译专著9 部。董晓静,教授,主任医师,留澳博士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妇产科主任。主要从事围产医学、高危妊娠管理及计划生育学相关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担任中华医学会计划生育学分会委员、重庆市医学会计划生育学及优生优育分会主任委员、重庆市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主编及参编教材及专著10 余本。获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课题10 余项,参加欧盟课题2 项。发表学术论文50 余篇。

图书目录

目  录
 
献词  /1
曹序  /5
马序  /6
前言  /7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概述  /2
一、头位难产的研究历史  /2
二、头位难产定义  /3
三、头位难产发生率  /3
第二节 头位难产发病原因  /4
第三节 难产、头位难产预防  /6
一、孕产妇风险识别、分层管理  /6
二、加强孕产妇评估  /7
三、正确处理产程  /7
 
第二章 产道异常
 
第一节 正常骨产道  /12
一、骨盆三个平面的特点及其径线  /12
二、骨盆其他与分娩有关的部分  /21
三、骨盆类型  /28
四、骨盆关节、韧带及其妊娠期变化  /31
五、骨盆检查与测量  /32
第二节 正常软产道  /39
一、子宫下段形成  /39
二、宫颈变化  /40
三、骨盆底、阴道及会阴变化  /41
第三节 骨(硬)产道异常  /41
一、骨盆狭窄  /41
二、病理性骨盆及畸形骨盆  /47
三、骨骼发育不良妇女孕前评估  /50
第四节 软产道异常  /51
一、病因  /51
二、对分娩的影响  /53
三、处理  /56
 
第三章 胎儿异常
 
第一节 与分娩相关的胎儿因素  /64
一、胎头特点  /64
二、胎儿大小  /66
三、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胎姿势  /69
四、影响胎方位的因素  /71
第二节 胎儿异常  /72
一、胎儿生长发育异常  /72
二、胎位异常  /76
 
第四章 产力异常
 
第一节 产力  /80
一、子宫收缩力  /80
二、腹肌及膈肌收缩力  /83
三、肛提肌收缩力  /83
第二节 产力调节  /83
一、子宫平滑肌收缩和舒张机制  /83
二、子宫收缩与舒张调节机制  /85
三、分娩动因调节  /86
四、分娩过程中产力调节  /86
五、盆底软组织调节  /87
第三节 产力异常  /87
一、子宫收缩乏力  /88
二、子宫收缩过强  /94
 
第五章 精神因素与人文关怀
 
第一节 精神因素对分娩的影响  /98
一、分娩恐惧  /98
二、孕产妇精神紧张相关因素  /98
三、精神因素对分娩的不利影响  /99
第二节 孕产妇产程支持  /101
一、系统化分娩教育  /101
二、优化分娩环境,增加舒适体验感  /101
三、人文关怀,促进正常分娩  /101
四、导乐陪伴式分娩  /102
五、精细化助产服务  /102
第三节 强化助产者业务水平,优化助产服务  /103
一、提高产科医生、助产士助产理论和技能  /104
二、助产士职责变化  /104
三、助产人员的个性化医疗服务  /104
 
第六章 枕先露分娩机转
 
第一节 围分娩期解剖生理  /108
一、宫颈成熟、消失(容受)和扩张  /108
二、产程中胎儿与母体骨盆  /109
第二节 枕先露分娩机转  /112
一、衔接  /113
二、下降  /113
三、俯屈  /114
四、内旋转  /114
五、仰伸  /115
六、复位  /116
七、外旋转  /116
八、肩娩出  /117
 
第七章 头位分娩评分法
 
第一节 概述  /120
第二节 头位分娩评估法的评分标准  /120
一、骨盆评分  /121
二、胎儿体重评分   /121
三、胎头位置(胎方位)评分   /122
四、产力评分   /122
五、头位分娩评分法评分标准  /123
第三节 头位分娩评分法的临床应用  /123
一、临床应用  /123
二、当前临床应用的相关问题  /126
 
第八章 围分娩期母儿监护
 
第一节 分娩监护  /130
一、产程图  /130
二、产程图与头位分娩评分法在诊断及处理头位难产中具体应用及相关问题  /139
三、新产程的临床应用评价  /147
第二节 胎儿监护  /152
一、胎心  /152
二、胎动  /153
三、羊水胎粪污染  /154
四、电子胎心监护  /155
五、产时宫内复苏  /163
六、其他产前评估技术  /165
第三节 瘢痕子宫经阴道试产  /166
一、适应证  /167
二、禁忌证  /168
三、TOLAC分娩监护  /168
四、子宫破裂识别与紧急救治  /169
第四节 围分娩期超声应用  /170
一、分娩前的超声评估  /171
二、产时超声的应用  /180
三、产后并发症的评估及处理  /186
第五节 产房分娩安全核查  /191
一、安全分娩核查的发展  /191
二、《产房分娩安全核查表》简介  /193
三、《产房分娩安全核查表》应用  /196
第六节 围分娩期高危孕产妇评估及处理  /201
一、胎膜早破与早产  /201
二、双胎妊娠  /206
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211
四、妊娠合并心脏病  /220
五、妊娠合并糖尿病  /228
六、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231
七、妊娠期急性脂肪肝  /233
第七节 降低剖宫产率综合措施  /236
 
第九章 围分娩期相关并发症
 
第一节 产前出血  /252
一、前置胎盘、前置血管及子宫破裂  /252
二、非产科因素引起的阴道出血  /253
三、胎盘早剥  /254
第二节 软产道损伤  /260
一、会阴、阴道裂伤  /260
二、宫颈裂伤  /265
三、产道血肿  /267
四、子宫破裂  /269
五、子宫内翻  /276
第三节 阴道分娩产后出血  /281
一、病因   /282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  /284
三、预防  /288
四、处理与预后  /290
第四节 产房急救  /300
一、急危重症早期预警及处理  /302
二、低血容量休克早期预警及处理  /307
三、羊水栓塞早期识别与急救  /319
第五节 围分娩期感染  /329
一、围分娩期感染预防与诊治  /329
二、绒毛膜羊膜炎及羊膜腔感染综合征诊治  /336
三、脓毒症  /338
四、产褥感染  /342
第六节 阴道分娩后母体变化及处理  /344
一、生殖系统变化及临床表现  /345
二、乳房和泌乳  /346
三、其他系统变化  /347
第七节 难产儿产房监护  /348
一、难产儿特点  /348
二、难产儿阴道分娩产房即时护理  /354
三、难产儿转运要求及注意事项  /359
 
第十章 胎婴儿相关并发症
 
第一节 胎儿窘迫  /370
一、胎儿窘迫定义及病理生理  /370
二、胎儿窘迫病因  /371
三、胎儿窘迫临床表现  /372
四、胎儿窘迫治疗  /373
第二节 新生儿窒息  /375
一、病因  /375
二、病理生理  /375
三、临床表现  /377
四、诊断  /378
五、处理  /380
六、预后  /388
第三节 胎粪吸入综合征  /388
一、病因及发病原理  /389
二、临床表现  /390
三、X线发现  /391
四、化验检查  /391
五、治疗  /391
六、预防  /393
第四节 新生儿颅内出血  /394
一、病因  /394
二、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的发病原理  /396
三、临床表现  /397
四、诊断  /399
五、治疗及预后评估  /400
六、预防  /401
第五节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401
一、病因  /402
二、发病机制及病理  /402
三、临床表现  /405
四、实验室检查  /406
五、影像学检查  /406
六、预后   /407
第六节 新生儿咽下综合征  /407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407
二、临床表现  /408
三、诊断  /408
四、治疗  /408
第七节 难产儿随访  /409
一、产伤对新生儿近期影响及难产儿近期随访  /409
二、产伤对新生儿远期影响及难产儿远期随访  /413
三、新生儿出院后访视及健康指导  /415
四、高危新生儿发育促进及预后优化  /421
第八节 难产儿的尸检  /427
一、概述  /427
二、病理变化  /428
三、难产儿尸检时注意事项  /435
 
第十一章 分娩疼痛及其治疗
 
第一节 认识分娩疼痛  /442
一、分娩与自主神经  /442
二、内脏疼痛与躯体疼痛  /444
三、分娩疼痛及其影响因素  /444
四、分娩宫缩引起的间断缺血(缺氧)及疼痛对母儿的生理保护意义  /447
第二节 认识分娩镇痛  /448
一、分娩镇痛概念  /448
二、分娩镇痛发展史  /449
三、基于现代技术与舒适需求的分娩镇痛药物选择  /449
四、可供选择的麻醉镇痛技术  /451
第三节 椎管内麻醉镇痛管理  /455
一、椎管内麻醉分娩镇痛安全管理原则  /455
二、预防椎管内镇痛后毒副作用的措施  /456
三、椎管内镇痛并发症及其治疗  /457
四、椎管内麻醉分娩镇痛争议问题  /461
第四节 分娩疼痛非药物治疗手段  /464
一、干预性非药物镇痛技术  /464
二、分娩疼痛心理支持技术  /467
三、营造舒适生产环境  /469
四、非药物镇痛注意事项  /469
第五节 分娩疼痛整体应对——TROOP模式  /470
 
第十二章 头位难产各论
 
第一节 头位难产诊断及处理  /474
一、头位难产诊断  /474
二、头位难产处理  /490
第二节 持续性枕后位  /498
一、定义与发病率  /498
二、发病原因  /498
三、分娩机转与分娩方式  /499
四、诊断与处理  /502
五、预后与随访  /505
第三节 持续性枕横位  /506
一、定义与发病率  /506
二、发病原因  /506
三、诊断与处理  /507
第四节 枕横位中的前不均倾位  /510
一、定义与发病率  /510
二、发病原因  /511
三、临床表现  /511
四、诊断与处理  /513
五、产妇并发症防治  /514
第五节 胎头高直位  /515
一、定义与发病率  /515
二、发病原因  /515
三、分娩机转  /516
四、诊断与处理  /516
第六节 颜面位  /518
一、概述  /518
二、分娩机转  /519
三、诊断与处理  /520
第七节 额位  /522
一、诊断  /523
二、处理  /523
 
第十三章 其他难产
 
第一节 臀位  /528
一、概述  /528
二、诊断  /529
三、处理  /530
第二节 横位(肩先露)  /539
一、概述  /539
二、原因  /540
三、诊断  /541
四、处理  /542
第三节 复合先露  /544
一、概述  /544
二、病因  /545
三、临床表现  /545
四、诊断  /546
五、处理  /546
第四节 肩难产  /547
一、概述  /547
二、诊断  /548
三、处理  /548
第五节 脐带病变  /559
一、脐带长度异常  /560
二、脐带脱垂、脐带先露  /560
三、脐带结节  /565
四、脐带缠绕  /566
五、脐带扭转  /567
六、脐带附着异常  /567
七、脐血管数目异常  /568
 
第十四章 难产的手术处理
 
第一节 产钳术  /574
一、产钳构造  /574
二、产钳种类及选择  /574
三、产钳术分类  /576
四、产钳术适应证  /576
五、产钳术禁忌证  /577
六、产钳术必备条件  /577
七、产钳术操作流程  /577
八、几种胎位异常的产钳术  /580
九、产钳术并发症  /581
十、产钳术并发症的预防  /583
第二节 胎头吸引术  /584
一、胎头吸引器  /584
二、胎吸助产适应证、禁忌证  /585
三、必备条件、体位、麻醉  /586
四、操作流程  /587
五、失败原因及处理  /589
六、相关母儿并发症原因、处理、随访、预防  /589
第三节 毁胎术  /592
一、穿颅术  /592
二、除脏术  /594
三、断头术  /595
四、锁骨切断术  /597
五、脊柱切断术  /597
 
附录
 
《头位难产》苏应宽序  /602
《难产》司徒亮序  /603
《头位难产》前言  /604
《难产》前言  /606
《难产理论与实践》前言  /607
“头位难产”研究大事记  /609
“头位难产”研究论文  /615

本目录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