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华书局九五年版《三国志演义》前言

三国演义 作者:(明)罗贯中


  一、一对“忘年交”

  小说家的社会地位,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里,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尽管他们的作品流传普及,他们塑造的人物形象和他们编织的故事情节脍炙人口,但他们的姓名和生活情况,却鲜为人知。因此,有关他们的资料很少保存下来,以致我们今天对他们的生平事迹还是知之不多,有些方面甚或是一片空白。

  《三国》(《三国志演义》的简称,下同)的作者罗贯中不就是这样的吗?

  但和其他著名的小说家(例如《水浒传》作者施耐庵、《西游记》作者吴承恩、《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比较起来,他还算是幸运的。

  不管怎么说,他的姓名总是和《三国》牢固地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一方面,他还没有遇到过挑战。不像吴承恩那样,是不是《西游记》的真正的作者,直到今天,还在不断地引起海内外学术界的争议。也不像曹雪芹那样,最近还有人想剥夺他的《红楼梦》著作权,而把伟大作家的桂冠献给另一个冒出来的叫做曹渊的人。

  在现存《三国》最早的刊本上,明确地题署着两行字:

  晋平阳侯陈寿史传①

  后学罗本贯中编次

  第一行字,表明素材来自何处。第二行字,向读者指出作者是谁。依据中国古代小说刊本或目录题名的通例,“编次”一词在这里不仅含有“编辑”的意思,而且还可以解释为“撰写”和“创作”。

  从署名可知,作者姓罗,名本,字贯中②。

  另一方面,罗贯中又不像《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和《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那样,除了小说上的孤零零的署名之外,其他一切(包括真实的姓名、确切的生卒年、凿凿有据的生平事迹等等)都留给后人去作考证,或者去作驰聘想像力的话题了。

  罗贯中的幸运就在于,他有一位“忘年交”。

  六十多年以前,天一阁旧藏明蓝格抄本《录鬼簿·录鬼簿续编》被几位辛勤访书的学者发现了③。令人惊喜的是,在《录鬼簿续编》中,赫然列有罗贯中的小传。

  关于罗贯中,传世的资料不多。而最早、最全面、最详细、最可靠的资料,就要数《录鬼簿续编》中的这篇小传了。

  那么,《录鬼簿续编》又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

  顾名思义,《录鬼簿续编》是钟嗣成《录鬼簿》的增补本。

  《录鬼簿》是一部记载元代戏曲家的生平事迹、作品目录的专著。它的版本系统,有简本、繁本、增补本之分④。简本著录作家一百一十三人,繁本著录作家一百五十二人,增补本著录作家一百五十一人。天一阁旧藏明蓝格抄本即增补本。

  增补本的增补工作,主要由贾仲明进行。他的增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增补了八十余首吊词;二,在剧目下,增补了若干“题目正名”;三,补撰《录鬼簿续编》⑤,附于《录鬼簿》原书之后。

  贾仲明是什么人呢?

  贾仲明,一作贾仲名,自号云水散人、云水翁,淄川(今属山东省淄博市)。

  他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戏曲作家。著有杂剧十四种,现存五种。他还是一位散曲作家,著有散曲集《云水遗音》,已佚失不传。

  他的突出成就,却在于《录鬼簿续编》一书的编撰。这也是他对中国戏曲史所作的最大的贡献。他不愧为古代的一位优秀的戏曲目录学家。

  他在《书录鬼簿后》一文的末尾,题署“永乐二十年壬寅中秋,淄川八十云水翁贾仲明书于怡和养素轩”。这就告诉我们,在明代的永乐二十年(1422),他的高寿是八十岁。古人自称“八十”,有时是指八十岁整,有时则仅仅是举成数而言,实际上指八十岁上下。若按八十整岁计算,逆推的结果是:他实生于元代至正三年(1343)。

  所以,他是罗贯中的同时代人,更是罗贯中的朋友。他又是罗贯中小传的作者。单凭这短短的一篇罗贯中小传,应该承认,他已对中国小说史研究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作为《录鬼簿》一书的补充,《录鬼簿续编》记载了元末明初戏曲家的生平事迹、作品目录。它著录作家七十八人。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它的可靠性的程度相当高。试想,记录者和被记录者都是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人,发生舛误的可能性难道不是十分微小的吗?

  罗贯中小传位于《录鬼簿续编》的卷首。从排名顺序上看,第一名是钟嗣成,《录鬼簿》的编撰者; 第二名便是罗贯中。这反映了罗贯中在贾仲明心目中的重要的地位。

  罗贯中小传的全文如下:

  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

  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复会,

  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这篇小传,篇幅虽短,内容却很宝贵。它向我们透露的消息,有这样几点:

  一,罗贯中不但是一位小说家,而且还是一位杂剧家、散曲家。他和许许多多的伟大的作家一样:他们往往是博学多才的,他们的成就和贡献也常常是多方面的。

  二,罗贯中的故乡是山西太原。在元代,有很多山西籍的杂剧作家。我们可以举出一连串的名字,例如:李寿卿、刘唐卿、于伯渊、赵公辅、李行甫、狄君厚、孔文卿、石君宝、郑光祖、乔吉,等等。在中国戏剧史上,或在中国文学史上,这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突出的现象。

  三,他生活于动乱的年代,背乡离井,四方漂泊,没有功名,也没有在官场干过事,故以“湖海散人”自称。

  四,他的性格的特点是“与人寡合”,有一点儿孤僻的味道。

  五,他的戏曲作品的风格,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清新”。

  六,他和贾仲明是“忘年交”。忘年交,是指不受年龄或辈分的拘限而成为亲密的朋友。这表明两人的年龄相差很大,起码要在二十岁上下。具体用在罗、贾二人身上,可以有两种解释:甲,贾仲明的年龄大于罗贯中;乙,或者,罗贯中的年龄大于贾仲明。

  七,他们二人曾在至正甲辰那一年会过面。至正是元代最后一个皇帝的最后一个年号。甲辰,即至正二十四年(1364)。再过四年,就是明代正式开始的第一年,即洪武元年了。

  八,贾仲明如果生于至正三年,则在至正二十四年为二十二岁。因此,“忘年交”的解释只有一种能讲得通,即:罗贯中的年龄大于贾仲明。而另一种解释(即贾仲明的年龄大于罗贯中)显然难于成立,因为二十二岁的贾仲明不大可能去同一个幼小的孩童会晤、谈心和订交的。

  试以罗贯中的年龄大于贾仲明为前提,进一步推算罗贯中的生年。如果罗贯中在至正二十四年为四十岁(比贾仲明大十八岁),则他大约生于元代泰定二年(1325);如果罗贯中这一年为五十岁(比贾仲明大二十八岁),则他大约生于元代延祜二年(1315)。

  如果罗贯中生于元代泰定二年,则在明代洪武元年时,他是四十四岁。如果罗贯中生于元代延祜二年,则在明代洪武元年时,他是五十四岁。

  罗贯中的卒年不详,在目前尚无法推知。

  框定了罗贯中的生年之后,就可以有根有据地确认:罗贯中是一位生活于元末明初的作家。或者说,他是一位属于十四世纪的作家。

  点校说明

  一、此本以毛评本《四大奇书第一种》康熙醉耕堂刊本(今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为目前所知较早的毛评本,其它诸本如芥子园本、文英堂本、三槐堂本等皆由之而出,文字也较诸本为佳。

  二、底本文字原有错讹残佚处,此次整理,则据芥子园本和三槐堂本校改补正。但底本有些错讹,芥子园本和三槐堂本亦承袭下来,则据内证校改。刊误字一律径改,不出校;但底本中的异体字、俗体字以及同音假借字,体现了原作的文字风貌,今一应保留。底本毛评中,“卷”字“回”字混用,均指回意,今不作改动。所有校记皆置于当页。

  三、底本卷首有李渔所作《序》一篇,可证后出诸本所载金圣叹序乃书坊妄改李序、托名而成;而“圣叹外书”之说,实为无稽。今将李序置于卷首;另据三槐堂本抄录伪金序,编为附录,置于书后,以便读者鉴别。

  四、《三国志读法》及《凡例》乃毛氏父子编订、批评《三国志演义》之纲要,对罗贯中创作原旨亦多有发明,今一并保存。

  五、底本原为六十卷,一百二十回;二回一卷。其总目及正文中之分卷处,俱标明卷数及题名。为使此整理本眉目清晰,无繁琐之弊,今于总目及正文内删其卷目,只标明回目。

  六、底本卷首又有三国人物绣像四十幅,起“昭烈帝”,终“司马懿”,前图后赞。然其绘刻非精,似另有所本,今一并删之。

  七、底本在各回前有回前评,今保留。正文内有双行评语,今改作单行排出,以括号区别之。正文行间时有旁批、为注字音之用;天头又有眉批,注明有关地名和字音。其所注为清初人所为,与今地、今音不尽相同,甚至时有讹误,但亦不乏参考价值。今一并保留,插入正文相关位置,并以“旁”、“眉”注明之。  

  八、毛评本中,在人名、地名、职官等方面有不少与史实不符之处。醉耕堂本亦不例外。考虑到《三国志演义》毕竟为演义小说而非历史实录,且此类情况也不致对读者阅读造成很大障碍,同时,更为了提供给读者一种完整无误的新版本,故此次整理,不再就此另作校订。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