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书评

你的学科启蒙书是哪一本?

你学习的是什么专业?是否有一本书,用文字带你开启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你的学科启蒙书是哪一本呢?吴衢:我现在学的国际政治,实际上是社科大类里分出来的,所以我向社科学习的转向可能更为关键些。我的学科启蒙书,

你学习的是什么专业?是否有一本书,用文字带你开启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你的学科启蒙书是哪一本呢?

吴衢:

我现在学的国际政治,实际上是社科大类里分出来的,所以我向社科学习的转向可能更为关键些。我的学科启蒙书,真的追溯起来是一本很冷门的书,是日本人幸德秋水写的《社会主义神髓》。值得一提的是,陈望道先生翻译《共产党宣言》时所依照的日译本便是幸德秋水所翻译的。

《社会主义神髓》

《社会主义神髓》这本小册子实际上是改写《共产党宣言》后对马克思主义介绍的通俗读物。虽然今天看来,幸德秋水对于许多问题的理解过分表面,在政治经济学上含糊不清,时常用“穷人”和“富人”这样的描述来代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划分,但是恰恰是这样的文字让当时的我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立场,跳脱出教条系统,从现实生活的感性认识来重新理解社会主义知识。这本书对我最大的影响就在于它用一种有机的方式阐述了一套世界观和方法论,而这种有机性打开了我独立思考的空间和道路。

长思:

其实真正接触物理也就是从初中开始的,初二刚刚开设物理课,怀揣着那一份未知与好奇,我去书店花了四十块钱买了一本《时间简史》。那时候我和另一个好哥们同时开始看这本书,每天午休的时候都在班级讨论书中相关的物理概念。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一些想法确实很不成熟,但这着实就是我对物理学感兴趣的开始。


《时间简史》(插图版)

《时间简史》这本书,其实对于初中生来讲还是偏难的,虽然它介绍说,是一本科普著作,但当我第一次读它的时候,依旧是非常非常吃力。从它描绘的宇宙图像到目前科学家们仍在追寻的大统一理论,从基础的物理概念到高深的哲学命题,书中的一切既陌生又新奇,它激发了我的求知欲,让我想要对这个宇宙一探究竟。如果说《时间简史》给我带来了什么实质性的影响的话,那可能就是对于基础理论研究的认知吧,在那之前,我并不清楚基础的理论研究是什么样子,需要什么样的过程,也不清楚其有何作用。在读过这本书后,我学到了一些基本的物理学研究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让我受益良多。

刘恢:

我在大一下学期决定转到国际政治专业,当时没读过专业书籍,转专业面试通过后一周,春风得意,囫囵地翻完了《国家间政治》,自以为被启蒙了。如今重读,心境与感想殊异,不敢妄议经典,只当对自己仓促的启蒙做个批判。


《国家间政治》

《国家间政治》在国际政治领域的重要性无需多言。在学脉上,虽然国际关系学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19年威尔士大学设立国际关系学科,但一般学科史的梳理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古典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理论思辨。而摩根索的《国家间政治》正是古典现实主义的扛鼎之作,其中的“现实主义六原则”为之后国际政治的现实主义传统奠定基础。现实主义的逻辑框架从不变的人性出发,经由政治、国际政治,直到最特殊的当代现实。缺憾的人性导致利益的冲突,而和平只能通过不同力量间的平衡实现,即“均势”。然而,“均势”下的和平因不择手段的权力欲望变得脆弱,因而作者不得不明确地在书的后半部分指出道德与行为底线,于是关于国际道德、世界舆论与国际法的阐述赋予本书新的内在张力。国际政治首先是国家间权力运作的结果,但必须有人将权力冲突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行文过半,作者发现纯粹形式的政治人是自我毁灭的,这让他赶忙从技术性的讨论中回退,转向对美好过去的幽情。在过去,国际政治还是一门贵族的艺术,道德理想与现实利益还未如此粗陋地分离;在过去,外交还是一门手艺,就像国际象棋一般充满技巧与意趣;在过去,在那维也纳的舞池里……

审慎、节制、妙不可言……亘古不变的的人性又一次狡黠地向追求者开了个玩笑。苍老的橡木桶中酝酿着欢伯,摩根索小酌一杯,回到了他的19世纪。

深井盐:

我现在读汉语言文学,宽泛地讲,从小读的那些文学作品都能算文学系学生的学科启蒙书,但当然,阅读文学作品和文学研究类的书感受还是很不相同的。所以我还是谈一本从学术上给我引导,让我第一次理解到文学研究的魅力和路径的书吧。这本书是程千帆老师的《程千帆诗论选集》。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

《上帝掷骰子吗》是一本记录量子物理发展历程的“编年史”,记录了一个个里程碑式的发现,同时也可以看作一部量子物理大师们的列传合集。从赫兹发现电磁波到对万能理论的展望,时间跨度达一个世纪。

对任何一本科普读物而言,描述的严谨性和行文的可读性都是一组很难调和的矛盾。作者尽力摒弃了晦涩抽象的公式,使用大量类比尝试深入浅出地阐述量子物理的原理,并将量子物理的百年发展史描绘为一篇波澜壮阔的史诗。同时一改物理学家在大众心目中无趣刻板、不苟言笑的形象,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着重刻画了他们每个人鲜活的形象。固然以学术角度来看这本书在严谨性上有一些缺失,但大体上依然不失为一部质量上乘的科普读物。

与当时的很多作品一样,创作于2004年的《上帝掷骰子吗》行文较为轻松幽默且略带当时的网络用语,但使用程度恰到好处,既不让人感到尴尬或油腻,亦不会喧宾夺主甚至掩饰了真正的主题,这种对文字的把控力在科普读物中是相当罕见的。

卓也:

对我来说,影响最大的社会学书籍可能是涂尔干的《自杀论》。当时我们上社会学导论,介绍了社会学三大家,韦伯、马克思和涂尔干。马克思和韦伯的书相对来说比较沉重一点。涂尔干的《自杀论》虽然写的是自杀,但非常实证,用丰富的资料和数据证明了结论,给我们提供了一种不同于经济学的看待世界的方法。当然后来我读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也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有了更多的认知,但如果一定要找一本启蒙书的话,还是涂尔干《自杀论》。


《自杀论》

《自杀论》还有一个点很启发我,涂尔干用更广泛的视角去看自杀——这个本被认为是心理现象的问题。在平时,我们总是会不自觉的带有一些批判受害者的心理,虽然大家也许表面上会说“啊,我觉得受害者很可怜”,但实际上很难真正达到共情吧。涂尔干这本书把个人和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把自杀分为了利己型、利他型、失范型和宿命型四种。自杀应该作为一种社会问题的表征,而不仅仅是个人的精神问题。他会帮助我更好地共情,更能理解别人。

王品喦:

《士与中国文化》是历史学者余英时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我的历史学启蒙著作。这本书上起先秦下迄晚清,在两个千年之间考察士作为文化形象和社会群体的嬗变。这是大一选修的“中国古代文明”的课程必读书目。

记得是一个周五,读了序言,最后一页里,作者批评了以社会决定论将士大夫限定在“学者-官僚-地主”三位一体的社会角色中的传统观点,反驳道:“如果‘士’或‘知识分子’完全不能超越他的社会属性,那么,不但中国史上不应出现那许多为民请命的士大夫,近代西方也不可能产生为无产阶级代言的马克思了。”其时我刚迈进高校课堂,还没有价值中立与情绪克制的学术态度自觉,读到一些琐屑、细密的考据或理论文章,便大发牢骚,觉得其中缺少“enlightenment”,不够“inspiring”;而那些纵论古今、论题鲜明的文字,往往能让我进行道德化解读并将之填充进自己的人生叙事,类似高中生收集作文素材,溢满了某种今日看来略显做作的情感。因此,当时焦躁而迷茫的我读到作为知识分子历史传统之一的超越性时,瞬间便热血沸腾,终于(又)找到指导自己的人生信条了。这大概是为啥这提纲挈领的序言我记得如此清楚,而近日读到拍案称好的本书正文部分似乎是新读一般——当年我明明也是读了的。

然而本书作为我上大学后第一本认真阅读的历史著作,确确实实向当时的我展示了历史学“超越性”的崇高与美感——是作为知识分子而考古寻今,动机指涉社会责任而非自身利益,在社会意义上的超越性;也是能在故纸堆里上下千年去与那些“long ago”、“far away”的人、物、事直接对话的,在时空意义上的超越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也算对我进行了一次感性的历史学术启蒙。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