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文化

洛阳风物好

据说日本京都当年就是按照古代洛阳的城市格局建造的,所以日本人也常把它称作洛阳,或者叫京洛。这次洛阳访古之行,点点滴滴,似乎也让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京都和洛阳的内在关系。突然让人觉得,我们在洛阳找到了喜欢京

据说日本京都当年就是按照古代洛阳的城市格局建造的,所以日本人也常把它称作洛阳,或者叫京洛。

这次洛阳访古之行,点点滴滴,似乎也让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京都和洛阳的内在关系。突然让人觉得,我们在洛阳找到了喜欢京都的深层原因。可以说,越喜欢京都,越让人感觉到洛阳的伟大。

在济源呆了四五天,大家意犹未尽,决定顺道去古都洛阳转转。

好友陈征,古道热肠,听说我们有洛阳一游的打算。他二话没说,从郑州开车到孟津接我们。征哥是活地图,也好收藏,对中原的文物典故了如指掌。他又在洛阳生活过好多年,由他带路当“导游”,那真是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有人说,遇见一座城,不如遇见一个人。大概说的就是征哥这样的人。

所以这趟洛阳之行,真像老鼠跌进米缸里,一路访“古”探“新”,收获满满;旧雨新知,应接不暇;令人回味无穷,流连忘返。这里限于篇幅,仅择要介绍如下。

龙门石窟和《龙门二十品》拓本真膺展览

5月22日下午,洛阳好友李聚臣陪我们去参观龙门石窟和正在那里举办的《龙门二十品古今真伪拓本对比展》。策展人张东辉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是书法家,为我们做现场讲解,专业细致。

《龙门二十品》部分拓片 本文图片除注明外,均由作者提供。

《龙门二十品》部分拓片

《龙门二十品》是魏碑杰作,名闻天下。对书法和碑帖爱好者而言,这个展览很有学术价值和普及意义。展览别出心裁,将《龙门二十品》的各种流传版本进行排比陈列,每一品均展出清代、民国和上世纪七十年代三种原石拓本,以及石制翻刻本、硅胶翻模本和宣纸印刷本,共计六种版本,120余帧拓本制品。展览非常直观地呈现出每块造像题记,随着时间推移,拓制加剧,碑石表面的损泐甚至人为破坏情形,以及其他翻刻模制或印刷手段。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这样的对比展览非常能说服观众。

我们在现场看到,很多拓片随时间的推后,字数日渐残损减少,甚至碑石被大片损毁。这里有很多原因据说是碑帖贾的惯用伎俩,每次拓取碑文,总要故意敲掉一两个字,以使后拓者的字数减少,借此抬高自己所藏拓片的身价。典型的如《魏灵藏造像题记》,1935年被龙门镇郜庄村村民韩和德深夜架梯子将下半截砸毁。同年,村民马富德又将《解伯达造像》凿毁大半。这两位妄人真是缺德,不知道是出于谁的指使和背后怎样不可告人的目的。现场看到,这两个碑此后的拓本均是残本,实在可惜。

被打坏后的《魏灵藏造像题记》拓片

龙门二十品的传拓非常不易。看完展览,我们去龙门石窟的古阳洞实地踏看。古阳洞是龙门开凿的第一个洞窟,洞深13米,高约11米,宽约7米。二十品中的十九品均刻在此洞南北两壁最上层及洞顶,需要架设高台才能拓取碑文,费时费力。嘉庆元年(1796),著名金石家黄易携带拓工来龙门石窟,搭设高台拓碑,龙门石刻造像题记才名声大振,为外界知晓,前来拓取者络绎不绝。

龙门二十品所在的古阳洞

我曾于2012年来过洛阳,参观过龙门石窟。此次也许由于疫情的关系,游客稀少,只是34摄氏度的高温有点酷热难当。拾级爬上卢舍那大佛前的平台,只有一对夫妇在现场虔诚礼佛,口罩成为他们醒目的标志。抬头再次仰望二十多米高的大佛,慈悲庄严,令人别有感触。

疫情期间的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时代,一千五百多年来,造像十万余尊,碑刻题记近三千余品。晚清民国年间,造像盗凿,走私国外,不计其数。记得1995年,纽约佳士得曾拍卖两尊龙门石雕菩萨像和一对天王立像,都是唐代作品,那种美,摄人心魄,令人难忘。

傍晚,我们离开龙门,聚臣特意驱车带我们上附近的万安山,从山顶俯瞰洛阳城。夕阳西下,黄昏中洛阳城灯火璀璨,尽收眼底,别有一番壮美景象。

巩义石窟和宋陵

第二天一早,我们驱车去参观著名的巩义石窟寺。巩县石窟背山面水,贴近黄河。石窟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后来历代相继均有开凿。作为北魏皇帝、皇后的礼佛活动场所,石窟寺留下大量珍贵造像。其中尤以帝后礼佛图场面宏大,高浮雕刻画精细,生动再现了1500多年前皇家礼佛的重大场面,可谓海内独有,堪称国宝。我们在现场感受,那种艺术震撼,是任何图像手段都无法复制的。大家看了又看,舍不得离去。

整个石窟群不大,现存五个洞窟,有走廊相连,这样可以避免阳光暴晒,游览起来也令人心旷神怡,比较从容悠闲。

巩义石窟寺内景

巩义石窟寺内景

巩义石窟寺内景

看完巩县石窟,我们在县城品尝了巩县特有的烩面,再去宋陵参观。结果导航把我们领到宋仁宗的永昭陵,也就是现在热播的《清平乐》里的主角。这是巩义唯一一个被规划成公园的宋陵,用围墙把皇帝的坟冢围了起来。我们走下台阶,穿过宽阔的广场,几有五六百米长,两边神道上矗立着64个文官武士和动物石像,高大威武。好不容易来到大门前,但见大门紧闭,门口也无任何通知和告示,或联络方式。于是,抱着侥幸心理,沿着围墙走了一圈,希望可以找到进入的边门或其他进口。大热天骄阳似火,走到北门,老宋老柴已经吃不消了,折返车内吹空调去了。

宋仁宗永昭陵一角神道石刻武士像

我和老余整整绕围墙走了一圈,仍然摸不到方向。后来经好心人指点说,要看里面必须电话联系管理人员才给开门。我打高德地图上的电话一试,竟然接通了。电话那头倒很客气,说现在是他们中午休息时间,要两点半才上班。要看坟冢需要请讲解员才给开门。没有办法,等了近半个小时,过了两点半,一位女士撑着阳伞才施施然而来,开门为我们做讲解。我们问为何没有说明指示,让游客不知所措。女士说有,在进门口,后来我们在很不明显的墙上才发现一个联络电话。有关部门这种管理方式,真令人无语。

原来在巩义,所谓宋陵,统共有“七帝八陵”之多。除了这个有围墙修成公园的以外,其他几个还都在野外麦田里面。毒日当空,实在热得吃不消,回到车里,我问其他几位还愿不愿意去看看,大家都摇头打退堂鼓了。

嵩山永生画室和犁面沟民居

巩义离登封嵩山很近,只有几十里车程。画家陈永生的画室和他们夫妇俩创办的写生基地就在那里。我们沿着嵩山的老路盘旋而上,很快就到了永泰寺,结果永泰寺关门。永生来带大家一起看了后面的唐塔,又去看了著名的少室阙,然后到他的画室基地参观休息。

我四五年前来过永生的画室,这次再见似乎大变样了。一来他画室所在的雷家沟村是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外墙修饰一新,干净整洁。二来这六七年间,永生创办的写生基地吸引全国各地美院的师生来这里采风写生,如今已发展成具备二百多人的接待能力,吃住行设施一应俱全。这里地处嵩山里面,对面就是太室山,可以日日凭栏远眺,风景幽美。离有名的太子沟开车也仅五六分钟,离少林寺等景点古迹也不远,实在是一个画画养人的好地方。

永生为人质朴憨厚,平时话不多。原来一直以为他是土生土长的河南人,这次聊天才知道他其实算半个上海人。爷爷、奶奶和父亲等原来都在上海纺织业工作,他母亲则是一位保育员。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家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内地建设,先回老家巢湖,稍后他父亲到郑州印染厂,当技术工人。永生十多岁来到郑州生活,自小喜欢画画,一路辛苦,渐渐成为一名职业画家。他爱嵩山,画嵩山,扎根在这里,远近闻名。

晚上,永生他们盛情邀请我们去附近犁面沟吃饭,聚臣也特意从洛阳赶来作陪。犁面沟在苍翠的少室山脚下,还保留有一个老旧的村落,土墙老瓦,有些房子破败不堪,成为残垣断壁。村民们如今都不愿意住,纷纷搬了出来。但一帮年轻的艺术家,包括罗永进、李聚臣等人都把它看作宝贝,不忍它荒废,于是租下来,在里面安营扎寨。这些老屋原汁原味,几乎没有被新主人动过手脚,只在一角的屋顶上搭了一个简易的凉棚,别有新意,也毫不违和。没有人带,还真不知道有这样一个世外桃源。这一切,无不显示了艺术家们的生活态度,有点遗世独立的味道。

古都洛阳,新意潜藏

记得上次来洛阳,还觉得街道零乱,有点落后。哪知这次来,猛然发现洛阳城市面貌焕然一新,高楼林立,高架纵横。令人印象最深的是,这里的地下交通道路不但宽敞明亮,还有各种分支叉路,即使上海这样的大都市,也没有如此气派。

洛阳城市景观 网络图

洛阳城市景观 网络图

这次来洛阳,参观游览之余,更认识好多热情有趣的朋友,深感洛阳不是只有古老的东西,它的新生力量同样不可忽视。几乎每天陪着我们的任伟东,他早在五六年前就在洛阳当地的老厂房负责过一个画廊——想象艺术空间,举办过许多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展览,在当地影响甚远,颇有名气。

老柴好友李聚臣喜好摄影作品,也收藏老照片,他也在好多年前创办画廊北岸空间,定期举办摄影、绘画等当代作品展览。那天晚上,我们去他空间坐了一会儿,画廊里正在办一个摄影和绘画展,布置得紧凑精致当代。马克·吕布的照片和王亚彬等青年画家的作品放在一起,倒也非常协调,洋气。空间在毗邻洛河的高层里,推窗即能俯瞰波光粼粼的洛水,让你联想到《洛神赋》和《洛神赋图》,两件千古名作,仿佛就在眼前发生,想想就有意思。

小关是洛阳年轻的90后,刚刚在英国伦敦大学读完艺术与文化管理硕士。他对当代艺术充满热情,去年曾在上海西岸实习,平时还开了个公众号“双谷岸”,专门介绍国外当代艺术。他正筹划在洛阳做一个更加年轻纯粹的当代艺术空间,为当地输入更多的新鲜空气。

鸽子女士是资深媒体人,前几年开始积极投身新媒体,她的“在洛阳”公号办得有声有色,内容包括了洛阳的衣食住行和艺术文化等方方面面,新颖独特,成为了解洛阳的一个“云门户”。鸽子人脉广阔,为人热情。我随口一说,想要一本北宋富弼家族新出墓志研究的论文集,她第二天就帮我找到了。

尾声:京都和洛阳遐想

按原计划,本来我们在洛阳只呆三天,结果大家都不想走,拖拖拉拉,总共待了七天才回沪,兀自恋恋不舍。因为疫情,好多景点,像白马寺和千唐志斋等都不开放,也为我们留下许多再来的理由。

前两年我们去了日本很多次,特别是京都和奈良,在那里体会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和力量。据说京都当年就是按照古代洛阳的城市格局建造的,所以日本人也常把它称作洛阳,或者叫京洛。每每站在京都街头,或者在京都的寺院庙宇里,遥想洛阳当年的仿佛,自是心驰神往。

这次洛阳之行,点点滴滴,似乎也让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京都和洛阳的内在关系。突然让人觉得,我们在洛阳找到了喜欢京都的深层原因。可以说,越喜欢京都,越让人感觉到洛阳的伟大。

2020年6月16日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