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书摘

曜变天目是怎么来的?

在中国,陶瓷的产生已有三千年的历史,诞生了青瓷、白瓷、秘色瓷、三彩瓷、五彩瓷、青花瓷等独特的种类。而在西域的伊朗、土耳其、阿富汗等地,也发展出具有异域特色的陶瓷工艺,并风靡一时。通过陆上与海

【编者按】

在中国,陶瓷的产生已有三千年的历史,诞生了青瓷、白瓷、秘色瓷、三彩瓷、五彩瓷、青花瓷等独特的种类。而在西域的伊朗、土耳其、阿富汗等地,也发展出具有异域特色的陶瓷工艺,并风靡一时。通过陆上与海上的贸易通道,中国的瓷器吸收了西域的特质,西方人也为中国陶瓷之美所折服,从此陶瓷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而东邻日本尤其深受中国陶瓷文化的影响,并发展出了极具自己民族特色的陶瓷文化和品类。本文摘自日本艺术史学者三杉隆敏的《陶瓷:粘连文明的泥土》一书,讲述了天目瓷及日本国宝曜变天目茶碗的故事,由澎湃新闻经“未读”授权发布。

平民陶瓷

人们把陶瓷表面的那层黑色或茶褐色的釉称作“天目釉”。天目瓷不仅在中国,在日本、泰国、越南和朝鲜半岛地区都很普通,是名副其实的平民陶瓷。尽管天目瓷属于优质瓷,但其产量要远远高于白瓷、青瓷和青花瓷。可以说,天目瓷的流行是一种向平民的回归。

“天目釉”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日本自镰仓时代起,有很多僧侣在浙江天目山的禅寺修行。茶碗是禅寺用来供奉佛祖的其中一种器皿,后来一些日本僧侣把它们带回了日本。

日本人对这种茶碗珍视不已,称之为“天目”,而茶碗上的那层黑色或茶褐色的釉则被称为“天目釉”,后来一传十,十传百,“天目”之名传遍世界。近年来,在欧美的陶瓷书刊中常见“Tenmoku glaze”一词,这里的“glaze”即是釉药的意思。

日本人把所有茶碗造型的天目瓷统称为“天目茶碗”。但在专业茶人眼中,天目茶碗的定义则有所不同:茶碗的开口要稍稍向下,表面要有小坑洼,看起来就像一道道沟洫,专业术语为“撇口”;碗的底足不能太平整,要稍向内倾斜,还不能太高。外形上满足上述条件的即是“天目茶碗”,至于茶碗本身是青瓷还是青花瓷就没有那么重要了。换言之,“天目”一词包含了釉药颜色和器物形状两层含义。

事实上,浙江天目山的禅寺里没有窑厂,天目茶碗的主要产地是浙江不远处的福建建窑,著名的建盏就产自那里。“盏”在中文里指的是小酒杯,但在日语中和“茶碗”同义。

1935年,密歇根大学的普卢默博士在考察建窑窑址时,发现天目茶碗的原产地在建宁府水吉镇(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四十多年前,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有幸听了一场普卢默先生的讲座。台上的普卢默像魔术师一样,从行李箱里拿出一片又一片用毛衣包裹着的陶瓷碎片,台下的我都看呆了。那些碎片颜色各异,既有烧得很好的,也有发生了窑变甚至生烧的,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那时候的我默默下定决心,以后也要像普卢默先生一样亲自到中国去考察窑址。

建窑窑址的考察结果表明,建窑除了碗之外基本不烧制其他器物。建窑碗烧制的标准尺寸是直径12厘米,小号碗的直径是8厘米,烧出来的碗主要用于日常,产量也很高。建窑生产的碗被寺院买入,当中有一部分后来被日本僧侣带回日本。日本茶人认为建窑碗在尺寸上最适合用来当茶碗,而且造型典雅,比其他茶碗更胜一筹,将其视如珍宝,只有在“台子点前”“贵人点前”这些特殊茶道程序中才会使用。

还有一种天目茶碗的独特之处在于,碗身上那一道道竖条茶色细线状纹饰,看起来像帘子一般。中国人把这种茶碗称为“兔毫盏”“兔毛斑”或“黄兔斑”,取其像兔毛一样柔软纤细之意,在日本被称作“禾目”。

最近的研究结果显示,除了建窑之外,福建的建瓯县(今建瓯市)、泰宁县、松溪县、崇安县(今武夷山市)、宁德县(今宁德市蕉城区)、光泽县、建宁县、福清县(今福清市)和泉州等地,甚至广东的一些瓷窑都烧制过兔毫盏。北宋时期的景德镇也烧制过一段时间的天目釉小碗,我曾在湖田窑找到了一些碎片。综上可知,天目瓷并非特殊的陶瓷。

天目釉

我们此前曾多次引用《天工开物》中的内容,里面对制作釉药记载如下:“凡锈质料随地而生,江、浙、闽、广用者蕨蓝草一味。其草乃居民供灶之薪,长不过三尺,枝叶似杉木,勒而不棘人。陶家取来燃灰,布袋灌水澄滤,去其粗者,取其绝细。每灰二碗参以红土泥水一碗,搅令极匀,蘸涂坯上,烧出自成光色。”

蕨蓝草是一种无刺的蕨类植物,常见于中国的华中、华南地区的山区。虽然名字里有个“草”字,实际上长得很高,燃烧后的灰烬可用作釉药的原料。蕨蓝草灰不同于北方的木灰,《天工开物》中记载其可与含有铁元素的红土混合。最近,矾土因为被发现含稀有金属元素受到人们的关注。蕨蓝草灰和这些土混合后调制出的釉药,因含有铁、锰和其他稀有金属元素,从而呈现出黑色或茶褐色的颜色,这是天目釉最常见的底釉。由此可见,它并非珍稀奇特的原料,而且矾土在中国也是随处可见的。

天目釉中的铁元素越多,成色就越接近黑色,反之,则呈茶褐色。有一种天目釉的成色很像熟透了的柿子,而且是熟透之后又放了一段时间的那种茶褐色,日本人把这种天目釉称为“柿天目”。

上文中提到的兔毫盏所用的天目釉就包括多种不同含铁量的釉种,含铁量不同,成色也不同。例如,定窑天目和河南天目上有一些斑驳式样的花纹,看起来像用毛笔胡乱涂画上的,这种花纹称为“铁锈纹”。又如把槁灰、高粱灰、豆灰与铁釉按比例涂在不同的部位,从而呈现出鳖甲色的花纹,这种茶碗称为“玳瑁盏”。

如今的陶瓷业把扬州等地的民间剪纸工艺都用上了。他们画图时,先在茶碗上涂一层黑色釉药,然后贴上凤凰、梅花和带有“吉祥”字样的剪纸,覆上鳖甲色的釉药,晾干后撕掉上面的剪纸,再入窑烧制,这样就能得到和剪纸一样的花纹了。另外,如果器身上涂的是褐釉或白浊釉,贴上剪纸之后,再会覆上含铁量较高的黑釉,晾干后无须撕掉剪纸,可直接入窑烧制,剪纸非但不会被烧成灰,反而变成一道黑色花纹被定格在陶瓷上。如果用树叶来代替剪纸,烧出来的瓷碗更受茶人们的欢迎,它们被称为“树叶天目茶碗”。

由于这些茶碗产自江西吉安县永和镇,所以我们称之为“吉州窑”。唐末五代时期,吉州窑主要烧制白瓷,尤其是凤凰头饰的瓷壶最具特色。到了南宋时期,建窑的陶工搬到了吉州窑,当地的天目瓷产量大增。吉州窑白瓷是唐代至五代期间的古物,天目釉玳瑁盏的时代则更靠后,属于南宋时期的器物。我想就铁与釉药的话题再多说一点。釉药的含铁量越少,成色就越接近黄褐色,明弘治年间的黄釉就是含铁量少的釉种。后来人们调釉时混入了矿物锑,调出来的釉药则呈深黄色,如果其中含铁元素的话,黄色会稍淡一点。

如果含铁量较少,仅占1%~2%,烧出来的就是青瓷。但是正如我们在青瓷一章中所说,由于还原反应的程度不同,青瓷的颜色从褐色、草绿色、粉青色到青绿色,各不相同。此外,时代和产地不同,成色也各有差异。混有金色的褐色青瓷被称为“金青瓷”,印度尼西亚的古董商把这种青瓷说得异常珍贵,价格也十分昂贵,其实它们是失败之作,和黄金也没有任何关系。

制作釉上彩时还会用到一种含铁元素的红色颜料,这种颜料不在釉药之中。据说,柿右卫门倾注了很大心血才从精炼氧化铁中调制出适合的柿红色。由此可见,陶瓷的色彩和铁元素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曜变天目茶碗

日本的国宝曜变天目茶碗,在这里,我是一定要提的。如前所述,福建建窑烧制了大量茶碗,当中有一些在窑炉中偶然间产生了美妙的变化,形成了犹如夜空中七色星辰般的花纹。因为这种变化是在窑炉中产生的,故称为“窑变”,后被误传为“曜变”。

据室町时代的《能阿弥相传集》中记载,曜变是天下稀有之物,尤其是豹皮色(指斑纹),乃建盏中最优。《君台观左右帐记》中也有记载,曜变是建盏中的极品,世上再无茶盏可与之相比,漆黑的器身上泛着点点星光,颜色黄白相间,既有颜色稍深的,也有琉璃般的浅色,看上去如缎锦一般,价值连城。可见曜变天目茶碗之美直击日本人的内心。

大正七年(1918年),静嘉堂以16.8万日元的高价从东京美术俱乐部购入曜变天目茶碗。由于这个茶碗原是稻叶家的传家宝,所以现代人称其为“稻叶天目”。以当时的物价水平竟能卖出这个高价,可见天目茶碗是多么受欢迎。京都的大德寺龙光院、大阪的藤田美术馆及东洋陶瓷美术馆也藏有曜变天目茶碗,但无一例能超越稻叶天目。

曜变产自建窑,人们当初想要烧的是兔毫盏,结果偶然间发生了一些意外,反而烧出了星辰般的花纹。中国陶瓷业的发达是建立在无数次实验和机缘巧合之上的,人们有意识地寻找新材料,调制特别的釉药并批量生产。那个时代没有今天的科学分析技术,人们只能慢慢摸索,积累经验,最终谱写出一部伟大的中国陶瓷史。可是,建窑没有实现曜变陶瓷的批量生产。或许他们在尝试了几次之后,还是没能解决技术上的难题。另外,还有一种可能是虽然曜变的成色很美,但是依旧被视为失败之作,未能得到重视。

日本藏有四件曜变天目茶碗,中国国内却一件都没有。我认为中国人肯定也觉得曜变天目的成色是美的,所以他们才没有弃之不顾。不过,假如他们真的觉得曜变天目的成色很美,那么建窑肯定在某段时间也专门烧制过这种陶瓷。就像釉里红这种含不稳定铜元素的瓷器在一开始也失败了很多次,随着技术的进步,直到清代才慢慢稳定生产。

由能阿弥和相阿弥合著的《君台观左右帐记》是探索日本室町时代人们对艺术品理解的重要参考文献。书中把天目分为曜变、油滴、建盏、乌盏、鳖盏、能皮盏和灰被七种类型。在前文中我们说过,中国出口的生烧青瓷中包括不合规格的劣质天目茶碗。但是把灰色的生烧陶瓷命名为“灰被”,而且对此爱不释手,这事只有日本人能干得出来。

“油滴”一词在书中出现过几次,其实它也是窑变的一种。锰是主要元素,混合了铁和钴,烧制时形成的结晶散落在茶碗上,呈现出银色的美丽斑点。遗憾的是,建窑未能批量生产这种油滴釉。不过山西怀仁窑和山东博山窑成功实现了油滴釉的批量生产,掌握了人工控制釉药和烧制技术。

《陶瓷:粘连文明的泥土》,[日]三杉隆敏著,吴昊阳译,未读·北京燕山出版社2020年5月。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