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文化

张学良、巴金、金庸题签,汪观清“百牛封”捐赠上海档案馆

106件“百牛封”上,既包括张学良、陈香梅等历史人物的题签,也包括赵朴初、费孝通、南怀瑾、王元化、王世襄、饶宗颐等学者;巴金、季羡林、金庸、柯灵、等文化名人,还有程十发、贺友直、刘旦宅等画家的题签。

106件“百牛封”上,既包括张学良、陈香梅等历史人物的题签,也包括赵朴初、费孝通、南怀瑾、王元化、王世襄、饶宗颐等学者;巴金、季羡林、金庸、柯灵、等文化名人,还有程十发、贺友直、刘旦宅等画家的题签。

2021年2月5日下午,上海九旬画家汪观清先生“百牛纪念封”(下简称“百牛封”)捐赠仪式在上海市档案馆(外滩馆)举行,106件贴盖香港回归前后邮票和邮戳的水墨牛、与持续十余年邀请当代名人题签的珍贵手迹构成的信封入藏上海市档案馆。

汪观清在捐赠仪式上说,“百牛封”24年一直在自己身边,百余人参与,跨了世纪。上面不少题签的名人也是自己的老友,每次翻看都像再次握起老友的手。之所以选择捐赠给上海档案馆,一来是和上海档案馆有缘,在接触中也看到了档案馆对档案文献的悉心收藏;再者,这也是“物归物主”,1997年的牛年,自己以“百牛封”记录下了香港回归的重要时刻,如今这份文献放在档案馆保存也是合适的,全家四代21个人都赞成。

汪观清捐赠“百牛纪念封”给上海档案馆

汪观清捐赠“百牛纪念封”给上海档案馆

捐赠仪式上,九十高龄的汪观清介绍了“百牛封”创作背景及相关趣闻轶事,并接受了市档案局(馆)长徐未晚颁发的收藏证书。展厅现场,汪观清抚摸着儿子制作的存放“百牛封”的楠木盒子,似有万言。上海市档案馆工作人员也欢迎汪老常来看看“老友”。

“百牛封”要追溯到1997年,那是一个牛年,也恰逢香港回归。那年年头,在海外生活了七年的汪观清回上海生活,时任上海图书馆副馆长陈燮君邀汪观清在刚落成的上海图书馆做开幕首展。当时,邵洛羊、赵宏本、顾炳鑫、贺友直、刘旦宅、华三川、郑家声、乔木、戴敦邦、王康乐、吴青霞等汪观清的乡亲故友都参加了开幕式。

开幕式上,有一位“粉丝”走到汪观清面前,拿出一个贴有牛年的生肖邮票的信封请他签名,这启发了汪老,“我自己是画牛的画家,恰逢牛年,又碰上香港回归,几个元素一结合,制作庆回归百牛封的想法就这么诞生了。”“我设想定制一百份信封,百年梦圆嘛!配上我的水墨牛,再请各界名人在信封上题诗、签名。信封以7月1日零时为界,50份上面留港英当局的邮票和最后一次使用的邮戳,另50份留中国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首日封,以此记录和纪念这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汪观清说。

儿子为汪观清制作的存放“百牛封”的楠木盒子

儿子为汪观清制作的存放“百牛封”的楠木盒子

全家总动员,制作庆回归百牛封

“制作庆回归百牛封”的想法很快得到了其家人的响应,全家人群策群力,开始了这项“事业”。

汪观清首先向熟悉的、家乡徽州的宣纸厂定制了带 “97香港回归纪念” 水印的特制纸。宣纸通过擅长装帧设计的小儿子汪大刚之手,成为了具有质感的信封,之后再在信封上创作。

澎湃新闻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每个信封上都绘有一头神态各异的牛,它们中有温厚、有娇憨,有昂首前奔、身姿矫健、意气风发,也有眼神顽皮,自在惬意……这些牛的形态,全靠一支毛笔、一点墨汁完成,牛各异的姿态,变化均来自运笔的枯、湿、浓、淡、快慢、粗细笔墨和水的运用,在信封的方寸之间小中见大。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汪观清以连环画著称,他的《红日》、《斯巴达克》等作品伴随着几代人的成长。尽管在1959年和应野平合作《万水千山》,以及当时同老先生的一起搞创作,让他懂一些中国画的笔墨关系,但要说理解笔墨,还得说到朱屺瞻。

那是1983年,第五届全国运动会在上海召开,需要一些作品祝贺盛会。当时汪观清画了两头斗牛,去朱屺瞻家请教。“当时朱屺瞻住在巨鹿路的景华新村,我上下班骑自行车路过,经常遇到朱屺瞻拎个篮子、拄着拐杖散步,篮子里还会酒瓶醋瓶之类的。看到我画了这张画,他说,‘寓意很好,我写字吧。’于是写下了标题‘勇则胜’,并落款 ‘某年某月祝贺全运会召开,汪观清画牛朱屺瞻合作’。后来这幅画挂在了上海体委。” 汪观清回忆。

汪观清、朱屺瞻《勇则胜》,1983年

汪观清、朱屺瞻《勇则胜》,1983年

在与朱屺瞻的交往中,汪观清也得到不少感悟,尤其记得朱屺瞻画兰花,说着汪观清模仿起当时朱屺瞻的用笔,“就像这样,一根线条、两根线条……我初看上去,怎么不太像兰花叶子呀?我喜欢看他的线条之间穿插,这支笔蘸一点水,再蘸点藤黄,点花蕾,再用小笔蘸焦墨,点几点化开来,湿润润的对比,很亮,淡墨中有一点藤黄。朱屺瞻却说‘这叫白相相,瞎遢遢’。”

汪观清与朱屺瞻先生为庆祝全国第五届运动会胜利召开合作斗牛图《勇则胜》。

汪观清与朱屺瞻先生为庆祝全国第五届运动会胜利召开合作斗牛图《勇则胜》。

由此汪观清渐渐开始体会中国画的要义,加之自己在新安江边长大,本身对牛很有感情,且家中几代都有属牛的,不知不觉中从画牛中摸索到中国画的门道。并借由“永字八法”揣摩绘画中的书法用笔,从而“写”出牛的造型和精神。

汪观清,《击角歌商》(三十老翁赞牛图)

汪观清,《击角歌商》(三十老翁赞牛图)

汪观清画牛,也与他的成长和家人有关。据汪观清次子汪大伟说,“父亲曾被下放到黄山练江牧场放牛。正是在这期间,父亲对牛有了细致的观察,开始拿起笔来画牛。改革开放百废待兴,画家们百感交集,拿起画笔抒发心头激情,连环画家都往国画转型,于是父亲开始用毛笔‘写’牛,他读帖、看碑,从颜真卿、怀素的笔意中提炼出自己的画法。加之,我家四代人中,我的奶奶、姑姑,哥哥和我女儿都属牛。父亲画牛,常常笔下寄托的是对家人一份深沉的爱。”

据介绍,此次捐赠给上海市档案馆共106件“百牛封”,原计划是五十份画回首牛,为1997年6月30日港英当局的邮封准备;五十份画奔牛,为1997年7月1日的首日封准备,画奔牛,是想寓意回归后的香港前途光明,未来美好。但实际画了超过一百张。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信封画好,交给在深圳工作多年、熟悉深港环境的小女儿汪幼玲,请她带着信封赴香港购买邮票,加盖邮戳。据汪幼玲回忆,97香港回归是百年不遇的盛事,很多香港人和各地的集邮迷都非常珍视机会,买纪念邮票,加盖纪念邮戳的人很多,排队的人龙一眼望不到尾。当时她想了很多办法,请到不少朋友,通宵排队购买邮票。买到后,立即贴在信封上,因为信封是宣纸而且已经画好了牛,她们粘贴时格外小心,然后接着排队、盖邮戳。每完成一道程序,就用塑料纸裹好保存。最后带回上海、回到汪观清手中时,依旧塑料纸,小心翼翼地包着。

汪观清(左二)与女儿汪幼玲(左一)、童世平(右二)、陈燮君(右一)在展览现场

汪观清(左二)与女儿汪幼玲(左一)、童世平(右二)、陈燮君(右一)在展览现场

持续十年,百人题签,牛年捐赠

全家参与,于1997年7月完成了信封的制作、绘制,邮票邮戳等工作。然而,这只是一个开始,106件“百牛封”上,每件都有名人、名家的题签,而且参与题签的个个大有来头,包括张学良、陈香梅等历史人物、赵朴初、费孝通、南怀瑾、王元化、王世襄、饶宗颐、杨仁恺、顾廷龙等学者;巴金、季羡林、柯灵、萧乾、华君武、草婴等文化名人;还有程十发、陈佩秋、黄苗子、丁聪、顾炳鑫、刘旦宅、贺友直等汪观清的多年挚友。展览中张学良的题签“百牛封”被单独悬挂,这是张学良百岁生日当日所写。

展览现场张学良所写“百牛封”

展览现场张学良所写“百牛封”

回忆整个题签的过程,第一个签名的是学者冯其庸,他在7月1日奔牛信封上赋诗:“国耻百年一旦消,山河万里入衿袍。长城绝顶望乡国,佳气神州日日高。”这件牛封也成了后来百封的范本。

冯其庸题签的“百牛封”

冯其庸题签的“百牛封”

其中有几位先生的签名,让汪观清记忆犹新,比如赵朴初先生签名是托陈燮君代办的,陈燮君后来和汪观清讲,他拜访赵老时,谈完公事,婉言提及百牛封一事,询问可否题签。赵老欣然应允,说:“这是好事情啊!”又说,他为香港回归写过一首诗,也抄录在上面吧。说罢要写,但一时找不到诗稿,便说将信封放下,等秘书回来找出诗稿,他再誊抄。看当时的情景,也只好如此,但陈燮君有点不放心,担心事情会否因此搁置。正在踌躇之际,已经出门办事的秘书恰好折返回来,当即铺纸研墨,陈燮君当天就将赵老的题签带回来了。

赵朴初题签的“百牛封”

赵朴初题签的“百牛封”

赵朴初先生在信封上写有:“归。百载阴霾逐浪飞。香水海,共仰五星旗。华。吾土庄严还到家。港人治,月耀紫荆花。庆祝香港回归,调寄归字谣。赵朴初”

另一件颇为难得的是巴金先生,当时因为年事高,巴金已经不参加任何社会活动了,家人也尽可能屏蔽掉他的一些应酬。但汪观清觉得,巴老作为上海文化的泰斗级人物,不能缺了他的签名。但动了不少脑筋,都没能如愿。后来朋友建议,请巴金基金会的宗福先秘书长帮忙,宗先生很热心,考虑到巴老和他的花匠师傅特别谈得来,约上花匠师傅同去华东医院看望,趁巴老开心时完成了签名的拜托。

巴金签名的“庆回归百牛封”

巴金签名的“庆回归百牛封”

香港作家金庸的题签是最后一个收到的,也是汪观清委托香港的一位学生代转,几经周折,在《百牛封》画册付梓印刷的前几天,查先生的墨宝姗姗来归,成为整个“工程”的封笔之作,前前后后持续了10年。百余位名人不仅签上自己的名字,而且围绕香港回归,写下了许多感人的话语。如今再看,其中不少人已经作古,但百牛封作为一个留念,留下了他们的墨迹,也留下了当年他们对香港回归的美好祝愿。饶宗颐写下“合浦珠还”,华君武以“香港回归,亿众欢腾;世纪之辱,今日得清;祖国强大,乃是根本”抒怀,贺友直画下小平同志,并写下“伟大构想,辉煌成果”……汪观清回忆说,当时给贺友直的是“命题创作”,希望他不单单要写字,还要画画。当时贺友直已经年近80,但依旧以雄厚的笔力、白描的线条画下人物。在同一展柜中,还展出了汪观清的老友程十发、刘旦宅、陈佩秋题写的“百牛封”。

程十发、贺友直、刘旦宅、陈佩秋题签的“百牛封”

程十发、贺友直、刘旦宅、陈佩秋题签的“百牛封”

也有一些写了描写了汪观清笔下的牛,比如启功先生的“化日羊毫笔,清波水牯牛。海天同一色,滚滚向前流”,黄苗子“不肯种田不服劳,偏偏生肖属黄牛。”

启功题签的“百牛封”

启功题签的“百牛封”

2009年,又是一个牛年,在“百牛封”上签名的人早已超过了一百,《汪观清画百牛纪念封珍品集》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一牛一封,一画一书。那年国庆,《汪观清百家百牛翰墨珍品展》在金茂大厦举行,展出的便是1997年为庆祝香港回归用纪念封形式创作的100多幅“牛图”,那一年汪老78岁。

王世襄题签的“百牛封”

王世襄题签的“百牛封”

12年后,90岁的汪观清依然精神矍铄,在牛年春节到来前夕他将“百牛封”捐赠给上海市档案馆,徐未晚在致辞中表示,汪观清手绘的106头水墨牛,动态不一,神态各异,是其艺术才华的集中体现。106位中外当代名人的珍贵手迹,记录了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汪观清作为老一辈海派画家孜孜以求、与时俱进的艺术精神和热爱生活、关注时代的家国情怀令人钦佩。

这也是汪观清第四次在牛年办展,第一次是1985年的深圳,此后是1997年的上海图书馆新馆展厅、2009年的金茂大厦的“汪观清百家百牛翰墨珍品展”,以及2021年的外滩的上海档案馆。汪观清说,每个牛年,都让他感到与社会脉搏相连,庚子鼠年的不平凡,也让人对牛年充满期待。

汪观清以《击角歌商》中的牛为参照,制作泥塑小稿

汪观清以《击角歌商》中的牛为参照,制作泥塑小稿

在牛年春节到来之际,汪观清的“牛”从平面走进了空间。近日,一尊长达2.4米的大型铜雕牛《金牛迎春》在人民广场地铁站中心广场与南来北往的乘客一道送庚子,迎辛丑,让牛的精气神为更多的人感知。

上海人民广场地铁站的大型铜雕牛《金牛迎春》

上海人民广场地铁站的大型铜雕牛《金牛迎春》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