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书评

哪些书的结局,让你出乎意料?

好的结局往往能为一本书增添不少光彩。无论是作者精心设计、步步伏笔、到最后真相大白,亦或者是行文至最后却惊人反转,文字的魅力常常存于其造就的未知与无限里。

好的结局往往能为一本书增添不少光彩。无论是作者精心设计、步步伏笔、到最后真相大白,亦或者是行文至最后却惊人反转,文字的魅力常常存于其造就的未知与无限里。在你所有的阅读中,是否有哪本书的结局让你觉得出乎意料,又是因何让你有这样的感受?

兔七七:

在最近读的书中,江户川乱步笔下的短篇小说《人间椅子》的结局是令我感到最出乎意料的。

江户川乱步短篇小说集《人间椅子》

江户川乱步短篇小说集《人间椅子》

故事起于一位名叫佳子的太太在清晨收到了一封信件。佳子身为一个声名在外的作家,经常收到倾慕读者的信与稿件投递,但这封信却有些不同——它是一封自白信。一个自称为椅子工匠的陌生人,用无法自拔却令人颤栗的缠绵语气,倾诉了他是怎么计划打造出一个可容人形的椅子并藏于其中,又是怎么辗转经历了几任房主的变迁,直至爱上了经常坐于一椅之隔、拥有柔软身躯的房主太太——佳子本人。在信件的最后,他发出热烈的祈愿,希望能与佳子本人见面。到此,猎奇与恐怖的氛围就此营造,女仆递来了第二封笔迹相同的信件。正当我与佳子太太一同不寒而栗,不知这个极端的工匠将会采取怎样的行动来继续他的爱意时,信中却询问佳子是否有被其创作触动,又可否指点一二。故事到此结束。可以说,在第二封信件内容出现之前,我完全没有想到这封信件的目的还有第二种可能性。然而这个结局又看上去并不那么单纯——虚构的“是”与“不是”,都无从言说了。这一微妙而无真正解的结局,令我至今仍感到难以想象、出乎意料。

善长:

说到出人意料的结尾,自然绕不开欧·亨利,他的短篇向来以“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结尾为人所知。这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警察与赞美诗》这一篇。

《欧·亨利短篇小说选》

《欧·亨利短篇小说选》

小说主人公苏比是一个街头流浪汉,每到冬天,露宿街头的他就会冻饿难捱,多年来,他都会在冬天来临前犯一些小罪,被抓到布莱克威尔监狱中过冬,监狱里提供食宿,是绝好的过冬场所。这次也不例外。但他这一次的犯罪计划却屡次碰壁。第一次他打算吃白食进监狱,结果刚一入门就因为破烂的裤子和鞋子被侍者赶了出来。第二次他砸了一家铺子的玻璃橱窗,但警察不相信他是罪魁祸首。第三次他总算吃了白食,结果店家只是摔了他一跤。第四次他企图当街调戏姑娘,结果那姑娘原来是个妓女。第五次打算扰乱治安,结果警察反倒替他打了圆场。第六次偷了把伞,结果反倒因为态度恶劣被当做了主人。总之,他入狱的计划总是被各种破坏。故事的结尾,他去到一家教堂,被赞美诗感化,正当他雄心壮志,决心改过自新找工作时,警察却发现了他,并把他送进了监狱。

整个故事非常离奇,令人印象深刻。《警察与赞美诗》的故事不仅体现了欧·亨利一贯的社会批判意识:一心作恶却屡次逃脱法网,决心悔过却无故被抓,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美国严重的贫困问题。更深刻的一面,则是体现了人生处境的绝望与荒诞。结尾,欧·亨利用大段文字写了苏比因赞美诗而重拾人生信心的过程,读者的心情仿佛也随之雀跃,然而故事立刻急转直下,苏比再次入狱,绝望就在希望刚刚萌生之时降临,人生的荒诞令人为之一叹。

小胖丁:

在阅读过的书中,我认为推理小说的结局往往会让人觉得出乎意料。而最近读过的推理小说里,最让我感到惊讶的则是陈浩基所写的长篇推理小说《13·67》的大结局。

《13·67》(修订版)

《13·67》(修订版)

本书围绕着香港警署,以警署中出色的师徒二人关振铎、骆小明为主要角色,以单元剧的形式、倒叙的写法,书写了六个故事。全书以骆小明侦破豪门家族谋杀开启,中间经历了黑道厮杀、警匪勾结等诸多风风雨雨,最终合于关振铎年轻时失落的转身里。该书不仅局限于破案,在推理的同时展现了香港社会的历史与风貌,也将作者心目中一代香港警员机敏、正义、勇敢、伟大的形象深度刻画。我认为这本书除了每一个单元的故事结尾都给人适当的惊喜外,最绝妙的一点是通过倒序的时间层层深入,一步步抽丝剥茧。关振铎作为可被“封神”的神探警员,第一单元中已因年迈躺入绝症的病房,在骆小明悲伤又不得已的破案决策里,由俞氏、阮氏家族豪门恩怨的主角之一管家棠叔注射致死物而死去。而当故事进行到最后一个单元时,视线却一转,以一个普通香港小市民“我”的口吻,书写了在党派纷争、香港回归等政治议题下,警员阿七与极具探案天赋的“我”刺激而惊险的破案一天。虽然共同侦破了案子,一天看似圆满结束,可由于阿七不相信关进狱中的反党而拒绝与其见面,最终导致掩埋的炸弹未能及时清除,数位儿童丧生,这一切都被“我”看在眼里,却不被世人所知。在阿七邀请“我”加入员警的队伍时,“我”和盘托出了一切,并为员警未能真正保护人民的生命而表示了失望与拒绝,最终阿七失魂落魄地离去。在“我”正为言重而感到后悔,准备下一次见到阿七请他喝杯可乐时,“我”得知了名叫关振铎的员警阿七已经升职调走,而“我”那姓阮的大哥,给他和阿棠——就是“我”,找到了份在俞氏家族的好差事。一切由此开始,又由此结束。不知“我”会否知道,多年后亲手杀死的,正是还欠一杯可乐没请的阿七?冥冥之中的分岔路,极强的命定感,绝妙的闭环,铺在了香港几十年来的浮浮沉沉里。我相信,每一个读者,在读到结局时,都不得不为这一设计而动容与慨叹。

猴人王:

首先想到的是麦克尤恩的《甜牙》。刚开始阅读时,很容易觉得这是一个寻常的间谍故事,只不过其中掺杂了一些爱情元素。女主人公塞丽娜是一位热衷读小说的大学生,她进入间谍组织,并参与了一项旨在接近并资助那些在意识形态上符合英国利益的小说家,并引诱他们加盟这个组织的行动——“甜牙行动”。也正如惯常的情节走向那样,塞丽娜在接触目标对象黑利的过程中,逐渐爱上了他。但塞丽娜的身份也难以继续隐藏,暴露后,她与黑利的关系也因为最初的不诚实而变得扑朔迷离。

《甜牙》

《甜牙》

整个故事最令人难忘的是它的结尾,甚至某种程度上,结尾扭转了整个故事的结构,扭转了读者此前对于整个故事的全部理解。也因为这一结尾体现出作者的精妙构思,而大大提升了整部小说的评价。总之,我们似乎可以理解间谍故事的最后来个反转,比如故事的双方其实是双向间谍,被接近者早已心知肚明,但你是否会从故事的一开始就怀疑叙述者的真实?尽管虚假叙事者已经成为现代小说创作中常见的手法,但通常我们还是会眼前一亮。尤其是读到最后,你会发现,这部小说中不仅穿插着许多黑利创造的小说,即所谓“戏中戏”,甚至小说本身也可能成为叙事,实际上是一个“戏中戏中戏”的结构。我故意说得有些含混,看过小说的朋友自然懂,如果没看过,那么也不算太过影响阅读体验,很推荐大家阅读。

师君:

我想到了托妮·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结尾在情节上并不算意料之外,但她的处理方式,确实让我印象深刻。

《最蓝的眼睛》

《最蓝的眼睛》

《最蓝的眼睛》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妮·莫里森的处女作,这部小说是一部关注女性和种族问题的小说,讲述了一个黑人女孩渴望一双象征白人审美的“蓝眼睛”,她在悲剧性地被父亲强奸之后彻底崩溃,幻想自己拥有了一双“最蓝的眼睛”的故事。除了小女孩的悲剧故事,这部小说中还穿插了女孩的父母年轻时的经历,黑人面对的歧视,白人主导的审美,都在故事中有所体现。

故事的尾章,在结束了主干情节的叙述后,作者先是安排了一大段叙述者“我”和被性侵迷失自我的女孩的对话,这段对话将女孩的创伤反应、溺于幻想写得非常真实。之后作者以“我”的口吻反思了悲剧发生的原因,这一段也是令我印象最深刻、最被其力量震撼的段落。她告诉读者,歧视和悲剧的原因不在于他们个体,而在于我们共同身处的这片土壤。

“如今,当我看见她在垃圾堆里搜寻——搜寻什么呢?被我们谋杀的东西?——我会说当年我并没有把种子埋得太深,过错在于土壤,在于我们小镇的土地。现在,我甚至认为那年全国的土壤都对金盏花怀有敌意。这片土地对某些花卉来说,生存条件太过恶劣。某些种子无法获得养分,某些植物不会结果,当土地决意展开杀戮时,我们默许了,说什么受害者无权生存。当然,我们错了,然而这无关紧要。已经太晚了。至少在我家乡的边缘,在我家乡的垃圾堆和向日葵中间,一切都太,太,太晚了。”


一个精彩的结局,总会让人回味无穷。所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通过大家的小调查,我们也都能看到读者怎样在作者精妙建构的世界里一步步走向迷宫的终点,又是怎样恍然大悟、拍案叫绝。大家的阅读经历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结尾呢?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