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书讯

从这本书里,一窥上海“洋泾浜”的历史与风景

洋泾浜是上海人耳熟能详的语汇。虽然河浜早在20世纪初便已被填筑为宽阔的大马路,但它在上海城市中的历史文化内涵,却不因时光而褪色。

洋泾浜是上海人耳熟能详的语汇。虽然河浜早在20世纪初便已被填筑为宽阔的大马路,但它在上海城市中的历史文化内涵,却不因时光而褪色。

6月11日,扬子740读书会“觉醒时代的闪耀群星”夜读活动暨《洋泾浜北边:历史与风景》新书发布会在上海扬子饭店举行。著名表演艺术家梁波罗、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特约研究员陈祖恩与上海城市考古创始人徐明到场,带领南京东路街道的50余名社区白领共同感受洋泾浜北边的文化。

青年白领通过诵读走进洋泾浜的历史

青年白领通过诵读走进洋泾浜的历史

近代历史上的“洋泾浜北边”是充满了烟火气息的多功能近代化城市生活区。其以四马路(福州路)为中心的地带,更是书局、报社林立,近现代许多文人在此活动。又有泰戈尔、杜威、罗素、萧伯纳、爱因斯坦、马可尼等世界名人到访这里。他们的到来,丰富了上海都市文化的面貌,也使中国的思想文化界接触到了世界的各种思潮。这些名人正如璀璨的星辰,流转在历史的夜空,在洋泾浜北边留下了自己的光辉轨迹。

洋泾浜,黄浦江支流。明清时期,这条小河是上海县城北门外护城河以北的第一条河流。上海开埠以后,英法租界陆续开辟,洋泾浜介于英法租界之间,成为界河。

在租界划定的最初几年,洋泾浜的北边,新洋房、大仓库,如雨后春笋耸立起来,但法租界区还保留着中国城郊的面貌。那时,居民用水都在苏州河、洋泾浜中汲取,早晚两潮上涨,相率而往,洋泾浜上的带钩桥、郑家木桥,均为取水要道。那里附近的道路,全用碎石砌成,既可防汲水者滑倒,又可免道路因水淋而坍坏。福建路因连接苏州河、洋泾浜的南北两个水道,全用碎石砌成,因而称石路。

1914年,英法租界因浜水污浊,有碍卫生,且浜上架桥,交通上也不便,遂决定填浜筑路,是年6月11日动工,至翌年完成,为当时上海最宽的马路。路以英王爱德华七世之名命名,中文译名为爱多亚路,即今天的延安东路。因原洋泾浜的河道弯曲,爱多亚路建成后,马路亦蜿蜒延伸,成为上海道路最初主要由水路形成的例证,对于上海交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洋泾浜北边,居民住宅鳞次栉比,街角的烟火气旺盛。都城的钟楼,弄堂里的旅馆,杏花楼的欢宴,竞争中的天蟾舞台,慈善团体仁济堂,富庶地段的菜场,无不体现着市民生活的兴盛。英国总会、仁济医院、三井洋行、格致书院,无不是上海的风气之先。

如今,来上海参观的游人站在外滩天文台边,大都会向北观望,陶醉在沪上特有的江天相连的绿地、万国建筑群的景色中,很少有人会回望逶迤曲折的延安东路,追忆洋泾浜的传奇历史。而所谓海派文化,正是起源于洋泾浜的中外交流,从无中断的融合与进化造就开放宽容的性格,正是海派文化真实之根骨。

陈祖恩、徐明对谈

陈祖恩、徐明对谈

在《洋泾浜北边:历史与风景》中,作者精心择取西藏路以东至外滩、延安东路(旧时洋泾浜)以北、汉口路以南的20处著名历史建筑、重要文化地标,描绘近代上海市民的都市生活以及他们所创造的充满烟火气的海派文化。

在现场的诵读环节中,表演艺术家梁波罗带领青年白领们一起诵读,走进这段历史,在文字中回顾了洋泾浜的传奇历史。泰戈尔《生如夏花》、徐志摩《难得》、《云南路上的秘密机关》……白领们所诵读的文本,或是出自造访洋泾浜北边的诗人、音乐家之手,或是描述地下党员在洋泾浜北边的艰苦奋斗,既有歌颂爱情与生命的诗歌美文,又有革命先辈对秘密机关工作的回忆。

据悉,本场活动也是扬子740读书会的第二场活动。上海人民出版社、南京东路街道和上海扬子饭店(扬子精品酒店)三方依托该读书会为平台,将不断推进社区共建、文化共享,打造能吸引社区年轻人,能发扬街区独特历史底蕴,能促进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进一步深化传播的文化社交平台。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