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文化

织绣“非遗”丰富,学者提出以上海棉纺织技艺为中心联合申遗

从元朝黄道婆改良棉纺织技艺起,上海松江便成为中国棉纺织业的中心。

从元朝黄道婆改良棉纺织技艺起,上海松江便成为中国棉纺织业的中心。1890年,中国第一家棉纺织厂“上海机器织布局”投产使用,棉纺织业走向大规模工业化,上海被称为“纺织之都”……

如今回望数百年的辉煌历史,哪些织绣工艺可以代表上海? “遗产日”前夕,6月11日,“锦绣前程·上海匠心——上海织绣技艺与创意精品展”开幕式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北校区博物馆展厅开幕。上海土布、上海绒绣、莘庄钩针、三林标布等一批精品“非遗”织绣集体亮相。

华东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教授田兆元致辞

华东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教授田兆元致辞


开幕式上,华东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田兆元提到,希望以上海的棉纺织技艺为中心,联合江浙长三角地区的相关棉纺织技艺资源,联合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海土布、上海绒绣、莘庄钩针、三林标布……这些上海的传统织绣技艺,源头其实都在近千年前黄道婆的发明创造。它们是同根同源的文化传统,开枝散叶形成了不同的表现形式、”策展人之一、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游红霞介绍, 他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主题展,把棉纺织相关织绣技艺的“非遗”联合起来,促进大家相互交流,形成互鉴的平台。

绒绣文创包

绒绣文创包


展览分为三个部分。时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展览第一部分名为“织绣颂党”,展出与党、党的领导人、党领导下的幸福生活等相关主题的织绣作品。这一部分展品以上海绒绣为主。绒绣起源于欧洲,是用绒线在特制网眼麻布上进行刺绣的一种手工技艺,善于表现油画、国画、摄影等艺术效果,因而时常被作为大型装饰画使用。

“绒秀被称为‘东方的油画’,它是从西方传到中国,又被中国在地化、本土化发展,成为代表着海派文化海纳百川精神的一个特别典型的代表。”游红霞介绍。

表现长江宏伟的《万里长江图》就被悬挂与人民大会堂国宴厅,照片质感风格的《浦江两岸尽朝晖》展现了浦东改革开放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被悬挂于人民大会堂上海厅。展览中一幅《从石库门到天安门》结合上海绒绣与木刻版画,表现了中国共产党诞生地的历史贡献。

这一部分还有一幅黄道婆纪念馆提供的《我把党来比母亲》的织绣制作,以中国母亲花萱草黄花为题材,表现了上海织绣艺术工作者对于中国共产党诞生百年的深刻祝福。

土布纹样

土布纹样


展览第二部分为“上海匠心”,主要表现了上海以棉纺织技艺为中心的传统手工技艺的精湛技术与艺术。一架黄道婆发明的、明清时期流传下来的脚踏三锭纺机,体现了上海纺织技术的革新与创造,而其中镌刻的黄道婆雕像,面目慈祥,手捧乌泥泾被,身着华妆,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早的黄道婆传世图像。多匹上海土布沿着顶天立地沿着墙面垂挂而下,纹样各不相同,传递着手工织物时代的历史、情感与温度。几十年前,上海郊区还存在大量家庭织布,女孩子织出纹样不同的美丽土布,给自己添上一份嫁妆。这些土布多为几十年前的老布,很多是华师大民俗学研究所在田野调查之中收购而来。

华东师范大学博物馆展品收藏的三锭纺车

华东师范大学博物馆展品收藏的三锭纺车


第三部分为“国潮精品”,是黄道婆纪念馆、上海松江九曲创意工坊、上海黎辉绒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上海莘花工艺品有限公司、上海浦东三林标布馆选送的创意精品。随着年轻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日增,许多传统手工技艺获得了新生。展览中,传统的土布经过剪裁,变成了布偶娃娃身上的小裙子、大方实用的挎包、稚拙可爱的生肖玩偶;三林标布与刺绣结合,成为民俗风的挂件;上海钩针经过设计,勾出镂空风格纹样繁复的旗袍、油画色彩抽象风格的装饰画;上海绒绣缩小规模,绣在手包、卡包上,也别具风格……

钩针旗袍

钩针旗袍


“我们希望以上海的棉纺织技艺为中心,联合江浙长三角地区的相关棉纺织技艺资源,联合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华东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田兆元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头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最早传入我国的棉花,时间不晚于西汉中期。宋未元初时,棉花大量传入内地。“棉”字是从《宋书》起才开始出现的。那时棉花广泛种植,但棉纺织技术却仍难提高。

元朝松江乌泥泾(今上海华泾镇)的一位普通劳动女性黄道婆在中国使用棉花的历史上是一座最为重要的里程碑。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传授纺织技艺,二是革新棉纺织工具,三是推广棉花种植。

黄道婆于元贞年间从海南岛带回了黎族人民的纺织技术,将黎族妇女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先进技术应用于棉纺工艺,织出各种色彩鲜艳的奇花异草、飞禽走兽等图案花纹,并把这些技艺传授给家乡的姐妹们。在黄道婆之前,脱棉籽是棉纺织进程中的一道难关,她发明的轧棉车,使工效大为提高。另外,她创制三绽三纱脚踏纺车,减轻了劳动强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乌泥泾的棉纺织技术明显提高,生产的棉织品布质均匀,“乌泥泾被”更是远近闻名,乌泥泾一带和松江地渐成棉纺织业中心,历数百年而不衰。黄道婆去世时,乌泥泾人“莫不感恩洒泣泣而葬之”,并立先棉祠以祭祀。从此以后,上海松江便成为中国棉纺织业的兴盛地区,明朝时期松江仍是棉纺织业中心。

上海土布

上海土布


“在上海的诸多的文化资源中,棉纺织技艺具有突出的地位。在黄道婆改良棉纺织技艺之前,中国人穿衣的主要材料还是麻布。但棉布与麻布相比,更为轻软、舒适、经济,优势十分明显。可以说黄道婆的发明从元代开始改变了人们的衣着穿着方式。”田兆元说,黄道婆的功绩“衣被天下”、科技成就突出,上海的传统棉纺织技艺传承正是黄道婆当年的技艺,以上海为中心辐射到长三角周边地区,也依然流传着传统棉纺织技艺及相关衍生手工技艺。

目前,我国共有4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册),居世界第一。但还没有一项以上海当地文化资源为主导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田兆元觉得这是一件遗憾的事,“上海有这样的资源,应该将之挖掘出来。得到世界的承认,才能成为世界的文化遗产。上海要建设国际卓越城市,也需要这样一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曾经最大的棉纺织中心上海,如今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1项,嘉定区药斑布印染技艺、奉贤区土布染织技艺、青浦区土布染织技艺、浦东新区手工织带技艺、金山区土布纺织技艺、崇明区土布纺织技艺等6项市级非遗,形成上海传统手工棉纺织技艺类项目的蔚为大观。田兆元希望华东师范大学联合地方政府、黄道婆纪念馆和其他研究机构,整合上海目前的棉纺织非遗资源,再联合长三角地区,推动这一项目申报。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