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文化

哪些书是你看完后忍不住反复阅读的

贾平凹把读书总结成“三遍阅读法”,他说:“第一遍可囵吞枣读,这叫享受;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便要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你会有那么几本书反复阅读吗?原因是什么?

贾平凹把读书总结成“三遍阅读法”,他说:“第一遍可囵吞枣读,这叫享受;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便要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你会有那么几本书反复阅读吗?原因是什么?

印:

《红楼梦》是我自己都不知道读了多少遍的一本经典之作,然而每次读的方式都不同,有时一口气从头读到尾,有时会从某一个章节作为起点,有时是特地为了找到某个细节去读。在我看来,《红楼梦》其实就是一部中国人的百科全书,里面是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喜欢文学的、历史的、社会史的,甚至是心理学的、服饰的、美食的、经济的……你可以看到方方面面的知识,不同的人可以在里面寻找到不同的东西。当然,里面的角色塑造也很复杂,不同的人也会喜欢里面不同的人物形象,比如说有的人会喜欢林黛玉,有人会喜欢薛宝钗,那也有人会喜欢史湘云,喜欢邢佑,喜欢很高冷的妙玉等等。甚至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段读也依然会有新鲜的感受。像以前我很小的时候,差不多是小学初中的年龄段,我会不太喜欢林黛玉。我很诧异,为什么一天到晚都要悲春伤秋的,生活中有必要如此吗?因为那时候的我以为她和贾宝玉就是天生一对,将来在一起是理所当然会发生的事情,家族背景、人心叵测对于那时的我过于复杂,加上会受到一些民间故事大团圆结局的影响,我觉得他们俩是天生一对,既然如此,你为什么还要每天那么伤感呢?等到我再大了一点,到高中阶段,我才慢慢明白,没有那么的理所当然。贾母是她的外婆,她是去投靠的,寄人篱下看人脸色,没有所谓的理所当然认为表哥跟表妹会一定在一起,加上后面薛家的出现。但薛家的这种投靠和林家是不一样的,所以她会忧心忡忡。而且作为一个古代的女孩子,对于婚姻,没有大家族背景,无法争取,所以她会缺乏安全感,她怕会失去贾宝玉,贾宝玉对于她,可能就意味着全世界,林黛玉会觉得如果她不能跟贾宝玉在一起,那么她的生命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每天惶惶终日不无理由。加上林黛玉身边有一个那么优秀的薛宝钗,薛宝钗背后还有一个经济实力那么强盛的薛家,作为后盾在支撑她,那林黛玉的这种无依无靠的小卒,对于失去爱人的害怕、担忧以及身体上病痛的折磨,都让我完全开始理解这个女孩。

《红楼梦》

《红楼梦》

还有一本是《浮生六记》,个人很喜欢这本书。简单来说,这本书写的是一对小夫妻之间的家庭日常生活,常常会描写一些温馨可爱的瞬间,文中沈复在一连串的打击下仍然活得优哉游哉。我之所以喜欢,是觉得这纷纷扰扰的时代,现在的人在这样的都市生活里面,每一天可能都会过得非常的忙碌、非常的蝇营狗苟、非常的琐碎,也会为生活所迫变得非常的功利,很难停下来、静下心去想,去感受,哪怕你慢慢地抽出一点时间,朋友之间、情侣之间、夫妻之间喝杯茶,聊会儿天,谈会儿心,这样的一种时间和心境都没有,但是这些其实是生活里面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我会喜欢且不停地回味《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

蓝越:

我反复阅读的书之一是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在情感方面会考虑选择这本,因为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我目前遇到的情感观念最成熟的一本。反复翻阅,一方面可能是我个人的癖好;另一方面我会去思考其中故事的每个细节,我发现,我会在生活中遇到类似情节,当我开始不解,找不到头绪,我就会在这本书中找答案、找思路,给自己的生活做解答;第三个原因,就是这本书本身故事的结局是美好的,人天生对于美的追求会促使我反复去品味这种浪漫的过程,获得享受。

《傲慢与偏见》

《傲慢与偏见》

我就说说人物方面,这本书中多个人物、多个故事同时开展,形成比较。其中,人物不同的人生轨迹就会迸发出多样的思考,比如主人公伊丽莎白是个独立坚强的女性形象,和她形成对比的是她的妹妹和朋友,感情观偏情绪化——就是比较“恋爱脑”,过于感性。那个年代的人还是比较内敛守旧的,所以像私奔这种事情属于不可容忍的,但她出于对欲望的满足,一意孤行。而她朋友的爱情与情感基础没有任何关系,她所关心的只是对方能否满足她物质方面的需求,她只想脱离她的家庭、不成为父母的负担。通过这三个人的不同选择,我会去想一个好的爱情会是什么样的,是出于一时的激情还是要屈从于物质的需要。我很欣赏伊丽莎白的择偶观,在良好的物质基础上去找一个和你相互欣赏、相互爱慕的人,但要是真想在生活中找到这样的爱情,需要你对自我人格不断塑造与成长。

长生秋:

我反复读过最多次的书应该是东野圭吾的《恶意》。多次品味的第一个原因是我觉得它是东野圭吾《加贺探案集》这一个系列里比较精彩的一部,读很多遍,有时候就为了更加了解加贺恭一郎。他从一名学生、一位刑警的孩子一步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富有人情味的刑警。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这本书对“反转”的运用,剧情上埋了很多伏笔,然后在最后“引爆”,一环套这一环,第一次读到结尾知道真相后我只能用“震惊”两个字来形容当时的感受。这是我第一次读到一个作者写到最后可以把之前的所有内容全部推翻,对于推理小说来说,具有颠覆性意义。这和欧亨利式结尾差不多,虽然结局会是令人意外的,但你能从前文中找到它情理之中的线索,我重复去看也是为了去前文中找到我之前忽略的那些线索,做出自己的推理,试试看能不能得到最终的结果。其实后面我也去了解过这种写法,知道了一个名词叫“叙述性诡计”,即作者在讲述故事的时候用讲述方法故意避重就轻误导读者。这种手法也让我对这本书有二次拾起的兴趣。

《恶意》真的是一本很优秀的推理小说,也许我这样的读者只能看出其优秀,但是却说不出真正的优秀在哪里。

《恶意》

《恶意》

英扎尔:

国内文学里我读了很多遍的首先是《西游记》,因为它的每个篇章都能让我身临其境地拥有不同的感觉。很多人都只是看过改编的电视剧或者电影,但那根本无法取代读书给你的震撼与陌生感,我记得特别清楚的是,吴承恩在描写狮驼岭那一章,会从内心深处让人感到恐惧,里面的各种血腥描写十分可怕,比如尸山血海、人皮肉都烂成尘土泥巴……是根本无法拍成电视剧的。其难度也是整个《西游记》中规模最大、最难克服的,第一次让美猴王有了性命之忧。作者在书里想给我的就是电视剧永远无法企及的,因此有些场景的描写我会反复去回味。

《西游记》

《西游记》

还有一本就是《傅雷家书》。傅雷是个有名的翻译家,他的这本书是以书信方式写给他当时在国外留学的儿子傅聪的。这本书我至少读了三遍,因为我真心认为傅雷不管是对他儿子还是对我,都是良师益友般的存在,他既能谆谆教诲也能把他儿子当作朋友一样闲谈。他在这本书中的家庭教育方式非常值得推崇,个人觉得可以当作现代家庭教育的蓝本。还有,他在书中关于艺术的一些见解,也都让我印象深刻,其中隐藏着许多为人处世的大道理,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比如他的儿子即使很大了,他都会告诉他吃饭的时候刀叉不要碰出声音啊、和别人说话的时候注意语气态度啊之类的。另外就是他在教育儿子婚姻观念时,可以直白地以自己的婚姻经历为例,有了错误时作为父亲可以低下头来向儿子道歉,这在那个年代是很难得的一件事。不管多久,他的影响对我会一直存在。

《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

Light:

我看得最多次的算是《月亮和六便士》。很多人看这本书一开始可能都是因为书名,我其实也是,不得不说,《月亮和六便士》从书名上就可以瞥见这本书对文青的吸引力,只能说不愧是“文青课代表”毛姆。喜欢这本书,可能是因为我本身也像毛姆这个世俗小说家一样着迷那些“心向往之,抛弃世界也再所不惜”的人,这样的人明白自己一生追求的事物,真的很令人羡慕。作为一个俗人,还是一个选择纠结的俗人,每天在月亮和六便士间的挣扎会更引起我的向往。

当我逐渐长大,我发现自己越来越靠近“六便士”,越来越是一个社会化的人,但看斯特里克兰德重新选择了“月亮”,对他而言,绘画就是他眼中的幸福,即便活在社会的底层,整天为生存奔波,他也能很开心地活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即通俗的三观,我们能做的是尊重别人的选择,坚持自己的选择和理想。反复读《月亮和六便士》,可能也是给我正努力过的平凡生活留一道月光吧。

《月亮和六便士》

《月亮和六便士》

许可:

非要我选一个应该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第一次读是初中时候,后面几次是在疫情期间。我反复读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小时候读,虽然大致内容是看懂了,但体会和理解并不是很深刻。这几次读,对经典开头并不是很感兴趣,相反更多的是语言和人物情节方面的震撼。印象比较深刻的,比如乌尔苏拉死后的状态被作者形容为干瘪的葡萄干......后面几次反复阅读中,我就大概对人物关系有了更好的了解,他们的爱恨情仇,以及那些随着家族变迁,一代一代人之间性格或者说命运的变化,都让我感触很深。比如第二遍读的时候,就对丽贝卡认识有所改变,她作为一个把失眠症带到镇子上的人,爱上了一个与她并没有血缘关系的哥哥,最后竟为他孤独终老,爱到极致,要么疯狂地毁灭,要么高调地征服,要么全神贯注地享受,丽贝卡选择了所有,留下最后几十年的执着守候和沉醉其中的孤独回忆。但这本书对我有一点不积极的影响就是其中的爱情大部分充斥着苦涩的味道,又充满迷幻色彩,导致我对爱情的理解有一些消极的看法。然而,马尔克斯笔下的爱情一般都是非常痴狂且有传奇性的,我们生活中就算碰不到那样的爱情,也许可以从他们的真诚或者对不公命运、厄运的不放弃的挣扎中,反观到一些现代社会中人类不变的、积极的美好品质,以及他们面对复杂命运时的那种坦然和激情。

《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