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书讯

藏书上万册的他,为何把《破产书商札记》当作枕边书

《破产书商札记》译者王强与作家毛尖做客上海建投书局浦江店,分享了他们翻译和阅读《破产书商札记》的思考与感受。

《破产书商札记》译者王强与作家毛尖做客上海建投书局浦江店,分享了他们翻译和阅读《破产书商札记》的思考与感受。  本文图片由出版方提供


英国作家威廉?扬?达泠的《破产书商札记》讲述了一个虚构的古董书商的故事。在书中,达泠化身爱丁堡的“破产书商”,通过近50篇精彩的文章,煞有介事地讲述了一个书商的生活,让大家相信世界上真有这么一号人。

该书以破产书商的第一人称视角,一面呈现书商日常生活方式的种种细节,一面讲述了关于书籍札记的内容,对周遭人物的点评,对现实的观察和心得,对生命和人生方方面面的看法与思考。也许正如书中破产书商所言:“回到书铺,我在我的书架间闲逛。礼拜天慢条斯理翻翻我的书乃是莫大的乐趣。我的书唯有这一天才是我自己的。”

《破产书商札记》中文版今年6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廉?扬?达泠作品的首次引进。而它也是译者王强的首部译著。作为新东方联合创始人、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和牛津大学哈里斯·曼彻斯特学院基石院士,同时也是电影《中国合伙人》的原型之一,王强的人生堪称传奇。但同时,他也是知名的爱书之人,在生活中持续地寻书、藏书、读书、写书。作为资深西文书蠹,他对外文书的品鉴,启发和引导了许多人。

9月17日晚间,《破产书商札记》译者王强与作家毛尖做客上海建投书局浦江店,以“虚构的二重身”为主题,分享了他们翻译和阅读《破产书商札记》的种种思考与感受。活动中,王强朗读了书中的数个段落,对作品进行了详尽的赏析,并对现场读者讲解了自己在翻译中的种种考量。

活动现场。


用阅读铺出灵魂底色,他的故事因此格外动人

谈及为何翻译此书,王强表示有三个理由。首先是出于威廉?扬?达泠的三重经历。王强介绍说,达泠是一个政客,也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商人,他有一个非常成功的家族纺织品和祖传服装品牌,是爱丁堡的商业大家。达泠幼时家境贫困,常常到他家对面的一个书店翻阅书籍,待他功成名就之后,突然发现他小时候常去的书店倒闭了。于是他买下了这个书店,这也成为了这本书的原型。“但我选择达泠不是因为他的生平,而是因为无论处在何种人生阶段,他生活的核心始终是阅读。”王强说。

作为下议院的参议员,达泠是当时爱丁堡商会的主持者,又当过皇家银行的董事。更重要的是,他代表英国参加过两次大战,并且作为空军负过伤。“所以他是真正经历过战争的人。”王强说,《破产书商札记》中有多篇涉及到死亡的段落,尤其其中两篇表达了达泠关于自杀的沉思。在他看来,有些自杀的行为是勇者的表现,他们敢于对人们浑浑噩噩的关于生命的念想,说“足够了足够了,我不过了!”王强说:“我想到了卡夫卡所说的‘生命的意义恰恰在于它会死亡’,这句话真的像对达泠和他虚构人物的拓展。而且死亡又是最个人化的一种体验。这正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它和我们现在流水账式的札记是完全不一样的。”

达泠如此吸引王强的第二个原因,在于他是无所图的人。“他的自传有几章写到他的阅读史,可以看出他是会钻进书里的一个人。所以达泠和他笔下人物的个性如此鲜明,是因为他用阅读铺出了他的灵魂底色,他的虚构故事就显得非常真实而动人。”王强评价说。

除此之外,王强也说到了一个奇妙的巧合。“在读到他的书十几年后,我才意识到他是在1883年出生,1962年离世。而我来到这个世界刚好是1962年,非常巧。而且冥冥之中,我觉得他和我的阅读史、收藏史、思考史有很多共鸣,因此我选择了他的书。”

不过毛尖认为,作为钻石级藏书人的王强,家中藏书上万册,却唯独将《破产书商札记》作为枕边书,还成为了他的第一部译作,定有更为特殊的原因。对此王强回应道,《破产书商札记》之所以成为他的枕边书,是因为它的深度。它的所谓“破产”是精神的破产、肉体的破产、商业的破产、希望的破产。他进一步阐释说:“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死亡是非常清晰的终结,我们怎么样从死亡那个节点再往回追溯,让我们的生命充满意义。而《破产书商札记》提出,这个世界和历史上留下来的人物,没有一个是喜剧性的人物,全是悲剧性人物。我们不会敬畏征服拿破仑的那些人,但是对于被毁灭的拿破仑,我们会产生一种敬畏。我觉得这是他探讨的更深刻的一个维度。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书是一种特殊的商品,你得通过买卖来养活自己。但作为一个破产书商,他和他的书是不同的,破产和这种悲剧色彩往往是敢于真正把激情、爱、耐心、资本、人生投进去的,这样的悲剧中承载了人的结局。书既是一个特殊商品,又不太能够赚钱,但是仍然承载了一个重要任务。”

活动现场。


强大的虚构能力让主人公真的“活”了过来

毛尖认为,《破产书商札记》尤其令人叹服的是作者达泠的虚构能力。达泠虚构自己是一家书店的老板,用各种细节夯实这一身份。“于是这个人就慢慢活过来了,而且活得很齐全,”毛尖说,“虚构其实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让虚构感消失。读到最后我就完全不觉得它是一般意义上的虚构,这种虚构感就消失了。这种强大的坐实虚构的能力,太令人赞叹了。”

王强指出,虚构能力正是这本书的出众之处。它的具体体现在于,首先,这本书的时代感非常强。其中王强特别喜欢的是《战争之书》这一章节,作者用各种细节把“一战”描绘得栩栩如生,还同时展示了“一战”期间英美的战争文学史。

其次,达泠预设了主人公的职业感。“就是必须设定一个非常专业的、有品位的、又奇特的、又非常顽固的一个书商,并且这个人最后要破产、要濒临死亡的过程,”王强说,“他实际上是不断在暗示,他经常通过战争的一些场景回忆来想象人生最后的终结。比如说他经营得很郁闷了,散步随便躺着,说看到草间活着的昆虫。通过昆虫的蠕动、扭曲,它显得人也不过如此,又联想到停尸房里战友的尸体担心自己死得不体面。所以你看对生活的依恋或者对死亡的尊严,他是思考得非常详细的。”

王强补充说,书中还充满了破折号,表达非常不顺畅。这是因为达泠预设主人公曾受到弹片的伤害,因此他耽于幻想,经常自言自语,还能产生幻听,听到内心的声音。因而作者大量使用破折号来表现人物的絮叨和思考的不连贯。此外,破折号的使用还方便插入闪回片段,用以表达作者的一些思想。“如果是正常的叙述,你是没法夺取主人公的话语权的。所以他的文体是很现代的。他的人设是病态的、受过伤的人,说话断断续续、絮絮叨叨,有很多苦闷和隐秘的想法,以及他对文字、对于生命意义的欣喜,都交织在一起。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达泠的设计是非常精妙的。我翻译的时候就特别赞叹这种想法。”他说。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