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历史

唐太宗的江山美人

李世民之所以能够通过武装政变夺权成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李世民之所以能够通过武装政变夺权成功,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其显赫的战功及由此带来的崇高威望;二是他有一班谋臣勇将,并在策划政变的过程中很好地拉拢了太子身边的一些人物,还控制了玄武门的守门将士;三是李世民本人遇事果断,出手坚决。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他的王妃长孙氏为他打理了与后宫的复杂关系,建立了秘密而畅通的关于李渊动向的信息渠道。

在史书上,长孙氏被描写成一个完美的女性形象。她是传统政治文化和社会习惯中标准的贤妻良母,不仅为李世民夺权出谋划策,鞍前马后地打点各种关系,而且还在政变夺权之后,帮助李世民克服心理障碍,用温柔的力量化解了李世民的内心困扰,帮助他走出阴影,迅速成长为一代明君。

李世民


政变中的秦王妃

从历史记载看,长孙氏是一位出身高门、知书达理的女子,她的作用好像也就是成就了李世民,自己在历史上并未留下什么。她真的就那么甘心做一个幕后英雄吗?

长孙皇后的特点,是她为李世民做了很多事情,但总是在幕后,或者说在李世民的背后。无论是在李世民夺权的过程中,还是在李世民当了皇帝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她的作为都是围绕李世民的,目的都是为了成就李世民,而没有抢镜头、抢角色。和后来成了唐太宗才人的武则天比起来,长孙氏要贤惠内敛得多。

对于长孙氏来说,李世民就是她的整个世界,成就了李世民也就成就了她自己。李世民在这方面是非常幸运的,或者说是他的魅力所在。不仅皇后甘愿为自己做绿叶,就是一班大臣也都把一切好的谋划归美于他,以至于像房玄龄、杜如晦这样的千古贤相,在历史记载中许多时候也都是无迹可寻。

长孙氏生于隋文帝仁寿元年(601),比李世民小三岁。长孙氏的祖上是北魏的王室,是北朝的名门望族。她的父亲长孙晟是隋朝有名的大将军,母亲是隋朝名士高士廉的妹妹。高士廉就是他和李世民的媒人。家庭环境给了长孙氏很好的熏陶,但历史上关于她的早年生活记载很少,只说她“少好读书,造次必循礼则”。

文德皇后长孙氏(601-636)


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十三岁的长孙氏嫁给了李世民。当时,李世民十六岁,正是杨玄感起兵给隋朝带来严重冲击,李渊已心生反隋之念的时候。李世民的母亲早死,从小没有得到多少母爱,所以他对青梅竹马的长孙氏感情很深厚。长孙氏贞观十年(636)去世,终年三十六岁,和李世民一起生活了二十三年,陪伴李世民走过了他的青壮年时期。在李世民夺取政权、治理国家的各个方面,她都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唐朝建立后,长孙氏被册封为秦王妃,“时太宗功业既高,隐太子猜忌滋甚。后孝事高祖,恭顺妃嫔,尽力弥缝,以存内助”。就是说,她是李世民宫廷路线的主要执行人。李世民从小是个纨绔子弟,长大一点就是戎马生涯,他的性格中有着强烈的尚武精神和果断刚强的秉性。无论是驾驭手下大将,还是在处理和高祖、后宫及太子等各方面关系的时候,李世民都很容易冲动蛮干,忽略细节。李世民是那种个性张扬、阳刚有余而韧性不足的人,需要耐着性子慢慢打理的事情,他是没有耐心去做的。而处理和李渊的关系,光凭蛮劲肯定不行。正是长孙氏为他妥善处理了和李渊及后宫的关系,否则他可能早就被废掉了。

她在李世民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具体都干了些什么呢?历史记载就这么多,但我们从那几句话可以分析出来,长孙氏肯定为李世民做了不少工作。当武德四年平定了王世充和窦建德以后,唐朝统一全国的战争基本结束,李世民的威望也迅速提升,他被封为天策上将,对太子李建成的威胁开始呈现出来。

李世民问他的王妃:“父皇封我为这天策上将,究竟是何意?”一向聪明的长孙氏已经想到,她的秦王已经有了入主东宫的想法。她说:“殿下是想问,是否有令你入主东宫之意?这很难说。”李世民觉得自己的功劳很大,若坐上太子之位,自觉也问心无愧。长孙妃知道,他那么争强好胜,不甘居于人下,如今既有此心,将来怕是很难再为人臣了。于是,她开始为李世民出主意,开始为他从后宫打探消息,安排内线。这就是“孝事高祖,恭顺妃嫔,尽力弥缝,以存内助”。

太子那边在后宫占有优势,主要是李世民得罪了最受宠于李渊的尹德妃和张婕妤。所以在后宫的最初较量中是李世民输了,也就出现了刘黑闼再叛后,李渊派太子出兵征讨之事。要知道,李建成从唐朝建国被立为太子后就再没有领兵出征了。李渊开始有意识地压制李世民,抬高李建成。后来太子建成能够从杨文幹谋反的事件中脱身,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得到了尹、张二人的内助。

既然太子那边在后宫占据优势,那长孙氏还有什么施展公关手腕的空间吗?所谓“孝事高祖”,正是说她本人是受到李渊喜欢的。武德后期,李世民和李渊的父子关系越来越紧张,许多时候是靠长孙氏弥合的。包括后来李渊被迫做了太上皇,也是长孙氏在为李世民缓和紧张的父子关系。这应该是李渊一直没有下定决心彻底遏制李世民的一个重要原因。

长孙氏在后宫的争取工作,还包括“恭顺妃嫔”。尹、张二人是被太子拉拢了,但李渊的后宫妃嫔很多,长孙氏对级别稍微低下一些的妃嫔做工作,效果更好。因为其他妃嫔在李渊耳边吹风的时候,李渊不会太警惕,会觉得更客观。太子拉拢尹、张二人是在明处,长孙氏拉拢其他妃嫔是在暗处。关键时候,更有利于隐蔽和传递信息。

例如,太子建成、齐王元吉与尹、张二妃淫乱的情报,就是长孙氏通过其他妃嫔获得的。正是这个情报,为李世民在玄武门安排伏兵一举消灭太子和齐王创造了条件。当时情况很紧急,玄武门之变的前后,长孙氏是最为忙碌的一个人。

第一,是她负责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尤其是来自宫中的信息。她通过后宫的帮助,得知六月四日一早高祖李渊要在海池泛舟,然后才会安排接见他们兄弟,这是在太子、齐王进宫之前控制李渊的好时机。她还调查了从玄武门到海池的路上,只有临湖殿周围最适合埋伏,并摸清了高祖身边有一百名左右的卫士。这些情报,无疑是非常关键的。

第二,是她帮助制订具体方案,包括协助李世民分析形势,作出杀兄逼父的决定。李世民想夺权,又不想留下恶名。关键时刻,一旦犹豫就会坏了大事,也许此时女人比男人更加冷静和理智。而当其他大臣对于李世民父子兄弟之间的你死我活难以置词的时候,只有长孙氏的话能打破这个僵局,她从安慰李世民的畏罪心理入手,来坚定他的决心。

第三,是她负责联络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谋臣。政变几天前,她根据情报,得知太子那边要先下手了,于是建议李世民赶紧找房、杜二人来商讨对策。李渊对他们早有防备,所以房、杜要衣道士服乔装进入秦王府。

第四,是她在政变发动后的第一时间来到现场。史书记载,“及难作,太宗在玄武门,方引将士入宫授甲,后(指长孙氏)亲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

贤德皇后的温柔力量

越是性格刚强的男人,干了亏心事后,越容易陷入自我谴责、自怨自艾的困境。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的内心就被一种沉重的道德负罪感所笼罩。治理国家的重担很快压到了李世民的身上,他是如何走出政变带来的阴影的呢?

政变当天,李世民趴在李渊胸前大哭一场,多少释放了一些心理压力。但是,从六月到八月,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李世民仍在调整自己的心绪。政变的阴影困扰着他,皇兄皇弟的影子困扰着他,令他不安、紧张并且疲惫不堪。是长孙氏帮他化解了那重重困扰,使他很快走出阴影,走上了励精图治的治国之路。长孙氏可以说是化解李世民人格冲突的温柔力量。

长孙氏是个美人,她有一双美丽果敢的大眼睛,有一双灵巧温柔的纤纤细手,有外柔内刚的个性。她劝李世民面对现实,安慰他说:“太子之位,本不属于任何人。谁得到了,就是谁的。你只是争取了你应该得到的一切。殿下是治国贤才,但殿下不是嫡长子,眼下发生的一切,只是出于无奈,只是一条没有办法选择的路径。殿下走过来了,就该想着继续往前走。回头路是无论如何也没有的。”长孙妃也明白,无论怎么解释,政变都只能是政变,杀害兄弟的事实,永远都抹不去。但她必须让自己的夫君坚信一个信念:这储位,你要么别去争取,既然争取来了,就不要暴殄天物。正是在长孙氏的帮助下,李世民终于拨云见日,找回了自信。

《贞观之治》中的长孙皇后


李世民做了皇帝,长孙氏就做了皇后。作为一国的皇后,如果和后来进宫的武则天相比,长孙氏无疑是非常贤良的。她遵守礼制,遵循法度,一切为了太宗,一切为了国家,甘心做好配角,从无僭越之举。为了配合太宗勤俭治国的方针,她率先提倡节俭,不讲排场,摒弃华丽的服饰。她喜好读书,注重提高自身修养,即使梳头时也不忘把书卷放在面前读上几页。她平易近人,关心手下的嫔妃宫女,孝顺做了太上皇的高祖,严格要求子女,为太宗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后宫和家庭环境。

有时候太宗情绪不好,迁怒于宫人,而这些宫人实际上并无罪过,或者只是一些小小的过失。皇后想要劝谏,但她知道如果为此直接跟太宗理论,只会让太宗更加愤怒,更加懊恼。每当遇到这种情况,她就顺着太宗,也装出很生气的样子,数落宫人的不是,并主动请求要代皇上处置这些不懂事的宫人。然后她就命人把所谓有罪过的宫人囚禁起来,等太宗怒气平息了,再找太宗慢慢分析事理。因此,只要有皇后在,内宫之中从来不会有滥施刑罚的事情发生。

在太宗众多的儿女中,有一个封号为豫章公主,她很小的时候母亲便去世了。皇后收养了这个小公主,而且对小公主的慈爱,甚至超过了自己的亲生儿女。后宫自妃嫔以下,只要有人生病,皇后都会亲自看视慰问,甚至把自己的药膳拿来给病人吃,因此宫中妃嫔,上上下下没有不爱戴这位皇后的。

皇后平时教育儿子们,常常以谦恭节俭为首要之德。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曾经对皇后说,东宫器用少,希望皇后奏明皇上,增添些器用。皇后不许,说:“作为太子,就怕德不立,名不扬,怎能怕没有器用呢?”

正是她的这些作为,使得贞观前期的后宫和朝廷都多了一些祥和的气氛。

尽管太宗对她非常信任,但为了避免开启后宫干政的先例,对于太宗谈及的朝廷赏罚和人事安排,她总是尽量闻而不答。她不是不关心,而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帮助太宗。她常常和太宗讨论历史上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借古喻今。当太宗遇到大臣的进谏而回宫发怒的时候,她总能很巧妙地化解。魏徵惹太宗生气,她便穿着朝服,祝贺“主明臣直”,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她反对太宗对其兄长、开国功臣长孙无忌委以重任,提醒太宗要防止外戚干政。

“毒药代表我的心”

贞观十年(636)六月,长孙皇后病体沉重。她病于气疾,已经有些年岁了。气疾在唐朝是一类疾病的通称,比较常见。太宗也有气疾,而自从太宗身患此疾病,皇后便悉心侍奉,在太宗病情加重的时候昼夜不离左右。她甚至把毒药系在衣带间,心想万一皇上有什么不测,自己也不会独自生全于世间。但是对于自己的病,她却基本上是泰然处之。所以说,这位长孙皇后,不单单是一个非常贤德的女人,还是一个非常通达、极富智慧的人,懂得自然和天命,并不贪婪和强求。这说起来似乎很简单,但常人却很难做到。

眼看着在医药上费尽了心思,皇后的病情不见好转,太子沉不住气了,有一天对皇后说:“医药都用尽了,也不见母后的病情好转。还是让儿臣奏明父皇,请求赦免天下罪人,度人入道,或许能求得冥福。”这种大赦天下或度人出家为僧的方式,在当时及以前倒也常用,并不是什么离谱的事。但皇后不许,她说:“死生有命,不是智力可以改变的。若为善有福,我向来也不为恶;若不然,强求又有何益?赦免罪人乃是国之大事,赦令是不可随便下的。这都是皇上平素所不为之事,如今又怎能为我一个妇人而让皇上做他不喜做之事呢?真要这样做的话,我还不如尽早离开为好。”

皇后的这番话,于情于理,都让人无法反驳。到底有多少人在临终前可以问心无愧地说“若为善有福,我向来也不为恶”?只是太子身为人子,坐视母亲病重而无能为力,心中难过。但是皇后态度如此坚决,太子也不敢奏明父皇,于是只好私下里找他们的大管家房玄龄,把事情都告诉了他。这位尽职尽责的大管家,想必听了也挺感慨,就告诉了太宗。太宗也很难过,就算大赦是徒劳无益,他也不免动心想试一试,可是皇后坚决不许。太宗无奈,只好作罢。这个皇后实在是太通达、太贤惠了。

就这样,皇后知道自己就要不久于人世了。可是她还有话要跟皇上说,她要趁自己还有口气的时候把要说的话都说了,才能安心离开。当时房玄龄因为犯了点过失,被太宗罢免回家了。皇后知道这件事后,心里一直记挂着,于是对太宗说:“房玄龄侍奉陛下多年,小心缜密,大大小小的奇谋秘计,从来也不曾泄露过半点。如果没有什么大得不可饶恕的罪过,希望陛下不要疏远他。”

皇后又说:“妾的宗室家人,因为妾的缘故而获得崇高的禄位。他们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德行和功劳,却处于如此崇高的位置,是非常危险的事情,一旦跌下来就可能有灭顶之灾。为了保全他们的子孙,请陛下千万不可把他们安排在权要的位置上,只是让他们安分守己地以外戚的身份在朝廷里行事就足够了。”

说到自己,皇后说:“妾生无益于人,不可以死害人。妾非常希望陛下不要因我的后事劳费天下,只需因山建坟,陪葬器物用瓦木就可以了。”皇后还是想重述一些话,虽然这些话,这些道理,历史上被人说过不知道多少次,而太宗也是耳熟能详的了。可是熟悉的道理也时常会被忽视,她马上就要离开这个世界,离开太宗,所以还是想重述一遍。至少,是她留下的忠告。她说:“衷心希望陛下能够亲君子,远小人,广纳忠谏,尽量减少各种工程建设,停止巡游田猎活动,减轻百姓负担。如果能够做到这些,那妾虽处九泉之下,也没有什么遗憾了!妾将不能再陪伴陛下了,但是儿女辈不必让他们前来。我要说的都和陛下说了,他们来了也挽回不了什么,见到他们悲哀,反而让妾心里不踏实。”

皇后说到这里,觉得该说的、想说的都说得差不多了,她从袖子里拿出藏了好几年的毒药,说:“妾在陛下病重之时,曾发誓以死相从,不让自己成为第二个吕后。”

这就是一生贤德的皇后,在临终前所表现出的淡定、智慧以及对太宗和大唐事业的挚爱。几天后,皇后在立政殿去世,她留下了三十卷书,题为《女则》,乃是采自古妇人得失事撰写而成。还有几片散着的文字,论驳汉明德马皇后以不能抑退外戚,使当朝贵盛,徒戒其车如流水马如龙,是开其祸败之源而防其末流。太宗托在手上,览之悲恸,以示近臣曰:“皇后此书,足以垂范百世!朕非不知此乃天命,伤悲也于事无补,但自此以后,入内廷不能再听到皇后的规谏之言,失去一位良佐,所以尤为痛心!”

“后妃之德”

长孙皇后的贤惠与可爱,还体现在她有容人之量。在那个妒妇如云的时代,她亲自为李世民选纳嫔妃,真的是太具有“后妃之德”了。

唐太宗有十四个儿子,还生了二十一个女儿。他后宫的女人自然也不少,但没有超过制度规定的编制。除了少数嫔妃是在长孙皇后去世以后进宫的,大部分都应该是皇后为李世民选纳的。

李世民也爱美色,但他喜欢的是才女加美女型的人,这与他的父亲李渊相比有很大的不同。

李渊好色,来者不拒,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在太原占用了隋炀帝留在晋阳宫的宫女,还把她们带到了长安,立为嫔妃。他看上了当时担任太子舍人的辛处俭的妻子,就把辛处俭贬到外地做官,硬是把人家的妻子抢占为己有。

而李世民在美色面前还是讲原则的。他曾辞退高丽和新罗进献的美女。当得知郑仁基的女儿已经许配人家后,不顾一切都已操办妥当,放弃了宣召郑仁基女儿入宫的决定。

来到唐太宗身边的女子,都是十三四岁的年龄,这也是当时普遍的婚龄。隋唐时期贵族官僚家庭里的女性受到的教育还是很好的,十三四岁的女孩子,大都能够阅读经史、写诗作文了。

唐太宗更喜欢与自己性格具有互补性的女子,就是知书达理、性格温柔的女子,而不喜欢与自己性格相像的刚烈女子。所以长孙皇后、贤妃徐惠、弟媳杨氏都是他的红颜知己。唐太宗还有一位妃子是隋炀帝的女儿,为他生下了吴王李恪。从后来他对李恪的宠爱来看,唐太宗对这位隋朝的公主是非常钟情的。而性格刚硬的武则天,在贞观时期只能是默默无闻。

(本文摘自刘后滨、张飘著《盛唐奠基:贞观之治的开创》,山西人民出版社。)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