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艺术

国博“无问西东”大展何以聚焦元代

国家博物馆引进湘博的优秀原创展览进京,在湖南省博物馆原创展览的基础上,再邀学者策展人加以创作,让“无问西东——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能够以更广维度、更深思辨的形象示人,这体现出国博的开放共享思维和容才纳才之量。

无问西东——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

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展期:2018年6月9日至8月19日

票价:50元

点评:展览巧妙地选择马可波罗和利玛窦在中国游历的精力,把那个时代的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作为经纬线串联,借由航海技术变迁、宗教传播交流、艺术技艺交互等模块,通过比较和阐述,文明之间的异同就由抽象变得具体起来。

评星:四星

国家博物馆引进湘博的优秀原创展览进京,在湖南省博物馆原创展览的基础上,再邀学者策展人加以创作,让“无问西东——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能够以更广维度、更深思辨的形象示人,这体现出国博的开放共享思维和容才纳才之量。

“无问东西”展是近年丝路特展中的精品力作。这几年丝绸之路文物展选择的历史期,大都在汉晋隋唐时期。这次国博“无问西东”展,把主要时代放到了中国的元时期,把主要空间放在了欧亚大陆和海上丝路,是丝路特展中的创举和亮点。


唐寅款观音送子图与意大利14世纪圣母哺乳像

“无问西东”展巧妙地选择马可波罗和利玛窦在中国游历的精力,把他们那个时代的物质文化和思想文化作为经纬线串联,借由航海技术变迁、宗教传播交流、艺术技艺交互等模块,组织了东西方不同时代文物,通过拔高文物内蕴,加以适度比较和阐述,文明之间的异同就由抽象变得具体起来。

“无问东西”展将相同题材的作品安排到不同单元,多角度、深层次发掘展品的多面文化内涵。比如元代水利家和画家任仁发家族,有三幅画作和家族墓地出土文物入选展览。展览即使将任氏文物“集中”在一起,就已经是亮点。但国博没有这样做,而是把这些书画和器物分置在的不同单元,展示了“骏马外交”、“元代文艺”和文人活动等内容,生动展示了一个家族在中外文明交往中的多个片段和功能,可谓巧妙至极。


任仁发家族所绘的“献马外交”

国家博物馆作为国立博物馆,具有培育民族文化、对外传播声音的功能,而一些批评者则认为这无形中起到因传播政令,而让博物馆失去其因文化和思想自由而独立的身份。再加上过去既有的“生冷硬倔”“高高在上”的形象标签,也让不少批评者“恨屋及乌”对国博的一切给予负面评价。我想,还是要以冷静和客观地态度看待一切。

不得不说,此展是近些年来难得的好展。文明对比展很难做,只有真正找到有联系的契合点,透过物质表面深挖内涵,注意把握对比的深度才能做好。虽然“无问西东”展在展线布置、灯光亮度上存有缺陷,甚至在中西对比主题的选择上也值得商榷,但这已经是我国博物馆文明对比展中的翘楚,应该予以鼓励和赞赏。(文/拿破破)


东行记:布莱恩·布瑞克和史蒂夫·麦凯瑞的亚洲摄影

地点:上海摄影艺术中心

展期:2018年6月17日-9月9日

票价: 40元

点评:两位西方摄影师的亚洲作品在时代与风格上都有着强烈的对比,通过对细节与瞬间的捕捉,向人们展现着亚洲独特的美。展品数量众多,但每一件都有着不同的故事,值得停下脚步静静欣赏。

评星:四星

上个世纪,当科技还不像现在一样发达时,摄影作品是让西方了解东方文化的好渠道。布莱恩·布瑞克与史蒂夫·麦凯瑞是两位精通亚洲的西方摄影师。

布莱恩·布瑞克(1927-1988)出生于新西兰,曾在新西兰国家电影部任摄影师和摄影指导, 1959年作为唯一的西方摄影师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的报道,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便是《季风女孩》,这幅作品影响了很多人,其中也包括着史蒂夫·麦凯瑞。史蒂夫·麦凯瑞,1950年出生于费城,在学习了电影摄影后,在1978年初次前往印度,次年在阿富汗境内拍摄了反叛圣战者监事敌军护卫队的照片,在1984年回到阿富汗创作了著名摄影“阿富汗女孩”。

展览带来了这两位摄影师的作品,展览主题分别为:摄影风格、季风相知、展露锋芒、传统与现代。展览通过不同的主题让作品凸显两位摄影师时代与风格上的不同,让作品表现出“对话”的情景。


展厅中,麦凯瑞的作品《德尔湖上的花贩,喀什米尔斯里那加》引人瞩目。照片中,老人坐在船头划着船,船上色彩斑斓的花朵与湖面的幽幽的蓝绿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如麦凯瑞的摄影风格,照片的色彩明亮,甚至带着些许欢快的情感。这幅看似普通的作品是麦凯瑞1966年位于正在经历着内战的喀什米尔境内拍摄的。作品中的景象看似平静,但在拍摄时,花贩的目的地可能是葬礼。摄影杂志的消失,使照片不再有大段文字介绍供读者了解,因此这张照片的故事慢慢被人们忘记,尽管如此,照片因为人们不同的联想与理解也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与麦凯瑞喜爱让摄影对象有意识的参与进摄影过程不同,布瑞克喜欢在不经意间捕捉更富有叙事性的瞬间。比如作品《克劳福市集,印度孟买》中,一名果贩推着一板车的香蕉,在大雨中跑离集市。小贩与香蕉并没有被镜头完整的捕捉下来,甚至香蕉几乎被推出了镜头外,可在观赏的时候仿佛可以看到下一秒小贩奔跑着将香蕉推出镜头外躲雨的样子。


作为亚洲摄影的专家,两位摄影师对亚洲主题也有着不同且具有批判性的理解。布瑞克着迷于日本,尤其是快速发展下,现代科技与传统元素被共同搬上舞台在日本进行的演出。就像在作品《地图铁,日本东京》中,透过地下铁的窗户,看见车厢中的人们一手抓住扶手,另一手举着报纸、杂志、书籍在拥挤的环境中沉迷在阅读的海洋。麦凯瑞的作品《“食物”,缅甸仰光》,曾在西方国家引起了轩然大波:照片中的食客对他身旁盘绕在餐桌上的蛇视而不见,甚至还在享用食物,而另一边的小男孩则在半裸的美人鱼涂鸦下洗手。这一张被麦凯在多样文化中捕捉的独特情景,在西方的人们眼中或许是令人咋舌的异域风情,可在缅甸却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日常片段,没有任何值得大惊小怪的地方。

展览另外一项特别的地方就是布莱恩·布瑞克曾未发表过的作品。策展人希望人们能看到布瑞克的另一面。在布瑞克第一次将摄影作品投稿给季风系列时,他提交的摄影集并不是人们所了解熟知的季风摄影,甚至不被接纳,在杂志深思熟虑后才决定从一千余张作品中采纳小小的一部分。这部分作品在当时影响了很多人,也打破了人们对季风作品的传统概念。布瑞克的作品没有鲜亮的颜色,这正是因为他在印度朋友和同事中学习的成果。(胡蔷/文)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