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第16节:全身心投入(14)

一路保送到北大:一位父亲的35个教子故事 作者:丁廷福


  丁羽逐渐对读书产生了兴趣,有时到外面活动累了,回家后主动找书,要求一起读故事;有时玩玩具玩烦了,也开始不自觉地找本书自己看起来。开始时是读《儿童十万个为什么》、《伊索寓言》、《格林童话》等,逐渐发展到读《古代笑话》、《传统相声》等。到6岁时,他阅读一般性书报已经无文字障碍,阅读速度也快得令人吃惊。记得他仅用一个上午的时间(集中看书时间约为2~3小时),就读完了一本一寸厚的《小布头奇遇记》。我当时绝对不敢相信,以为他是走马观花。为此,我随机翻看了几页,问了几个问题,他都回答得准确无误,我除了吃惊,还能再怀疑什么呢?记得丁羽高二时学校搞联欢会,要求学生出节目,丁羽把《传统相声》中的一篇找出来作为表演材料,我担心此篇太长怕影响功课,可他却说小时候就背过了。经查验,果真能背出大概。

  早期广泛的阅读,迅速扩大了丁羽的知识面。中央电视台有个《三星智力快车》节目,是全国中学生竞赛智力的平台,丁羽初中时非常喜欢看这个节目。该节目参赛选手都是各校尖子,竞赛题目出得既有难度又非常精彩,而丁羽常能领先各路精英将答案脱口而出。我想,这与他早期广泛的阅读有着直接的关系。在野外,丁羽敢于徒手捉蜥蜴、毛毛虫以及树上的"黑牛"等,问他为什么这么"大胆",他说书上都说了,这些小动物和虫子都没有毒。一些家长禁止让孩子读课本以外的"闲书",以为会使孩子分心,其实是无情扼杀了孩子天然的求知欲望,是不懂教育的表现。人吸收和储存知识的潜力比想象的要大得多,决不是"分心"之后就学不好课内知识,而是学得越多、越杂,相得益彰、互相促进的力度和广度就越大。

  丁羽6岁半上的小学。上小学时有一个入学考试,试卷是书面的,老师拿着卷子一道题一道题地问孩子,每问一道题根据回答情况给一个分值,最后根据总分决定是否录取。这是丁羽人生中参加的第一次考试。考试中老师们惊奇地发现丁羽能自己看懂卷子,就把卷子发给他自己做。他当时的知识面和认知能力,已大大超出同龄儿童。卷子做得又快又好,令在场老师惊叹不已。我当时已经明显地意识到,丁羽已赢在了起跑线上。

  而这一切,都是他早于别的孩子进入阅读期的结果。孩子进学校第一次考试就取得好成绩,一年级就常获表扬和奖励,这种人生(也是学校生活)最初的成功体验会大大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人是社会的产物,孩子的成长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任何一本有关教育的书籍里都会有的话,也可以说是最没有分歧的一句话。这里,把"家庭"放在第一位,就是因为"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出生后似一张白纸,除了智残体障的少数孩子外,绝大多数儿童几乎没什么区别。你没有任何理由把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失败归咎于孩子本人。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教育的家长。

  人们常对家猫不逮老鼠、动物园的老虎斗不过牛感到惊奇,说明人们对动物界的遗传性看得较重,而对知识是从学习中得来的规律性认识不足。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像一张白纸,有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如果你的孩子不是一个成功的孩子,建议你从孩子受到的教育方面找原因。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敢于承认这一点,才是合格的家长。

  教育,应该包括家庭和学校教育以及社会环境影响。比较而言,家庭教育更重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决定性作用。没有家庭教育好的基石,学校教育很难发挥作用。一个成功孩子的背后,大多有一个以上高素质的家长。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人的高素质不等于高知识、高文化。不识字的老太婆可能懂得人情世故、社会兴衰、自然规律、科学变化,尽管她说不清、道不明,但她那质朴的理念、处事的高明、做人的得体,使接触她的人无不由衷敬佩。这样的人教育孩子,尽管不能直接给孩子灌输知识,但能教孩子如何做人,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为孩子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生基石,提供不尽的发展力量和源泉。你能说她的素质低于那些仅仅多念了几年书而对社会和人生却没有体验和感悟,甚至基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都存在问题的所谓知识分子吗?基于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的农村孩子出身在一个无人识字的家庭里,各方面却出类拔萃,甚至成了全国的状元,而有的孩子出身在知识分子家庭却成了问题儿童。问题儿童的家长往往怨孩子、怨学校、怨社会,就是不怨自己,不从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教育方法上找原因,这是绝大多数悲剧产生的根源。

  学无定法,教无定法。培养教育孩子,成功的范例千千万万,各有各的做法,各有各的诀窍。教育家们总结出许多规律性的东西,但却没能发明出一个固定的模式。因此说,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你自己的。培养教育孩子,家长所要做的,就是从教育的一般规律出发,结合自身的实际,摸索出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

  家长心语:

  孩子的教育是一门科学,而科学是有规律可循的。教育孩子按科学规律办事就会事半功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