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节: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1)

张其成讲读《老子》:大道之门 作者:张其成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语译】

天下人如果都知道美好的东西之所以是美好的原因,这就是丑了;如果都知道善良的东西之所以是善良的原因,这就是不善良了。所以,有和无是相互生成的,难和易是相互完成的,长和短是相互形成的,高和低是相互包容的,音和声是相互和谐的,前和后是相互随从的。因此圣人做的是"无为"的事,实行的是"不言"的教育。万物兴起而不去加以主宰,生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培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事业成功了而不居功自傲。正因为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绩就不会失去。

【感悟】

为什么知道了美就有了丑呢?为什么知道了善就有了恶呢?这是老子的智慧之处。在老子看来,美与丑、善与恶,都是在对立的关系中产生的,都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没有美就没有丑了,没有善就没有恶了。这些概念都属于形而下的,是可以随着人们的心态、时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美丑、善恶,只是人们的一种价值判断,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现象所做的是非判断,是人为的生活态度。从更根本的层面上来说,从形而上的"道"的层面上来说,是没有美丑、善恶之分的,它们是合为一体的。形而上的"道"又化生出形而下的"器",于是就形成这些互为对立的东西,这些东西同时也是变动的。有和无是相对的,难和易是相对的,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先和后都是相对的,又是相反的。在相对和相反的关系中呈现出它们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形成的。缺了一个,另一个也就不存在了。

更重要的是相互对立的东西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美可以变丑、善可以变恶。老子真是伟大,他从对立的事物中看出了相互之间的关系,这一点和西方人的传统是有区别的。西方人在对立中看出的是斗争,所以形成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而老子在对立中看出的是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相转化,进而形成"阴阳和谐"的思维方式。

既然人世间的一切概念,如美与丑、善与恶,都是人为设定的,都是后来有了价值判断、道德伦理之后才形成的,那么在老子看来就应该要打破这种人为的、执著的设定,打破这种后天的价值判断。

老子认为,正是这些后天人为的东西才造成人世间无休止的争论,甚至战争。所以老子接下来就主张要"处无为之事",要"行不言之教"。什么叫"无为"?就是不要加上主观臆断地去"妄为"。什么叫"不言之教"?就是不要加上自己的言论去教育别人。因为语言是自己思维的外在表现,自己的思维如果陷入后天的价值判断就是主观臆断,何况语言还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维,所以就有"词不达意""言多必失"的说法。人如果有了"二元对立"的矛盾思维方式,有了后世的伦理判断、价值判断,有了各种概念、名称,往往就会远离事实,不能准确反映自然的、本质的东西。所以老子强调,不要人为,不要主观妄为,不要用语言、概念来教育别人。后人有一句话:"身教胜于言教。"就是源于此。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