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此心此念不离当下

信心铭 作者:冯学成


如果仔细体验心的生灭来去,我们就会发现,所谓心的生灭来去,不外乎是一念的生灭来去。心的内容再多,它还是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地如波浪般来去。所以,我们的心要归位。我们要明白心的功能、心的作用和心的内容,不要跟着它瞎跑。我们可以用逻辑学的方法来分析它,无休止地分析,分析到一定程度就把它归纳一下,归纳到一定程度再把它确定下来。如果一个人连这点逻辑本能都没有,或是很差,那就很难认识自心。分析、综合、判断是人的基本能力。西方十分强调人的这种能力,而我们可以把这种能力充分地用在学修佛法上。其实佛教中的"因明学"讲的就是这个。但是我们不能为理论而理论,为学问而学问。我们要在念头上下功夫,"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你把念头认识清楚了,也就把心认识清楚了。心太大太大,内容太多太多,反而是念头比较好认识。心的内容不外乎是一个个念头拼凑起来、组合起来的嘛。

念头又是什么呢?禅宗里经常说,念头功夫就是心地法门,心地法门就是念头功夫。心地法门,这种说法听起来有点玄;念头功夫,这个听起来让人感觉贴近些,好像有下手处。念头功夫又是怎么来做呢?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念头。

我在《心灵锁钥》这本书里举过一个例子:人是由百千万亿个细胞构成的一个生命体,而我们的心理内容、心理活动,虽然像人体结构一样非常复杂,但不论它怎样复杂,都是由一个个念头构成的。所谓念头,可以说是人的精神细胞,是我们精神生命最小的组成部分。细胞有细胞的活力,细胞又具有个体性。精神的个体性如何?如果你明白了精神的个体性,就明白了精神的全体性。所以我们要好好认清一个念头,仔细揣摩具体念头是什么。"喝茶"这个念头来了我就倒水喝茶;"发财"的念头来了,就合计着做生意;"游玩"的念头来了,马上跟朋友商量要不要去青城山、峨眉山。类似的念头太多了,这样的念头都是漂浮不定的。

有没有恒久不变的念头呢?念头来来去去,它总有一个最原始、最根本的念头。所谓一念生万念,万念来源于一念。这一念又是什么?如果不能在万念之中落实这一念,那你永远也找不到这一念。

以前,有一位学气功的朋友在文殊院问我:"我仔细研究了《易经》,对老子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及'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等说法有了新的体会,但为什么动而生阳?这个最初感觉我还是没有找到,还是不懂。"我开玩笑说:"这个,我不能给你说,说了你就成超级大师了。"

其实,这里就涉及念头问题。思想的阀门一打开,阴阳就有了。念头一动就分阴阳。如果用禅宗来解释那就更容易了。当你的心地关闭的时候,天地万物皆入涅;心地一开,有了是非判断,万法随之而生。《心经》大家经常念、经常学,但有谁认真想过《心经》里面的内容?大家设想一下,"无眼耳鼻舌身意"是什么状况?"无色声香味触法"又是什么感觉?眼睛瞎了、耳朵聋了、舌头割了、皮刮了之后是什么感觉?《金刚经》说:"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诸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到底是在说什么?是不是要把眼耳鼻舌身都废了,把武功废尽,你才能体会大道?肯定不是。因为释迦牟尼佛得道的时候,并没有把眼耳鼻舌都废了。那我们就得用心去思考这背后的意思是什么。如果我们真正用心了,你想一想这个"无眼耳鼻舌身意"或者"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诸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其背后的东西是什么?它实际上很简单,就看你的功夫能不能下到那个地方去。这正是一念未萌的时候。

念头功夫是我们修学的根本。为什么这样说呢?念阿弥陀佛离不开心地,离不开这一念,要念念相应,一念应万念。修密法也离不开这个心、这个念头,离开这个心、这个念头又怎么去修?学修教下的天台、华严、唯识,学修南传佛教的阿毗达摩,同样都离不开此心此念。居家过日子,上街买米买菜离不开此心此念;上班挣钱,与人打交道离不开此心此念;搞艺术创作、科技创新也离不开此心此念。所以说它是万法之本,万法之源。人的生命之源也在其中。如果我们的心没有了,念头没有了,该进火葬场了,那还修个什么呢?我们的一切本钱都在这此心此念上,而且就在当下一念。所以,此心此念离不开当下。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