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信心铭 作者:冯学成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从某种角度来说,"莫逐有缘"是因,"勿住空忍"是果。证无生法忍、证一切法忍、证悟空性等等,都是从修行的果位上来说的。对于空忍,佛教上有种种说法,但最关键是不住于空。如果住于空,成了所谓的空空道人,那就玩得不高明了。空和忍,其本质就是不住。如果我们还住于其中,就失去了空、忍的意义。 《信心铭》

这一点,希望大家反复回到《心经》和《金刚经》的开示上去体会。"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特别要留心这个"无法"。"无色声香味触"还好理解,但一说到"无法"大家就要思量了--佛法都可以无?八万四千法门也不要?这对一个修行的人来说,谁能放得下啊?

但是,你要追求无上道,要真正达到参破,做到一尘不染,就必须在这里放下!正如《金刚经》所说:"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学修佛法不上路的最大的弊病,就是逐于法而生心。我常常看到一些人,他们在法上的那种分别心,那种知见与所知障,真是严重得惊人!从现在开始,我们每个人可以在这些方面经常自己观照自己:我在学法的时候,到底是怎样一种心态?是执于法还是不执于法?

我经常喜欢和一些老先生开玩笑。有些老先生常说:"哎!我真是老朽了,昏聩了,记性不好了,什么都忘了。"我说:"恭喜恭喜,什么都忘了,那简直是善莫大焉啊!"很多人觉得知识来之不易,十分可贵,有了知识就有了本钱,于是沾沾自喜,自以为是。但话说回来,这样的知识积累是不保险的。比如,学生进了中学以后,会把小学学的内容忘掉;进了大学,很快又把中学学的东西忘记了;读了研究生,大学的课本又抛在脑后;当了教授,也许连自己的博士论文也想不起来了。

这是人们思想的自然流淌,它会在不知不觉中有取有舍。比如,今天各位决定到这里来,那就得把其他约会取消,把其他的因缘也就舍了。时间具有唯一性,就是现在,就是当下。所以学佛的人,特别是学禅宗的人,都特别关注当下,都紧紧地把握当下。

我们去成都文殊院、新都宝光寺等寺庙,都可以在客堂门口看到这样一块牌子:"从这里入"或是"这里入道"。"从这里入"是现在、当下的行为。"现在"具有不二性、排他性,它绝对排斥其他一切的发生。我的念头,当机一念如果在此,其他念就全部不入。我今天的事在此,其他的事情也全部不入。在自性的功用上,这个就是我们的现实,就是实法。实法之外,其他的一切都如梦如幻。应作如是观,否则便会执著于种种有缘之中。

人皆由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不管你修成菩萨还是修成佛,生老病死并没有离你远去。在这个方面我们不能逐于有缘,不能有迷信思想。释迦牟尼修成佛了,也只活了八十岁。大家读历代《高僧传》,如果除去传记中神话传说的色彩,认真、客观地来看《高僧传》,在中国真正高龄的高僧大德屈指可数。赵州老和尚活了120岁,虚云老和尚活了120岁。清凉国师一种说法是70多岁圆寂,另一个版本说他活了110岁,两种版本说法不一。当然,寺庙里的高僧普遍长寿,这个大家有目共睹,但是,我们同样可以看到一些早逝的成就者。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