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导读:荟萃旅美留美博士,共话美国教育感受

透视美国教育(第二版) 作者:王定华


王定华

在促进中国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中,每每遇到棘手问题,人们常常会拿国外教育做些比较。“国外”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概念。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各国的教育相差悬殊。因此,需要具体分析研究每个国家的教育。

当今世界,美国不仅是经济超级大国、军事超级大国,其实也是教育超级大国。美国在关注着中国教育,中国也应进一步研究借鉴美国教育。以前,大家在书本中、杂志里、网络上,都或多或少地接触过关于美国教育的介绍,然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究竟哪些才是美国教育发展的前进方向和本质属性,尚需认真地加以辨别。我们渴望了解美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真谛,可是当大家举目远望的时候,映入眼帘的图景,却是那样扑朔迷离,令人眼花缭乱。

于是,我产生了一个想法,想请在美国学习或工作过多年的朋友为国人介绍一下对美国教育的亲身观察和体验。这些人应该具备四个条件: 一是真正懂得美国教育,并拥有在中国或在美国获得的博士学位;二是在美国长期学习或工作过,亲身经历了美国教育;三是热心于国内教育事业,愿意将成果或感想与国人分享;四是思维敏捷,观点新颖,并能用中文流利表达。我的这个想法早已有之,但由于行政工作繁忙,一直未付诸实施。

直到2007年年初的一个周末,独坐在教育部安静的办公室里,面对计算机,我终于向海内外谙熟美国教育的专家们发出了约稿函。约稿函恳切地提出希望: 诚请赐稿,畅谈旅美亲历教育见闻;闪烁光辉,整理自身教育思想感受;形成网络,作者成为朋友长期合作;启迪智慧,提供中国教育改革参考。我提出,作者可以围绕中小学教育来谈,也可以谈高等教育的问题,还可以谈一些感受最深的事情或领域,例如本人的求学经历、教育工作经历以及感想等。作者要根据自己的深入研究、亲身实践和观察分析,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利用鲜活的事例来写,不能写成作者参加孩子家长会的见闻,不要多说美国的小学是几年、中学是几年,也不要简单地说美国的学校注重动手能力培养、中国显得不足之类的话,因为对这些内容,中国人已耳熟能详。

约稿函发出后,立即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创意,表示愿意参加。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在网站公布了这封约稿函,有的旅美专家看到后,主动联系提出编写建议。

毕竟,血浓于水。学者们长期埋藏在心底的那份对祖国深深的热爱,此刻跃然纸上,通过对美国教育问题的透视从而间接倾诉。这不是唱什么高调,而是真真切切的情感。伟大祖国的分量,是洛基山脉不可比拟的;中华文化的情结,是密西西比河水无法冲淡的。越是离开祖国久了,对祖国的那份感情和眷恋越深且浓。

当春风吹拂乍暖还寒的华夏大地,一声惊雷划破了中国寂静已久的浩瀚天宇,惊醒了酣睡多年的大地。几十年坎坷,几十年思索,在寻求富庶与自强的道路上,中国毅然选择了改革开放。从此,中国开始告别落后封闭,登上改革开放的列车,大步迈向富强、民主、文明的新征程。翻开中国驻美使馆教育处的档案,可以看到,1978年是中国恢复向美国派遣留学人员的第一年。这一年,73名访问学者抵美。从此,真是一发不可收!如今,中国留美学人,在读的有六万多人,历年毕业留在美国的逾十万人,回国工作的更是大有人在。

在衣食无忧后,旅美留美的学人们都在注重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社会地位的提高、人生价值的实现,并希望为自己的祖国作些贡献。但是,往往忙于日常生活、工作或研究,一些为国服务的念头并未都化为行动。《透视美国教育》成了一个平台,把学者们在美国的学习、工作、生活进行整理,这将是一笔财富留给后人。一篇篇文章好似一盏盏明灯,有助于照亮国内千万教育工作者前进的路!

参与本书写作的部分作者是曾在美国生活过、现供职于国内大学的学者,他们对中美两国教育都有真切的体会,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抽出时间贡献了智慧。其余的作者现在仍居住在美国,他们踊跃参与撰稿,不仅仅是为了响应主编约稿号召,最主要的是为了报效自己的祖国。我为他们的爱国之心而感动,为他们独到的见解而钦佩。

本书中的文章尽量利用鲜活的事例、活泼的文字来写,夹叙夹议,具有可读性;作者根据自己的深入研究、亲身实践和观察分析,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表述,有高度,有思考,有品位,体现了博士风范;言之有物,有故事,有分析,有深度,力争给人以助益。

《美国学校天赋教育透视》的作者黄全愈博士近几年在国内出版了多部著作,如《素质教育在美国》、《高考在美国》等,影响很大。本文讲的是美国中小学校如何对天资聪颖、学有余力的学生以特别的关心和教导,鼓励他们捷足先登。

《美国学校品格教育透视》的作者檀传宝博士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介绍了美国德育流派的基本观点和主张。阐述了美国如何通过对青少年品格的教育来迎接21世纪信息时代的挑战,即通过培养一大批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以确保美国经济、科技和军事力量在世界上的霸主地位。

《美国学校的教书育人透视》的作者鲍承模博士以自己长期的观察,讲述了美国学校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重视塑造学生人格,促进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的做法。

《美国中小学校长与中小学教学》的作者王红博士通过多次参与中美中小学校长的交流活动,侧记了美国中小学校长的所思、所想,介绍了中美双方关于基础教育有关热点问题的共同诉求和不同认识。

《美国中小学教师教育和专业成长》的作者刘京秋博士在美国专门从事教师教育,她所写的文字是本职工作的心得和感受。作者认为,提高教育质量,最主要的就是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美国中小学的国际教育与国际交流》的作者王觉非博士在中美之间频繁穿梭,是中美教育交流的促进者。他在本文中介绍了美国学校开展国际交流的模式、项目、做法。为培养学生国际化生存的意识和本领,美国正在大力推动和不断扩大教育的国际交流,这成了美国新世纪教育策略的一个重要体现。

《美国高中教育透视》的作者王晓阳博士从外交官的视角介绍了美国高中的类型、性质、特点,分析了影响美国高中教育发展的因素,透视了美国高中阶段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和重视为造就拔尖人才奠定基础的做法。

《美国学校考试评价透视》的作者徐登科博士在俄亥俄州教育厅担任考试评价处处长。本文是他在长期从事此项工作的基础上,对美国的做法进行梳理并进行理论分析后写成的。作者从一位教育行政工作者的角度告诉我们,教育不能为考试评价所左右,但教育需要考试评价的推动和激励。

《外国留学生在美国》由柴云飞博士撰写,介绍了各国留学生在美国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总结了美国博士生教育的若干特点。该文还反映了美国“9·11”事件后对外国留学生政策的调整,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国留美学生的心路历程。

《美国留学生在外国》的作者屈书杰博士研究了美国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的发展阶段、现行政策、主要项目、相关理论等。美国从不闭关锁国,在作为世界上头号接受外国留学生的国家的同时,也积极鼓励年轻一代走出国门,放眼世界。

《我在美国读学位: 不平常的学习与生活》讲述了作者杨鸿博士在美国获得三个硕士学位和两个博士学位的故事,此可谓中国学生聪明智慧、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品格的一个缩影。

《我在美国攻博士: 亲历大学学术实力和创新活力》的作者周南照博士是一位资深教育专家。他担任过我国中央教科所副所长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级教育官员。该文归纳了美国大学的职能,分析了美国大学与文化传统的关系,探讨了一些深层次的教育问题。

《我在美国做学者: 亲历美国大学教学改革》由别敦荣博士撰写,讲述了作者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期间对其大学教学改革的观察和思考。主要探讨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美国一直在探索如何不使大学沦为文凭工厂的问题。

《我在美国教本科: 亲历大学通识教育》的作者程星博士是哥伦比亚大学本科学院院长助理。在长期的管理和教学工作中,他看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本科阶段,通识教育是重点,要教育学生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长远的发展眼光。

《我在美国当博导: 亲历博士生教育》由严文蕃博士供稿,讲述了美国博士生教育的现状和特色,认为确实有其可圈可点之处。在美国多年的求学和执教生活,以及指导50余名博士生的经历,让作者对美国研究生教育的体制、培养模式、质量监控等诸多方面都有真切的感受。

《我在美国做研究: 大学校长的选拔及其对大学的管理》的作者吴宪博士用叙事的手法、生动的实例,对美国大学校长的任职资格、任期要求、选拔程序、工资待遇、性别特点、治校风格等进行了介绍和探讨,着重比较了八所著名常春藤大学校长的情况。

《我在美国评职称: 大学教师晋升制度的体验与观察》的作者徐俞博士讲述了美国大学教师的晋升条件、终身教职、中期评价情况。自身学历背景、研究成果分量、用人单位意见、同行专家评议、顶头上司看法,共同决定了一个教师能否顺利晋升至高一级的职位。

《亲历美国教育改革: 努力提升质量》的作者赵勇博士作为教育学领域的教授,非常关心美国重大教育改革。他认为,《不让一名儿童落伍法》的颁布,标志着新世纪美国新一轮教育改革的开端,这部法律执行的效果不能用“好”或“不好”简单地回答。

《我的美国教育之旅: 十次考察回眸》、《美国基础教育发展趋势展望》、《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展望》由本书主编亲自执笔完成。这几篇文章结合本人从1988—2010年历次访美的观察与思考,生动地展示了美国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一些特点和趋势。

对本书的内容,研究美国教育的同仁可以选择阅读,关心美国教育的人可以有所借鉴,关心海外学子学习与生活的读者也可一起分享其思想和情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