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在美国当博导:亲历博士生教育

透视美国教育(第二版) 作者:王定华


严文蕃

攻读美国博士学位知多少?

从选定要攻读的某个专业方向,到最后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其间要完成学校规定的一系列任务,其中主要包括所规定的课程学习,两场大型的考试,博士论文的写作及其答辩等。在美国的很多学校,当学生通过了博士生资格考试后,就会授予他们硕士学位。这既是对学生付出努力的一种回馈,也是对其学业水平的一种认可。尤其对于那些通过了博士生资格考试、但因各种原因而无法顺利攻读博士学位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慰藉和收获。

此外,当学生修完规定的课程并通过考试之后,就可以得到一个ABD(All But Dissertation)的头衔,即准博士的头衔。意思是除了毕业论文之外,所有程序都完成了的博士生。美国许多用人单位对于ABD也是接受的,他们的聘用广告中会有“ABD is also considered”的附加说明。ABD的学生可以较早地谋取一份工作,使自己不仅在经济上有所收益,还能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提升职业竞争力。但就大部分的ABD学生而言,繁忙的工作与学业论文二者难以同时兼顾。另一方面,若在规定的时间内(通常是7年)尚未完成毕业论文,那就没有资格获得博士学位了,终生就是一个ABD,无法“转正”。那么,获得ABD的人在整个博士申请者当中占多大的比率呢?据统计,大概是50%。也就是说,博士学位班中,大约有一半的人最后没有获得博士学位,只能拿到ABD的头衔。由此,尽量提高博士生的博士学位获得率就成为目前博士生培养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而解决这个问题的重点就是如何帮助博士生完成毕业论文。

我在前面已经介绍过了在美国申请博士学位所需完成的几项重要活动,如修课,考试等,此处将重点围绕博士毕业论文的问题进行论说。

1. 如何选择指导学位毕业论文的导师?

在美国,博士生培养不是单向选择过程,而是多方互动的过程。学生面对的不是一个导师,而是导师团队;学生选修的课程不是导师开设的某个方向的课程,而是所在博士点开设的该方向的系列课程。学生可以选修课程,也可以根据研究的兴趣选择导师。同样,导师也在选择学生。与中国不同的是,美国的学生不是一进校门就确定自己的指导教师,而是在修完课程、通过资格考试后,在准备毕业论文时再去选择指导教师。在选择指导教师以及教授委员会的成员时,需要注意三个问题。

(1) 先选定谁做自己的教授委员会的主席,即指导教师。博士生邀请某位教授做自己的委员会主席时,如果教授委婉拒绝,他通常可能会说“我很忙,我的学生很多,我无法承受这么多指导工作……”,如此等等。遇到这种情况,最好另选他人。一般来讲,主席应该在委员会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2) 向教授委员会主席进行咨询,了解由哪些成员组成委员会。通常情况下,主席对所选定的委员会成员了解较多,易于沟通,由主席协助确定委员会成员,将有助于将来论文修改及答辩时的多方协调。

(3) 如果在论文写作过程当中,博士生和委员会主席磨合不顺,摩擦不断,则需要考虑更换委员会主席。但是,博士生做出这种决定时往往是非常慎重的,因为这不只是学生与导师之间的关系问题,还涉及能否找到另一位愿意做主席的指导教师。如果是教授本人的特殊原因,如离校或生病等,中途改换导师则另当别论。从上述介绍中不难看出,毕业论文的完成不仅有严格的学术方面的要求,其中还涉及人际关系的要求。这种现象在中国也是非常普遍的。

2. 如何与教授委员会主席及其成员进行适宜的沟通?

博士毕业论文撰写的过程是一个反反复复修改的过程,其间必然涉及与导师及其委员会成员的多方、多次沟通。每个导师的指导风格各不相同,有人不喜欢学生经常性的咨询,而是希望学生自己先写,完成之后再给予点评;有些教授则喜欢学生写一章,他改一章,甚至写一节改一节,全程监控学生的论文进程。作为学生,摸清导师的指导风格并尽量与之配合,这对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有必要的。但从论文完成的质量及其效率来看,学生最好不要等到论文写作结束以后再去请教导师,假若导师对论文不满意,那么学生就前功尽弃,其风险太大。最好的方法就是每完成一部分内容就咨询教授的意见,不必过于在乎教授的脸色,毕竟这是他的工作,况且大部分教授都是非常敬业的。

除了与委员会主席沟通,博士生还需要与委员会的其他成员保持密切联系,听取他们的指导意见。但是,教授委员会成员们的指导风格通常有很大差异,博士生要想让自己的论文迎合所有教授的观点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怎样与这些观点不同、性格和风格相异的教授们进行沟通呢?博士生通常有两种做法: 第一种就是写完一章内容,给教授委员会的每位教授发封电子邮件,向他们征求修改意见;第二种就是将写好的内容呈交给教授委员会主席,按照主席的意见修改,直至主席满意,然后由主席发送给委员会的每位教授。两种做法孰优孰劣?按照第一种做法,同时向每个教授征求修改意见,博士生可能节省了时间,并听取了多方宝贵意见,但有时众口难调,取谁舍谁很难度定。尤其当教授们的观点对立时,更是难以平衡。有些学生将A教授的认同观点转发给持有相反意见的B教授,试图以此为自己找到某种辩解的证据。这种做法易于造成教授之间的矛盾,有搬弄是非之嫌疑。相比之下,第二种方式较为可行。

事实上,不论是在美国,或者中国,教授之间肯定存在着学术观点上的分歧,这种分歧并不代表教授们之间的斗争,而只是学术对话的一种形式。作为一个博士生,其目的不是在教授们的论争中寻求生存或解脱,而是完成一篇高质量的论文。若能本着这个目的,许多矛盾也就容易化解了,许多问题也就不成为问题了。

3. 完成博士毕业论文需关注哪些主要问题?

完成一篇博士论文,并非意味着只是写出一篇博士论文。其实,论文完成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成为关卡,所以,博士生要做好“闯关”的准备。

如何选题通常是着手毕业论文时要闯的第一关,所有的博士生都无法回避。但鉴于学科之间的差异,闯关难度各不相同。例如,大部分的理工科类博士论文是与导师或者研究所的科研项目联系在一起的,其选题多是根据在研项目而定,甚至由导师“命题”。而教育或者人文学科类的博士大部分是自己定题。

选定了题,就要闯第二关——“文献综述”关。这项工作体现了博士生对所研究主题的进展情况的整体把握,是对博士生收集信息、综合概括能力的一个考查。

第三关是开题报告关。博士生能否顺利地完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这个环节可以说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开题的目的不仅是探讨选题的意义何在,更主要的是探讨如何实际去做,怎么做。从教授委员会成员的角度来看,如果只是在面上泛泛评论博士生选题的意义,甚至因主席的名气与权威而爱屋及乌地“惠及”学生身上,粉饰选题的价值,回避存在的问题,那么,开题的意义又何在呢?庆幸的是,这种情况在美国的博士生开题中少有发生。从博士生的角度来看,除了认真准备、详尽阐述自己的研究构想与实施方案外,“闻过则喜”的心态是必须有的。开题的目的就是让专家们挑刺,哪怕是鸡蛋里面挑骨头。问题越多、越尖锐,可能的隐患就越容易排除,后续论文答辩的通过概率也就越高,论文质量也就越高。讳疾忌医、掩盖问题的心态,实际上是自欺欺人,最后也只能是自食其果。

第四关是数据的收集、分析与解释。这一关是论文写作中最花费时间、最耗费心力,也是最痛苦的阶段。在美国,大部分的博士论文都是必须做研究的,都是要通过实验室研究或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来搜集信息、数据,寻找证据,通过分析之后,形成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和创造性,也费尽了心力,称之为呕心沥血似乎也不为过。

第五关是答辩。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前面几关都顺利闯过,这一关基本上就是稳操胜券。如果前面几关危机四伏,侥幸混过,那么答辩这一关也只能孤注一掷了。胜败虽然在此一举,但其真正的决定因素不是答辩本身,而是前期内功的磨炼。

作者简介:

严文蕃,1984年留学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校区(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1991年获教育心理学博士学位,毕业论文获当年美国心理学会优秀论文奖。曾任教于美国华盛顿州Gonzaga University,得克萨斯大学、宾州印第安纳大学等,现为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校区)教育系主任、终身教授。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