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鸠摩智与金轮法王(2)

金庸笔下的真实大历史 作者:填下乌贼


吐蕃国师

喇嘛教产生以后,经过阿底峡、仁钦桑波等人的革新和弘扬,到了11世纪中晚期(《天龙八部》时代)逐渐趋于稳定。

在此期间,吐蕃出现了极富盛名的“九大译经师”。

众所周知,佛教来源于天竺(印度),梵文的佛经要经过译经师的翻译,才能被吐蕃信众接受。根据我的考证,鸠摩智的原型是北宋时期吐蕃“九大译经师”之一的般若鸠摩罗,他活跃在赤松德赞(一说赤祖德赞)执政时期,与比卢遮那、丹玛孜芒、益西德等八人共同将梵文佛经翻译成藏文。这些译师穷经皓首、年复一年,伴随着青灯古佛严肃认真、逐字逐句地将梵文、汉文佛经翻译成了藏文,译作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忠实原著、文字流畅,为藏传佛教的发展壮大,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直到今天,这些藏文版的佛教经书依然可以完整流畅地反译成梵文,令后人无比景仰和赞叹。

大约南宋时期,喇嘛教开始细分成很多教派,其中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和噶举派四大教派影响力最为深远。

宁玛派是喇嘛教中历史最悠久的教派,创派祖师莲花生,僧侣均戴红帽,念秘法咒语,故又称“红教”。素尔波且(公元1002—1062年)、琼喜饶扎巴(公元1014—1072年)和卓普巴(公元1072—1134年)三人为宁玛派的传播立下汗马功劳(新修版鸠摩智隶属于宁玛派)。

噶当派以新密咒为理论基础,创派祖师阿底峡,但实际的创始人是仲敦巴(公元1005—1064年),他在藏北地区大建寺庙、广收门徒,开创了噶当派的无比号召力。同时,噶当派还是明初格鲁派(“黄教”)的前身,达赖、班禅两大活佛均源出格鲁派。

萨迦派的创始人贡却杰布(公元1034—1102年)身兼二职:既是萨迦派的创始人,又是萨迦农奴集团的大首领。在他去世后,其子孙世代继承,合称“萨迦五祖”,第五祖八思巴(公元1235—1280年)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担任元世祖忽必烈的帝师、护国国师、全国宗教总管、进封“大宝法王”,并发明了蒙古新字,是蒙藏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萨迦派又称“花教”。

噶举派因为弟子常穿白袍,故而亦称“白教”,创派祖师是玛尔巴(公元1012—1090年)和米拉日巴(公元1040—1123年)师徒,白教注重口授心传而不重视讲解经典,讲究寓教于实用,是一个关心民生的喇嘛教分支教派,后期曾发展得极为迅速,影响力深远。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