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规矩:给钱的是老板,干活的是伙计(13)

巴州往事3:选调生 作者:小桥老树


王桥有意在陈强面前夸奖杜建国:“杜建国最初搞新闻社的时候,我并不看好。没有想到他能够坚持三年,硬是把新闻社搞成了山大第一社团。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山南媒体将会形成山大新闻社派。我是跟着校方混,不算本事。他自立门户,是新闻社的开派宗师,比我厉害得多。”

杜建国笑哈哈道:“袍哥别谦虚,你也是我们新闻社的元老之一,我们新闻社的招牌还是你写的。”

陈强一招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总觉得准女婿在报社搞新闻风险很高。告诫道:“杜建国别得意,搞新闻是踩在政治红线上。你一定要小心,说不定哪一天就踩到高压线了。”

老丈人多次说起这个话题,杜建国最初还认真听,现在已经将这话当成了耳旁风。

吃完晚饭,陈秀雅陪着父亲回家,王桥和杜建国回校园去找留守在校园陪女朋友的情种赵波。

雀湖景色依然美丽,但是王桥心境发生了变化,以前作为山大学子,能够完全融入这个环境。现在作为山大毕业生,犹如隔着玻璃看着校园,看得清楚,却无法融入。

杜建国留在省城工作,与王桥相比,工作环境改变不明显,重回山大反而没有太多感慨。

赵波录像室依然大门紧闭,往日热闹的枪炮声音停歇了,冷冷清清。王桥写了一张纸条,塞到门缝上。王桥和杜建国绕着雀湖转了一圈才离开校园,在校园大门口,杜建国道:“我要回去弄一篇比较急的稿子,晚上就不陪你了。明天中午我们去尝一家特色餐厅,味道霸道。”

“我今天住华荣小区,正好顺路,我陪你一起走过去。”王桥与艾敏和平散伙以后,不愿意在老味道土菜馆留宿,决定住在华荣小区大姐王晓的家。

山大距离日报社和华荣小区都不太远,两人一路步行,聊着在新工作岗位遇到的奇葩事情。杜建国听到王桥提着小喇叭指挥强制进场的事,道:“我觉得不太对味,明明垃圾场周边村民都反对垃圾进场,说明垃圾场影响了村民生活,就应该停下来,而不是动用警力强制进场。”

王桥诧异地看了杜建国一眼,道:“县城每天都要产生垃圾,垃圾场停下来,又没有替代点,城里的垃圾怎么办?难道堆在大街上?”

杜建国道:“修垃圾场的第一步就是征得当地村民同意,你们从第一步就做错了,错了就应该改正,而不是强迫村民接受。”

王桥道:“这是理想主义的说法。我不讲大道理,只讲现实问题,第一点,城里垃圾必须要找地方处理,不放在甲地就要放到乙地,不管是甲地和乙地都不愿意垃圾场放在自己身旁,这是人的本性,有一个词叫作邻避效应,就是指的这种情况;第二点,垃圾场是建委修的,交给我们城管委管理,作为新任城管委副主任,我的职责是组织人员将垃圾收集起来,运送到垃圾处理场处置;第三点,村民把路堵了,我能怎么办?唯一能做的就是想尽办法把垃圾运进去,把垃圾运进垃圾场,这才是我的职责。”

杜建国道:“你个人是没有问题,但是整个运作机制出了问题,修建垃圾场应该尽量满足村民的要求,依法行政。”

王桥道:“不谈抽象理论,我问你一个具体问题,按照建设部部颁标准,垃圾场搬迁要求是夏季主导风向500米内逐步搬迁,如果恰好有一个505米的,搬还是不搬?从实情来说,如果500米会受到影响,505米肯定也会受到影响,如果505米搬了,510米、515米难道不应该搬迁?如此一来就永无尽头。”

杜建国道:“建设部制定500米的规定就是错的!”

王桥道:“就算建设部制定的规定是错的,一线人员在建设部标准没有修改之前必须执行部颁标准。”

杜建国坚持道:“我们要以人为本,垃圾场周边村民不应该因为垃圾场的修建而影响生活,这是对为政者基本的要求。”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