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蔡元培(1)

先生 作者:《先生》编写组


生平:(1868~1940)字鹤卿,又字孑民等,浙江绍兴山阴县人。20世纪中国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民主主义革命家。曾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要职。在执掌北京大学期间,参照德国大学的理念,对北大进行了全面改革,开“学术”与“自由”之风。

师承:少年时曾在绍兴古越藏书楼校书,博览群书;在德国,接受著名历史学家兰普莱西指导。

高徒:蒋梦麟、罗家伦、杨振声等。

核心理念: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教育实绩:奠定中国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础,为中国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富有开创性的贡献;革新北大,使之成为以学术自由而著称的现代大学。

时事问题因缘复杂,今日见一问题以为重要,进而又会看到比此更重要的问题,以此往复于政治问题,则无法尽萃学术。

—蔡元培,《告北大学生暨全国学生书》,

1919年7月23日

国事渐平,教育宜急

每当蔡元培的改革理想陷于激越的政坛纷争而无法力保高洁时,他都会选择辞职,退出江湖,游学欧洲。这几乎成为蔡元培人生的周期性行为。

1913年9月1日南京失陷,二次革命宣告失败。陷入低谷的国民党人纷纷流亡国外。辞职出走的第一任民国教育部部长蔡元培出现在法国巴黎的街头。出行前他和商务印书馆约定,每天以半日撰译书稿,该馆将致以每月200元作为稿费。

三年后,新任民国教育部长范源濂的一份急电,惊破了蔡元培在法国的宁静时光。

此时,北京城又在一场乱局中更迭了政权。在一片唾骂声中,做了83天皇帝梦的袁世凯病逝,黎元洪继任大总统。

范源濂盛情邀请蔡元培归国出任北大校长,电文用词极其殷切:“国事渐平,教育宜急。现以首都最高学府,尤赖大贤主宰,师表群伦。海内人士,咸探景仰。用特专电敦请我公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一席。务祈鉴允。早日回国,以慰瞻望。启行在即,先祈电告。”

1916年10月2日,蔡元培同吴玉章一道由马赛乘船回国。实际上这时北京还传来另一个好消息,虽然黎元洪的北京政府基石未深,但在吵吵闹闹的较量中,国会的民主势力却占了上风,明令恢复民国初年的《临时约法》。蔡元培的战友孙中山、黄兴等也正在归国途中。

对于是否接受北大校长的任命,蔡元培内心曾有过犹豫。他与吴稚晖商量此事时,吴说了一句:“中国事,云不可办,则几无一事可办;云可办,则其实亦无不可办。”他又想到,要使中国转危为安,只有从教育入手。他在给汪精卫的一封信里讲到,当年普鲁士受拿破仑蹂躏,哲学家、教育家费希特改良大学教育,对于挽救普鲁士贡献很大。普鲁士之所以战胜法国,人们都归功于小学教师,之所以有那一代小学教师,得力于高等教育。在国外从事文化教育活动,不如在国内切实。他自己就说得很清楚:我的兴趣就在大学。他认为大学能够培养出国家的精英人才,中国如果有一批杰出的尖端、高端人才,中国就有希望,中国才能走向富强。

他虽然早有此心,但还是有朋友劝他不要回去,认为当时的北大以腐败闻名,进去了,若不能整顿,反于他自己的声名有碍,还有的认为那是在为北洋政府服务。但他本身却抱着救国的理念和改革旧教育体制的愿望,下决心要走一条救国之路。

事实上,他以后出任北大校长,走的正是这条教育救国的道路。而他教育救国的信念,也与他之前的经历有关。

1898年维新变法被强行中止,悲愤交加的蔡元培出走翰林院,回乡办教育。在范源濂请他就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之前,蔡元培历经乱世,屡经失败,却不曾丧失教育救国的信念。

对于戊戌变法,蔡元培认为,改变中国,光靠皇帝和几个政治家是不行的,需要新的国民,而新的国民要通过办教育来培养。蔡元培后来在《告北大学生暨全国学生书》中也说:“我国输入欧化,六十年矣。始而造兵,继而练军,继而变法,最后乃始知教育之必要。”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