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编者序:此时此地的我们(2)

白日之梦 作者:袁琼琼


有个非常简洁却绝对不准确的答案是:“看字数”。那是过去(大约三十年前)的分类法。但是近代出现了千字以下的“微小说”,字数已经不能作为分类标准,更别提许多“散文”,其实蛮长的,有些甚至长到一本书。例如齐邦媛教授的《巨流河》,如果要归类,我个人认为是要划分到“散文”的文类中的。而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七大卷),虽然一般统称为意识流“小说”,但是我始终觉得:这书更接近是散文。

这两种文体最明显的区别,我个人看法是:小说,就算第一人称的小说,作者要置身事外;而散文正相反,就算是叙说别人的故事,在书写身外之事,身外之物,作者必定在其中。

因此,散文比之小说,在写作上,更讲究炼字。许多优秀的散文作者往往有自己的腔调,一般称之为文笔。那是从个人性格出发的,不单只是学习或模仿可得。优异的作者,其腔调之明显几乎跟注册商标一样,例如余光中的文字节奏,吴鲁芹那种娓娓道来的谦谦温润,周作人近乎枯闷的老实简净,梁实秋的彬彬有礼……不必看作者名,只要看一段话,就能辨认。

散文,优秀的散文作者,必然炼字,必然有自己的独特腔调,因此,阅读散文其实是一件需要学习的事。读者必须要先习惯作者的“腔”,之后才看得下去,才能看出高低。

我很多年不看这种既不明白也不晓畅的文字了。最初看时,十分吃力,进了迷宫似的跟着作者绕。感觉自己很缺乏文艺细胞,年轻时看这种拐来拐去的,满载修辞之美的文字可是很习惯的啊。现在我得一字一句地看,放慢速度。这一年的阅读,我好像重新开始认识文学,重新领略写作者在字里行间轻巧布放的小细节,重新去咀嚼作者一两个字眼的有意错位和异变,重新去感受文字之间的音乐性。有时候作者在写的心事,极其微小,简直平淡无奇,不值得述说;但是文字那样富丽流荡,使我与作者同流,跟他一起眷恋起他内在的情感起伏,并且经历了他的心灵迷宫。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