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毛泽东并未戒烟(1)

中国1946:毛泽东的命、蒋介石的运和林彪的算 作者:张正隆


《大刚报》记者王淮冰,从贵阳来到重庆买票候船,准备去武汉筹备出版《大刚报》。8月28日中午,王淮冰正在住处摇着芭蕉扇吃饭,一辆吉普驰来,车上跳下《新华日报》采访主任石西民,说毛主席要到重庆了,邀他去机场采访。途中,又接了《大公报》记者彭子冈、《新晚报》记者浦熙修,最后是郭沫若夫妇,一辆美式吉普竟挤了8个人。

除了一些西方媒体,也就《新华日报》有这股劲头。

而当天去九龙坡的几十名记者,多是外国记者,好像外国人比中国人更关注这次谈判似的。

重庆有几十家中国报纸和通讯社,还有一些外地报纸驻重庆的记者。除共产党的《新华日报》和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少数媒体外,基本都控制在国民党手里,其中的首席喉舌自然是中央社和《中央日报》了。

8月16日,《中央日报》在国内要闻版上以三栏的显赫地位,用大字标题刊出“蒋主席电毛泽东,请克日来渝共商国是”的新闻,并公布了电报。21日,又以同样方式刊出蒋介石的第二封电报,标题是“蒋主席再电毛泽东,盼速来渝共商大计”。

这回毛泽东来了,比之此前大张旗鼓的宣传攻势,比之《新华日报》和其他中间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中央日报》几近偃旗息鼓,只发了条几十个字的新闻,还是中央社的稿子。

直属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领导的《中央日报》,当然明白自己只是喉舌,没长大脑,不敢也不会擅作主张。而大脑已经发出指令,不发社论、不写专访,一律采用中央社的新闻稿,要登得少、登得小、版面不要太突出,标题不要太大,尽量缩小影响,不替共产党造势。

连蒋介石和毛泽东会谈的消息,《中央日报》也不放在显著位置,只在国内要闻版中用两栏标题刊出。

“中央”尚且如此,那些“边角”又岂敢随便发声?

从江西到陕北,毛泽东在偏远的山沟里深居简出,用邵力子的话讲,是“毛先生一向不出来”。这回突然空降重庆,举世瞩目,谁不想一睹这位传奇、神秘的中共领袖的风采呀?9月1日,毛泽东去黄家垭口中苏文化协会参加茶话会,一时间人山人海,万人空巷。《中央日报》社也在黄家垭口,职工也纷纷跑出去看毛泽东。

在1945年夏秋重庆这个大火炉中,多少有点自主权的少数媒体记者,应该是最忙最累的一群人了。以《中央日报》为首的大小喉舌,对此却好像不屑一顾,把话语权拱手让给对手。

不知那大脑是进水了,还是让门挤了,反正肯定是进得不少,挤得不轻。

唯一一次大动干戈,是毛泽东将9年前写的《沁园春·雪》赠予柳亚子,在重庆引起很大反响,《中央日报》组织一批御用文人,大批毛泽东的“帝王思想”。那又怎样?历史已经证明,斗智斗勇,蒋介石都不是对手。

《中央日报》社长胡健中忧心忡忡:“对重庆谈判的消息登得少和登得小,也不是办法。最近《新华日报》的销路是多少?我们的报纸销路是多少?这样拖下去怎么办?我们不能领导这个时代是危险的。在国际宣传上我们也搞不过共产党。中央宣传部国际宣传处那样庞大的机构,集中了那样多人才,驻重庆的外国记者就住在国际宣传处里,我们派专人和他们联络,给以交通和电讯的方便,但他们对我们的宣传总不大感兴趣,对曾家岩五十号(周恩来在重庆驻地——笔者)说的话特别感兴趣。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