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冷月飘风:策士张仪》 序言

冷月飘风:策士张仪(“说春秋道战国”系列历史小说) 作者:吴礼权


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人民苦难最为深重的时期之一,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既有雄才大略、目光如炬的秦孝公,锐意改革、手腕铁血的公孙鞅,胡服骑射、开疆拓土的赵武灵王,足智多谋、百战不殆的孙膑,为国理财、革新内政、富国强兵的魏相李悝和韩相申不害等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有诸如墨家的墨翟、道家的庄周、儒家的孟轲、法家的韩非、名家的惠施等一大批灿若群星的诸子百家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学说直至今日还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化。

战国时代,是政治家大展经纶、军事家用武有地的时代,更是中国历史上“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时代,是无数读书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时代。挂六国相印、爵封武安君的苏秦,兼相秦魏、操控天下的张仪,爵封秦国大良造、历任魏将韩相的公孙衍,左右秦楚二国、八面玲珑游走的陈轸等无数游士,就是在这个风云激荡的岁月中,趁着天下大乱、礼法不存的时代情势,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游说诸侯之间,纵横捭阖于天下,以一人之智谋而左右天下时局,玩天下于股掌之上,堪称中国历史上的奇观,也让无数中国读书人心向往之。

南朝梁著名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有云:“说之善者:伊尹以论味隆殷,太公以辨钓兴周,及烛武行而纾郑,端木出而存鲁:亦其美也。”又说:“战国争雄,辩士云涌;从横参谋,长短角势;转丸骋其巧辞,飞钳伏其精术。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六印磊落以佩,五都隐赈而封。”如果认为刘氏说得太过夸张的话,那么,读一读《战国策》与《史记》中有关苏秦、张仪、公孙衍、陈轸等说客的事迹,相信大家就知道,“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境界,确实是历史的真实。

在战国时代诸多游士之中,能靠摇唇鼓舌而取卿相尊荣,干青云而直上,终至以区区一书生,玩转一个时代,叱咤而风云变色,鼓舌而城池易主者,在中国人的印象中,大概则非苏秦、张仪二人莫属也。

苏秦与张仪,同师于鬼谷子,都习纵横之术,且都是靠游说诸侯而起家。二人的共同点很多,但是也有区别。苏秦取卿相尊荣,由一介书生而挂六国相印、爵封武安君,靠的主要是雄辩,即嘴上功夫。“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战国策·秦策一》)其事功,主要是使纷乱的天下得以暂时安定下来,让天下百姓有片刻休养生息的宁静。而张仪则不同,他出身于一个没落贵族家庭,有乐小利而不求上进的毛病,但最终在苏秦的激发下,一举成功游说了秦惠王,成为“连横”而霸天下的秦国权相,不仅以其嘴上功夫折冲樽俎,周旋于诸侯之间,而且还以过人的谋略翻云覆雨,左右秦、楚、魏等大国政局。因此,相较于苏秦,张仪不仅仅是一个说客,更是一个策士。正因为如此,苏秦也不得不感叹说:“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史记·张仪列传》)

那么,张仪有何等过人的智慧,而让身兼六国之相、爵封武安君的一代书生枭雄苏秦为之折腰叹服呢?

读了这部历史小说《冷月飘风:策士张仪》,相信读者就能认识张仪是何许人也。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