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序

四月文丛:温暖的玫瑰 作者:廖晓伟 著


自序

我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发表文学作品的,至今已二十余年。二十余年在浩淼的宇宙中,只不过短短的一霎,而就一个人的生命历程而言,已是青春不再。此前,我已出版了一个短篇小说集子和一部长篇小说,现在出这个中篇集子,不为别的,就是想凑齐小说家族的三种文本。

文学创作,是融入我生命中的血液。它使我的生存变得诗意而浪漫。因此,不管世事怎样变迁,不管生活怎样喧嚣,我都一直坚守着。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还谈坚守文学,这在有的人看来,简直就是疯人话语。对此,我只能仰天一笑。

文学从诞生的那天起,就用她优美的语言,精彩的故事,丰富的思想内涵,教化着启迪着做人的真谛。人们对《诗经》、对唐诗宋词的吟诵,对《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的津津乐道,无一不是文学魅力的体现。

在文学创作这条路上,我经历了太多的艰辛,太多的苦闷,太多的落寞,然而,也正是这艰辛、苦闷、落寞,磨砺了我的心志,打压了我的浮躁,成就了我的那些不是作品的篇什。

说来不怕人笑话,最初写小说,源于一种不服气。觉得期刊上发表的小说,也高不到哪里去,不就一个故事,几个人物吗?当满怀信心将一篇一篇苦熬的文字邮寄出去,等来的却是薄薄的一页退稿信时,方才醒悟,小说不是那般好写的。于是,便把自以为是高昂的头,低了下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第一次看到这八个字,是在一本介绍对联写法的书上。当时,也没怎么留意。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之后,回过头去重新品读那八个字时,我才切肤之痛般地感受到自己知识的贫乏,功力的浅显。于此,才开始了对中外名著的潜心研读。

从第一篇作品面世,到最近的文稿刊出,屈指数来,涂抹的文字超过百万。在百万文字中,可圈可点的为数甚少,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稍感安慰的是,我创作的脚步,没有因为遗憾而停留;我对文学的追求,也没有因为文学的被冷落而放弃。我深信文学永存!

一个民族没有一种精神的支撑,就站立不起来。一个人失去了精神追求,便是一具空壳。我这样说,并非是在标榜自己的高尚,更不是在炫耀自己的与众不同,而实实在在是发自肺腑的声音。二十多年来,如若我心中没有对文学孜孜不倦的追求,没有毅力和决心,要想连续不断地写作,几乎是不可能的。

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最大的追求莫过于自己的文字能够得以流传。那种文字所达到的境界,于我是望尘莫及,不敢奢望。我所写下的文字,就像夜空中流星划过留下的痕迹,转眼便消失殆尽。尽管如此,我依然会坚持不懈地写下去。如果说硬要有点什么希图的话,便是我所写的文字,能使读者有所触动,哪怕是触动,也就知足了。如此,起码说明我所叙述的故事没有落套,我所塑造的人物还算真实,我所描写的生活得到了读者的认可。

一个人想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太容易。反之,则太难。在怎样看待自己作品的问题上也一样。曾经,当自己的作品被指出不足时,心里就老大不痛快。那是年轻时的心高气盛在作祟。现在,往日的那种心高气盛已被平和所取代。一篇作品出来后,不是想听到溢美之词,而是希望被指出不足。就如中医把脉,只有拿准了脉相,才能开出治病的良方。如果认为自己写下的每一个字都是经典,那就太浅薄了。殊不知,在我们的前面有更高的山,更宽的河。那些山,我们不能翻越;那些河,我们不能横渡。

我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打开书柜,拿出印有自己名字的刊物,翻看那些变成铅字的或长或短的文字。那些文字,记载着我艰辛跋涉的足迹,承载着我的追求与梦想。它们目睹了我酷暑严寒伏案涂鸦的情景,它们见证了我无数个不眠之夜的苦苦思索,它们伴随着我跌倒之后的站立,它们是从我心里走出来的精灵,它们汇聚着我对人性的探索走向读者,它们是我的骄傲与自豪!

成功,是人人都向往的。回首走过的创作历程,我的失败远多于成功。面对失败,我曾十分气馁,以致差点就放弃了自己的追求。好在我并没有沉郁在那种失落无望的情绪里,短暂的痛苦之后,又开始了新的思考和创作。失败,在打击我的同时,又激励着我奋发前行。在今后的创作道路上,失败依然存在。它会悄无声息地出现在我的电子邮件里,出现在邮差送来的信封中。对此,我不会再气馁。因为,它会使我更加清醒地看到自己的不足。

读书,使我视野开阔;思考,使我思维敏捷;写作,使我生活充实。如此日子,快乎乐乎!

林盛青

2010年1月25日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