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可以骂人的灯谜

中华民俗故事 作者:黄盼盼 编著


可以骂人的灯谜

猜灯谜是一项益智的娱乐活动,很早就流行起来。无论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喜欢猜灯谜。而元宵节观灯猜灯谜更是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习俗。关于灯谜的来历,有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一个姓胡的财主,他仗着家里很有钱,经常欺负老百姓,在当地称王称霸。人们背地里恨他恨得牙痒痒。因为这个胡财主总是皮笑肉不笑,所以人们给他起了个很形象的绰号——“笑面虎”。“笑面虎”是一个势利眼,他只要看到谁的衣服比自己的更贵重,就拼命地巴结。而看到穿得破破烂烂的穷人,就吹胡子瞪眼睛,凶得不得了。

有一年年末,“笑面虎”家门前走来了两个人,走在前边的那个人叫李才,穿着华丽的新衣服。走在后面的那个人叫王少,他的衣服破破烂烂的,还打了很多补丁。家丁看见李才,赶紧去向主人禀报。“笑面虎”连忙出门相见,看到李才穿戴华贵,就堆出一脸的笑容,问长问短。这时,王少向“笑面虎”借粮过年,却被他恶狠狠地赶出了大门。

走在回家的路上,王少越想越生气。他想一定要治一治这个嫌贫爱富的“笑面虎”,忽然,一个妙计涌上心头。

元宵节到了,晚上家家户户都挂上了五颜六色的花灯,漂亮极了。穷小子王少也扎了一顶大花灯,他走到“笑面虎”家门前,将花灯挑得高高的,路上行人纷纷过来围观。“笑面虎”凑近一看,只见花灯上题着四句诗:

头尖身细白如银,称称没有半毫分。

眼睛长到屁股上,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一看,这不就是讽刺自己吗?顿时气得面红耳赤,他把眼睛睁得又大又圆,气得哇哇乱叫:“好你个臭小子,居然敢来骂本老爷!家丁,把这个花灯抢下来!”王少一听,连忙收起花灯,笑嘻嘻地说:“老爷,你怎么知道这是骂你呢?我这四句诗是一个诗谜,谜底就是‘针’。这‘针’怎么是说你呢?莫非是‘针’告诉你的,不然你怎么知道说的是你?”人们听了哄堂大笑,“笑面虎”只能干瞪眼,狼狈地回去了。

后来人们都知道王少用诗谜戏弄“笑面虎”的故事了。第二年元宵节灯会上,很多人就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观灯的人猜测取乐,所以就叫猜灯谜。后来慢慢地形成一种习俗,每到元宵灯会,各地都会举办猜灯谜的活动。

【博闻馆】

灯谜常识知多少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灯谜的前身是谜语,谜语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很多政客在游说诸侯时,喜欢在说话时拿其他事物打比方或者进行隐喻,从而起到巧妙影射、寓意深远的效果。当时人们把这种方法称为“隐语”或“庾(yǔ)词”。到了汉代,这些“隐语”“庾词”就逐渐演变成为以破译文字含义为主的谜语了。

而把谜语写在花灯上,变成供人猜射的灯谜则开始于南宋。宋代《武林旧事》中记载:“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戏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qú),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到了明代和清代,灯谜发展到鼎盛时期。这时猜灯谜已经不再仅仅是元宵节的专利了,七夕节、中秋节乃至聚会玩乐都会以猜灯谜助兴。《红楼梦》中,曹雪芹就花费了大量笔墨来描写大观园儿女制灯谜猜灯谜的情景。

猜灯谜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娱乐活动,既能增长知识,又能娱乐身心,所以一直以来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灯谜虽然形式短小,但涉及的内容却非常广泛,天文地理、经史曲赋、现代知识,几乎无所不包。所以,如果没有基本的文化素养,是很难猜中的。

灯谜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谜面、谜目和谜底。这三个部分缺一不可。谜目是规定谜底所属的范畴。设计谜面要符合“八美”原则,即句炼、法净、语圆、意明、字切、雅驯、超脱、体备。

制作灯谜有两条禁令:第一,纯粹的知识和词汇解释一般不能制成灯谜,因为比较低级。第二,谜面上的字,在谜底中绝对不能出现,即谜面谜底不能相犯。制作灯谜还要讲究一定的格式,光谜格就有一百多种。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