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十二 幕府生涯之第一期

左宗棠全传 作者:秦翰才 著


十二 幕府生涯之第一期

太平军之入湖南,实予左宗棠以游幕之机会,将一生经纶抱负,作初步之试验。

宗棠之游幕,可划为两个时期。第一期在湖南巡抚及署湖广总督张亮基幕府。

先是,咸丰二年(1852)三月,太平军围桂林省城,江忠源闻警,发家财,募勇往援。太平军北走,连陷兴安、全州两城,遂入湖南境。由永州窜道州、江华、永明、嘉禾、蓝山、桂阳、郴州、安仁、攸县,所至城悉陷,终于道醴陵,直薄长沙省城。省城官民料太平军必从耒阳、衡州正道来,不料其遽掩至,益惶急无措。于是清廷罢骆秉章湖南巡抚,移贵州巡抚张亮基继其任。时胡林翼方任贵州黎平府知府,尝荐宗棠于亮基,盛称其才。至是,亮基一至常德,即专使礼迎宗棠入幕。宗棠初未有以应,林翼走书责以大义,谓宜出纾桑梓之祸,不当独善其身,并盛称亮基之贤。忠源追太平军,壁长沙省城南,亦以书促行。仲兄宗植与郭嵩焘、崑焘兄弟同居山中,并力劝之,以为公卿不下士久矣。张公此举,宜有以成其美。宗棠始毅然应聘,驰见亮基于长沙围城中,握手甚欢,如旧相识。干以数策,立见施行。已而又引崑焘入幕相赞,宗棠亦亲督兵勇助防守。太平军以地雷轰城,三陷缺口,而宗棠三抢堵之,由是亮基益以兵事相委。未几,亮基调署湖广总督,挽宗棠偕行,亮基在湘阴途次,接受关防,即渡洞庭湖,由岳州入湖北,沿途居民避贼,迁徙一空,士卒掘芋充饥,两人尝在破屋风雪中,危坐终夜。既抵武昌省城,太平军去甫十数日,公私荡尽,惟贡院巍然独存。而尸骸枕藉,则亟命葬埋整葺,权作休息办公之所。而军民政事旁午,批答咨奏,皆宗棠一人主之。其间又尝与亮基先后亲至田家镇,相度地势,筑炮台半壁山麓,北岸亦建水营,历旬日始返。废寝忘飧,昼夜劬瘁,亮基益推诚相与。每夕,手挈总督关防以属宗棠及崑焘曰:“军情缓急,眉睫间耳,有发先行而后告。”会亮基调补山东巡抚以去,宗棠亦辞归,仍居白水洞。

此一时期,在湖南巡抚幕,计自咸丰二年(1852)八月至十二月,凡五阅月。在湖广总督幕,计自咸丰三年(1853)正月十二日,至九月十三日,凡九阅月,先后都十四月。在此十四月中,宗棠之运筹帷幄,足以踌躇满志者,与可以惆怅扼腕者,各有两事。

浏阳有征义堂者,为周国虞与曾世珍等所结秘密团体,已有十余年之久。借名团练,阴聚徒众,颇为闾阎患。太平军围长沙省城,征义堂啸聚至二万余人,实与潜通,廪生王应举发其事,则杀应。事闻于清廷,有诏按问,浏阳县署吏胥多为征义堂党羽,于是知县惧祸,意主羁縻,力辨其无反征。会忠源平巴陵土寇,将旋师,宗棠乃建议亮基,乘间移师剿办。知县益惶急,至为血书上亮基,保征义堂不为乱,亮基心动,宗棠力持之。于是忠源由平江取间道入浏阳,筑垒竟,遽张示,捕诛征义堂渠魁,宥胁从。周国虞等阴觇其军少,以为易与,率众数千,猝扑忠源。忠源遣一营卫县城,而自督两营拒战,大败之。下令良民诣营领牌免死,遂直逼其巢,复击破之。统计是役自咸丰三年(1853)十二月十八日接仗起,至三十日止,先后生擒暨各乡团捆送党徒六百七十余名,临阵斩首暨乡团格杀七百余名,先后解散胁从四千三百余户,一万余名,起获大炮六尊,抬枪鸟枪二百余杆,长矛三百余杆,挡把挡牌六十余件,腰刀一百数十把,皮甲二十余具,硝磺子药数十石。凡征义堂党徒啸聚巢穴,无不深入穷搜,地方一律肃清,良民安堵如故。后嵩焘论其事,以为“江忠源平征义堂,实受方略于左宗棠,发谋决策,皆宗棠任之,张亮基受成而已”。今考宗棠密函忠源之方略,一曰“进兵宜神速,令贼不测”;二曰“解散胁从,以孤贼势”;三曰“联络乡团,使并力齐进,以助军威而寒贼胆”。以一纸书悉去肘腋之患,此足以踌躇满志者也。

长沙省城西濒湘江,过江溁湾市及渔湾一带,系通宁乡、益阳,直趋常德大道。常德与湖北荆州,隔长江,相为表里,又与岳州隔洞庭湖对峙,同为两湖重地。顾太平军之迫长沙,背水而扼其城南,官军扼其东北,湘江西岸,均未措意。宗棠则策,如城围解,太平军必渡江西窜,因主同时应严西岸之防,扼土墙头与龙回潭,杜其去路,亦断其米、盐、硝磺之来路。时湖广总督徐广缙主戎政,未之信。咸丰二年(1852)十月十九日,太平军果解八十余日之围,渡江而西,长驱北上,过益阳,虏船数千,过岳州,又虏数五千余于是艨艟万艘,帆帜蔽江,既下武汉,旋又弃之,直下江宁省城。使早从宗棠言,太平军一时末由割据长江下游之局面,或竟遂局促湖南一隅,驯至消灭。如吴三桂叛时,以清兵坚扼岳州,终不得逞往事,均未可知。秉章虽卸任湖南巡抚,时犹在城中,因谓:“住城一大学士,三巡抚,三提督,总兵十一二员,城外两总督,而不能阻贼西往,深为可恨。”然吾人今日读史至此,感觉岂惟可恨,抑又可笑,此可以惆怅扼腕者也。

太平军入据江宁省城后,复分党北上,达于安徽之滁州,折入河南之新郑、许州。湖北官军扎应山、孝感北界,严密防御。太平军乃改由罗山袭黄安,有众三千余人,有马六七百匹,声势甚盛。宗棠逆料其必由麻城、黄冈内河,图出长江,由此可向南循陆通江西,向东顺流达江西、安徽,上亦可逆袭武汉,张其恫喝之势,当先分军由河口赴黄安拒堵。咸丰三年(1853)六月二十七日夜半,得急报,太平军倾众而来,于是不及关白亮基,权患遣武昌省城兵三千人,星夜驰往团风镇,扼其入江之路。甫至数刻,太平军果水陆并至,官军急起奋勇力战,太平军知官军层层布置严密,势难出江,当即折回。而官军已追至新洲,更知前后受敌,万无出路,乃分水陆窜去,官军亦分水陆两路追击。陆上要之于马鞍山,水上要之于黄石港,甫及八日而事定。当场毙太平军近一千名,溺毙者数百,余俱剃发潜逃。各州县复日有盘获,凡夺骡百数十匹,民间牵去者,尚不在内。烧沉船七十余艘,其辎重尽弃去不暇取,为乡民所分者,约十数万金。太平军自言,自金田举事以来,从未遇官军如此死战者,此又足以踌躇满志者也。

自太平军入踞江宁省城,清廷令长江各省督抚,造木簰,安设炮位,用严江防。宗棠以为长江下游,江面甚宽,极狭之处,亦自五六里至七八里不等,簰少则控制难周,簰多则需费甚巨。惟安庆省城下游,有东梁山与西梁山,对江夹峙,江面尚不甚宽,距江宁省城又近,此处设防,则安徽、江西、湖北各省江面,均可无虑,遇便仍可相机协剿。若合三省全力扼之,通力合作,分办其事,而专责其成,兵力厚而物力稍丰,视各省之节节设防,徒滋劳费而力单费绌,终归无补者,少为可恃。亮基深然之,上其议于清廷,但事属三省,呼应不灵,意见各别,又人才难得,求一谋勇兼资者,总司其事,甚非易易。会亮基去任,宗棠引归,此议竟无实现之机会,坐视太平军纵横江面,三陷武汉。所谓藩篱一撤,堂奥堪虞,诚如宗棠所料,悔不可追,此又可以惆怅扼腕者也。

王柏心同在亮基幕府,是时有赠宗棠诗云:

……吾子天下才,文武足倚仗。谈笑安楚疆,备箸无与让。建策扼梁山,事寝默惆怅。复议造戈船,进攻万里浪。鄂渚临建康,拊嗌等背吭。从此下神兵,势出九天上。赞画子当行,麾扇坐乘舫。……

恰可综括宗棠在第一期幕府生涯中之故实。

  1. 王闿运《湘军志》(长沙初刻本)卷一《湖南防守篇》页2—3。王定安《湘军记》(江南书局刻本)卷一《粤湘战守篇》页7—11。永州,今零陵。衡州,今衡阳。
  2. 胡林翼《胡文忠遗集》(光绪六年〔1880〕湖北刻本)卷五十五页22—23《致左季高(宗棠)》。
  3. 《左文襄公书牍》卷五页34《与胡润之(林翼)》,卷七页16《答美里登》。
  4. 《养知书屋文集》卷十八页8《仲弟摴叟家传》。
  5. 《左文襄公年谱》卷一页29、页33、页35。
  6. 《湘军志》卷一《湖南防守篇》页6。《湘军记》卷二《湖南防御篇》页1。
  7. 《左文襄公全集·张大司马奏稿》(家刻全集本)卷二页1—3《剿办征义堂土匪竣事折》。
  8. 郭嵩焘、郭崑焘《湘军志平议》(家刻本)页18。
  9. 《左文襄公书牍》卷二页6-7《与江岷樵(忠源)》。
  10. 《张大司马奏稿》卷一页5《筹办军务据实直陈折》。《左文襄公书牍》卷二页9《与陶少云(桄)》。徐广缙,字靖侯,河南鹿邑人,嘉庆二十五年(1820)进士,长沙之役,夺职,咸丰八年(1858)十月卒。荆州,今江陵。
  11. 《湘军志》卷一《湖南防守篇》页8。《湘军记》卷二《湖南防御篇》页13。
  12. 《骆文忠公自订年谱》(光绪二十一年〔1895〕北京重刻本)卷上页28。
  13. 《张大司马奏稿》卷四页22—25《河南贼匪窜楚水陆夹击获胜折》。《左文襄公书牍》卷二页11—12《与陶少云(桄)》。许州,今许昌。
  14. 《张大司马奏稿》卷三页3—4《覆陈编簰安炮举办为难片》。
  15. 《左文襄公书牍》卷五页35《与胡润之(林翼)》。王柏心《百柱堂全集》(唐氏刻本)卷一页17。

上一章目录下一章

Copyright © 读书网 www.dushu.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19699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302001612号